莆田市深入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2016年底,莆田市委、市政府出台《建设美丽莆田行动纲要》,明确美丽莆田建设必须落实到行动中、细化到项目上,实施“一区、一中心、五品牌、九行动”。其中,“重点推进九个专项行动”之一的社会治理专项行动,涉及“全域平安创建”、“社会和谐建设”、“基层治理提升”等“三大工程”,十五个配套项目。市依法治市办、市司法局牵头“基层治理提升工程”中的“建设法治教育主题公园”项目,该项目要求主动对接全市“口袋微型公园”建设计划,融入法治、德治元素,到2017年底全市建成126个法治教育主题公园(其中仙游县至少打造30个、湄洲岛、北岸至少8个、其它县区至少20个以上),全面提升“清新福建、妈祖圣地、美丽莆田”的独特魅力。各级普法依法治理办借助这一契机,把握机遇,将法治文化宣传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成为莆田市打造法治文化特色品牌的又一重要载体,也是莆田市推进“七五”普法规划法治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任务措施】
(一)借力“东风”审时度势。组织召开落实社会治理2017年专项行动计划专题会议,做好文件精神传达和任务部署,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各县(区、管委会)按照任务分工安排,结合实际,部署本地区建设实施方案,并多次召集基层司法所所长共同探讨项目选址、设计和建设问题,研究项目可行性及资金、人员保障等具体措施。成立了市级法治主题公园建设协调联动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靠前指挥机制、协调联动机制、信息报送机制、督导考核机制等四大工作机制,明确推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精准化,确保工程项目顺利进行。出台《建设美丽莆田2017年社会治理专项行动计划考核考评方案》,以考评为标杆,推动责任落实和任务完成。严格按照“每周一汇报、每月一小结、每季一督查”的工作要求,先后开展了现场推进会、专项督查、阶段汇报会,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和人力、物力、财力保障情况,详细了解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好的经验,挖掘典型做法,督促做好项目推进、验收工作。
(二)统筹安排全面推进。全市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作为推进区域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积极探索城乡基层法治文化建设创新,在县(区)、乡镇(街道)、村(居)三级实施法治文化广场(公园)、展馆、长廊等法治文化阵地提升工程。制定工作实施意见,对各部门、乡镇(街道)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法治宣传重点工作目标等进行专门部署。结合区域实际,制定了法治文化广场(公园)建设参照标准,对规划和设计、面积大小、法治专有标识及宣传语使用、包含的主要法治文化宣传元素等方面,作了相对细化的规定,并且对宣传内容更新、举行群众性法治文化宣传工作等作了明确要求。各县区局主要领导亲自召集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对项目工作进行强力推进。目前, 全市126个目标任务已完成,投入使用115个,完成率达91.2%。
(三)由易到难取得进展。用地难和资金短缺阻碍工程建设的老大难问题。为突破项目工程建设的资金、选址等“瓶颈”问题,各地多次召集基层司法所所长实地调研,综合地理条件、人文环境、覆盖人群等因素,共同探讨项目选址、设计和建设问题,研究项目可行性及资金、人员保障等具体措施。积极争取当地领导重视和支持,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采取政府支持、部门合作、企业参与等多方筹集资金,努力推动项目落地。目前,各地共争取资金1000多万元,全力支持法治、德治主题“微公园”建设。仙游县正在筹集近百万资金建设县级法治文化公园,并升级、改造、整合盖尾镇盖尾村法治广场、文化广场、文体广场三个广场,合并延伸为1300米的宣传走廊,其中法治广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
(四)示范引领培育特色。各县区坚持继承创新、突出特色,深入探索法治文化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行业文化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发挥优势,挖掘潜力,积极实施法治文化阵地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县(区)、乡镇(街道)、村(居)三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涌现了一批渗透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法治文化宣传教育阵地。仙游县建设了度尾镇善治主题公园,赖店镇赖店村“四治”文化广场,龙华镇金溪村善治文化墙,鲤城街道滨河新村法治、德治等阵地。荔城区培育西天尾洞湖口外来工、象峰村水文化、东阳村孝文化、北高珠宝城等具有乡村特色法治文化主题阵地。城厢区对项目按照不同规模、不同资金投入、不同功能进行层级划分,精心培育10个法治文化阵地精品工程。秀屿区在不改变原有设施和功能的基础上,按照“在规模上求突破、在特色上求创新、在内涵上求发展”的要求进行布局巩固。涵江区崇福村结合美丽乡村及崇福农林休闲旅游生态园打造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做到法治主题与景观环境有机统一。北岸开发区建成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占地面积约460㎡,展览展示面积约1000㎡,融入该开发区“五大精神”、家规家训和村规民约等内容,既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又提高参观过程中的互动性,着力营造崇廉、亲廉、守廉的工作氛围。
(五)有机融合丰富内涵。按照“整合资源、开发功能”的思路,综合利用广场、公园、图书馆、农家书屋等公共资源,充分注入法治文化元素,构建城乡法治文化公共设施体系。针对不同对象、不同行业,将法治文化与机关文化、行业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校园文化有机结合。注重把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结合。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注入法治元素,运用耳熟能详的故事、熟语等形式,把法律知识通俗化,把法律规范直观化,从而使法治理念深入群众生产生活。注重把法治文化与社区群众文化相结合,打造以墙体漫画板报、法治宣传橱窗相结合的法治文化阵地,使居民能够出门见法治、抬头看法治、茶余饭后议法治,有效促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区和谐。注重把法治文化与校园德育文化相结合,让法治教育进课堂、法律知识进头脑、遵纪守法进行为。
【特点和效果】
法治文化,是以文化为载体,以法律法规为内容,用人性化、艺术化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倡导和弘扬法治精神,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近年来,为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普法实效,拓展法治宣传形式,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营造法治宣传教育的良好氛围,莆田市深入推进“六五”、“七五”普法规划,以“法律六进”为抓手,突出重点,大力加强普法阵地建设,深入挖掘莆仙文化资源,推动普法教育基地化发展,成效显著。今年,认真贯彻落实《建设美丽莆田行动纲要》,积极履行主管职责,充分发挥协调、指导和监督的职能,立足地区实际,突出特色差异,通过借势、借力、借脑、借资,动员各部门积极参与和支持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构筑“积极参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序运行”的法治文化工作联动机制,在全市打造126个不同规模的法治文化公园、广场、长廊等法治文化阵地群,形成了“横向延展、纵向到底”的法治文化阵地网络体系。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热情高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思考、解决问题在群众中已逐渐形成风气,法治文化成果惠及民生,基层治理法治化成效显著,更好地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打造宜居港城,建设美丽莆田,创建美丽中国的示范区”宏伟目标顺利实现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