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某的矫治个案

2023-03-24

教育、改造、精神障碍


   侯某,女,1994年11月生,未婚,初中文化。2015年6月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同年8月入监。2019年1月29日减为有期徒刑二十二年,剥夺政治权利十年;2021年9月28日减刑五个月,剥夺政治权利十年。

(一)犯因分析

成长过程。侯某出生于农民家庭,家庭比较困难,有一个弟弟,母亲患有精神病早逝,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文化水平不高,重男轻女思想较重,对侯某言辞淡漠、疏于管教,对儿子关爱有加。长此以往,让她产生了强烈的落差感,极力想证明自己获得父亲的认同,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以至于对自己的存在感觉毫无意义,对他人表露的言行又十分多疑,一度与周围邻居关系十分紧张,为逃避而选择外出就业。

社会经历。侯某初中毕业后与社会闲散人员交往密切,误入歧途,成为发廊小姐后,因长期好吃懒做且偏执倔强,多次与被害人等同行因抢客而谩骂、争执、推搡。她又疑心别人会因恨而报复自己,便“先人一步”准备刀具杀害了受害人。  

性格因素。侯某性格孤僻倔强、疑神疑鬼,遇事喜欢钻牛角尖,自我价值感、存在感较低,极力渴望被认同、被需要、被肯定。

(二)入监改造表现

入狱之初,侯某心浮气躁,无法静心学习劳动工序。其父羞耻于女儿的所作所为,多次换号码不愿接听亲情电话。侯某感知到父亲不接电话的刻意疏远,将警察的耐心劝导视为欺骗,联想刑期漫长无期,情绪越来越低落,逐渐封闭自我,甚至想通过乱喊乱叫、乱发脾气、绝食、自杀等特立独行的方式获得关注。因侯某犯罪时患有未特定的精神障碍,加上其越来越孤僻抑郁,经精神专科医生看诊后,持续服用抗抑郁的精神类药物。但收效甚微,侯某仍会在她人不注意时偷偷在垃圾袋中翻找小塑料片等废品,用于日后自伤自残甚至自杀。

(三)心理行为表现评估

狱内危险性评估结果反映:侯某情绪不稳定,敏感多疑、自卑、抑郁,报复欲较大,总认为他人在诋毁自己。

(四)管理矫正的难点

1.认知因素。侯某患有精神障碍,喜欢重复说话、做无用手势,其对言行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认为同改看不起她,甚至认为警察的正常管理是在故意针对自己。而父亲总不接电话,要么是死了要么是不要自己了,刑期漫长得非常煎熬,不如想办法了结自己。

2.心理因素。侯某性格自卑又倔强,思想极端、戒备心理较强,渴望获得肯定又胡思乱想钻牛角尖,较难建立良好的矫治关系,参与矫治活动意愿不强。

3.家庭因素。父爱的区别对待使得侯某敏感多疑,不断小心翼翼地过度揣测她人的言行举止。入监以来,侯父对自己的逐渐疏远与言语中的不耐烦,让其想靠近又怕再次受伤。

(五)个别化矫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根据侯某的认知模式和思想变化特征,分监区民警通力合作,分内线、外线、心理辅助三方面着手开展矫治工作,内线结合心理辅助工具,着眼于引导侯某将对负面情绪的关注转移至劳动改造中;外线致力于劝导父亲参与亲情帮扶,以积极的劳动成果展示其具备自食其力甚至报答父亲的能力。通过外拉内推的综合发力,引导侯某走出自卑、抑郁的漩涡,将对父亲的思念与依赖转化为克服困难、奋力前行的动力,以换位思考的方式感同身受父亲生活的不易,并逐渐理解父亲日夜打拼的不易,以父亲为榜样,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成果,养活自己、回馈父亲,从而达到全面矫治的效果。

1.内线引动——劳动改造,自食其力。

(1)第一阶段,以减刑奖励为契机,激励侯某树立目标,转移注意力至劳动改造,时间为两年八个月。

2019年1月,侯某获得了一次减刑奖励,其情绪与状态明显好转,但接连很长时间无法拨通父亲的亲情电话,也收不到家属汇款,喜悦的心情无法与家人分享,在漫长的等待中侯某刚萌芽的希望又开始模糊起来。包教民警多方辗转联系,才得知侯父为供养儿子读书,奔波多地打工,经常换工作,难以获取稳定的联系方式。侯某得知后十分心疼父亲,包教民警以此教导侯某体谅父亲的艰难与不易,自己现在就不要再给父亲增加压力了,鼓励其埋头做事,努力赚取劳动改造奖励分与劳动报酬,以早日获得下一次的减刑奖励,以实际行动证明给父亲看看自己知错就改的决心。

侯某便将满心的期望都寄托在了下次减刑中,当其试着从哭哭兮兮的情绪中抽离出来时,她也开始关注自己手中的劳动工序,耐心请教他人,不断揣摩技巧并改进手法,也逐渐意识到看似简单的工序,要做得又快又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否则稍不留神就会产出废品、残次品。有了期盼后的侯某不再消极怠工,每月都因能较好地完成任务而获得了劳动奖励分。2021年9月,侯某再次获得减刑奖励。

(2)第二阶段,以生产转型为契机,帮助侯某建立自我认同,培养学习技能的兴趣,时间为一年。

侯某急于告知父亲自己又获得了减刑奖励,并且有了一技之长......虽然包教民警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父亲的手机号码,但其父亲目前所在工厂的工作方式是白天休息晚上上班,难以接听电话。包教民警便让侯某将想说的话写下来,拍给了侯父。信中洋溢着侯某因自己的劳动陆续获得物质奖励、报酬奖励、分数奖励、减刑奖励的喜悦与激动,字里行间渲染着侯某自食其力的充实与自信。包教民警便引用侯某在信中对父亲做出的承诺,“好好生活、努力改造、早日回家”,以此鼓励侯某勤学苦练,在弄懂弄通各产品间和而不同的原理后,开始向更高难度的关键工序挑战,以后凭一身技能养活自己,还能让家人刮目相看。侯某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复杂的任务,十分犹豫踌躇。分监区便利用学习日等契机,组织产品线的交叉学习与交流,通过视频学习、工序分享会、现场实践等各种活动,让侯某看到了自己劳动方面的优势,也建立起了学习的信心,主动报名上岗关键工序操作。

(3)第三阶段,以家人为动力,将侯某的依赖性转化为同理心,并付出持续积极改造的行动,时间为一年。

看着她人与家人会见的激动,打亲情电话的笑逐颜开,看家人信件时的喜悦。侯某不禁联想:自己近三年来始终没有拨通侯父的亲情电话,也未收到家属汇款,是不是民警在用“父亲白天休息晚上上班,难以接听电话”的谎言来欺骗自己,父亲其实早就死了,就算在世也不要自己了。为避免其再胡思乱想,民警将侯父解释自己诸多不便的短信回复打印成图片:“儿子在家考研、自己在外打工.......”侯某这才停止无端猜疑。

包教民警趁机反问侯某,当家人都在为了未来努力奋斗时,自己在做什么?出去后报答家人的承诺为什么不以现在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作为成年人,为什么不能把对年迈父亲的依赖转化为父亲对自己的依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劳动报酬骄傲地告诉父亲自己可以养活自己,不会成为负担,会成为帮手?......一连串的追问下,侯某也在深思自己当下抉择与改进的方向。

为保持和父亲的同步奋斗,侯某每天都在一点一滴地改变中,现在每天劳动之余还会想方设法钻研工序的操作要点、改进方法,更是会在难题来临的时候主动承担:“让我试试,应该能够解决问题。”从无人给自己汇款、无钱点购消费的悲伤,转变成了自己每月定期获得劳动报酬的笑逐颜开,甚至会主动和她人分享自己超额完成任务而获得的奖励物资。

2.外线助推——亲情支持,激发改造希望。

侯某入狱之初,民警联系侯父前来会见时,侯父言辞拒绝,不愿与侯某多说一句话,更不愿与侯某相见。民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侯父,给予女儿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侯父勉为其难同意了与侯某的第一次会见。但侯某全程一直嚷嚷着别人的错害得自己好苦,全然没有对家人的关心与愧疚,也让侯父更加失望。从此,侯父一去杳无音讯。

数年间,包教民警先后多次辗转联系上侯父,告知侯某因联系不上家人开始的乱喊乱叫、乱发脾气、绝食、自杀等行为,希望侯父能够会见或者接听亲情电话予以关怀安慰。侯父也深深表示了对民警、对社会的愧疚,以及自己生活的艰难,等有时间就过来会见。但等下一次再联系时,侯父又已换了手机号码。

民警只能再次辗转问询以得知侯父的新号码,电话拨通后侯父以其要上班便匆匆挂了电话。民警只能多次短信留言,告知其:侯某抽离出了自我怀疑的负面漩涡,如今种种自食其力的积极表现,急于和父亲分享的迫切心情,但亲情电话那头的占线声、她人联系家人的欢笑声、周围人揣测不堪的讥讽声,声声刺入侯某的心坎,摧残着侯某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希望幼苗......为消除侯父的顾虑,民警又将侯某写的信、画的老家竹林拍给了侯父:“...爸爸,都是女儿不懂事,做错了事,让您受累了。请放心,我现在有一技之长了,每月能赚钱养活自己,不是家里的负担了,以后出去也能养活您和弟弟。一定要等我!”

侯父原本表示自己不需要侯某养,也等不到侯某出去,自己无力兼顾侯某。但得知侯某的好转又有了跌入谷底自杀倾向的反复后,侯父接通了女儿的电话:“女儿,你要好好活下去,出去也就四十多岁,不要闹自杀了。”听着电话里久违了的父亲的声音,侯某泪流满面,一直向父亲认错,告诉父亲自己现在做得很好,以后也会做得更好,成为父亲的帮手。

3.心理支持——健全人格,实现自我成长。

一是真诚接纳、建立关系。几年来的个别谈话教育,侯某对民警的态度都是半信半疑,对刑期始终无望,没有任何积极想法。民警让其多用心关注当下要做的事,沉淀下来、一步一个脚印,侯某也是应付了事。之后,侯某从父亲电话中得知,是民警锲而不舍地联系父亲,才使得自己有了这样一份安心,每月都能给父亲拨打亲情电话。侯某这才放下心理防线,多次主动找民警谈心,表达真实想法和困惑。

二是循循善诱、自省自悟。在和侯某建立了良好矫治关系的基础上,民警采用认知疗法,首先针对侯某人际关系紧张的现象,引导其不要一味认为都是别人和自己过不去、看不起自己,认真思考自己是不是也有问题。民警在引导侯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让其逐渐改变自己人际交往方式,紧张的人际关系也有所缓和。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侯某将自己的现状从外归因开始向内归因转变。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作用,侯某逐步建立改造信心,对生活希望开始萌芽,基本消除了自杀的想法,能与民警正常沟通,并主动承诺一定踏踏实实改造。

(六)矫正目标

1.引导侯某全面认识自己的性格缺陷,主动扬长避短,让其自然面对疾病、配合治疗,提高自律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再沉迷于悲观的情绪、彷徨于家人,而是树立积极改造的目标,分解成每日任务,以更好地获得成就感与认同感。

2.指导侯某充实提升生活技能,回归正常的改造轨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良性的支持系统,对自己回归社会制定目标规划。侯某从完不成劳动任务的沮丧,到超额完成劳动任务获得奖励的喜悦,以及转至关键工序的提升,都在不断突破自己、丰富自己。同时树立争取减刑、早日回家的目标,每天积极关注自己的改造分数,通过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来取代之前消极负面的想法与行为。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消除侯某的现实危险性,找到导致其产生现实危险的致因性问题是关键。侯某童年的伤痕也是她现在耿耿于怀的羁绊,父亲的远近疏离牵动着她的生死两线。化恶因为动力,侯某不再是负面情绪的俘虏,也不是说话的巨人,而是用行动来和父亲站成一线,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的实干者。侯某脸上的阴霾也随着她认真努力的钻研技术而逐渐散去,满脸洋溢着满足与充实,一直在努力积累改造分,期待着日后减刑,早日与家人团聚。鉴于其性格与认知的形成受人生经历影响较大,容易反复波动,需要民警给予长期的心理支持和家人的认同,才能逐渐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夯实矫治改造的持续效果。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