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钟某的矫治个案

2017-12-13

监狱;教育转化;危险犯;累犯;对抗改造

钟某,男,1974年生,初中文化,1995年2月25日因犯抢劫罪被钦州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在黎塘监狱服刑,1998年6月刑满释放。2001年6月5日因犯抢劫罪被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元;不服判决,提出上诉,9月20日被广西高级人民法院驳回,维持原判;系累犯。2001年12月20日先后在北海、英山、贵港监狱服刑,期间被禁闭处罚5次、严管24次。2004年12月15日广西龙泉山医院鉴定患有人格障碍;2006年7月贵港监狱认定为B级顽固犯,12月7日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确诊为抑郁症。针对罪犯钟某的犯罪情况,采取如下有计划性的措施:

(一)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钟犯自小父母溺爱,任性叛逆,因贪玩初中便辍学回家。

2.社会经历:钟犯工作后,好吃懒做、迷恋灯红酒绿的生活,经常旷工和社会闲杂人员混在一起。

3.再犯罪原因分析:钟犯交友不良,沾染逃学、打架斗殴等恶习,迷恋娱乐场所,肆意挥霍,入不敷出,为维持糜烂生活铤而走险,伙同他人持枪械实施抢劫导致重新犯罪。

(二)入监改造表现

2007年10月调入钦州监狱服刑,因患有抑郁症,有自杀、报复倾向, 11月被认定为A级危险犯。2008年1月23日因拒绝劳动、擅自脱离岗位被记过处分一次; 12月2日因殴打他犯被警告处分一次。寻衅滋事,不服从管理,顽固地对抗改造。原因分析:

1.法律观念淡薄:钟犯初中辍学,文化水平不高,法律知识匮乏,纪律观念差,讨厌被约束。

2.家庭原因:钟犯改造表现极差,家人认为无药可救,放弃了亲情帮教,同居多年的女友也离他而去。

3.自身原因:钟犯服刑时间长,熟悉监狱的管理教育手段。

(三)心理行为表现

SCL-90测试显示:躯体化标准分3.40,诊断中度;强迫状态标准分3.50,诊断重度;人际关系敏感标准分3.00,诊断中度;抑郁标准分3.33,诊断中度;焦虑标准分2.40,诊断轻度;敌对标准分3.57,诊断重度;偏执标准分3.00,诊断中度;精神病性标准分2.10,诊断轻度。钟犯的心理行为表现为:对人猜疑且怀有敌意,人际关系敏感,遇到冲突的时,习惯采取攻击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偏执且强迫性思维严重,缺少自省,习惯外归因,推卸责任。 

(四)教育矫治的难点

1.思想顽固,屡教不改,管理教育难度大。

2.改造信心缺乏。经过多次的挫折后破罐破摔,亲情帮教难度大。

3.心理疾病严重。患有人格障碍和抑郁症,心理健康恢复难度大。

(五)教育矫治方案

1.监狱成立教育矫治攻坚小组,制定教育矫治方案,实行专人跟踪管理教育。

成立以监区长为组长,副监区长为副组长,管教股长、分监区长、直接管理警察为成员的教育矫治攻坚小组,小组成员均具有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或者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根据入监评估结果、医院鉴定结果和钟犯的改造情况,攻坚小组制定“情绪宣泄、解决困难、建立关系、转换认知、矫治突破、巩固拓展”的矫治方法,共同制定教育矫治方案,实行专人跟踪管理教育。

2.外围摸底、多方收集钟犯信息,掌握教育矫治的重点、难点,寻找突破口。

攻坚小组成员收集钟犯的犯罪情况、家庭情况、社会关系、心理特征和改造表现等基本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其犯罪的根源;通过直接管理警察的反馈、罪犯的反映等途径,掌握钟犯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人际关系情况,为下一步寻找矫治突破口。

3.运用“宣泄疗法”,缓解对抗情绪,在钟犯情绪宣泄过程中找到他关注、关心或者他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建立信任关系。

钟犯性格内向、孤僻、疑心重,解除禁闭处罚后,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更强。攻坚小组成员在面谈时,用倾听、理解、共情等心理技术,鼓励其倾诉、宣泄,把多年服刑的压抑和不满都倾诉出来,使负性情绪得到宣泄,改造压力得到缓解。根据面谈掌握钟犯关注和急需解决的改造困难,攻坚小组集体研究给予针对性的解决:根据兴趣爱好,安排到监狱绿化的改造岗位;根据身体不好的状况,安排下层铺位就寝,方便休息;根据其对蚊香过敏的情况,其监舍不用蚊香驱蚊,改用风油精;根据其患有胃病,米饭与菜肴分开装,配合医院的治疗;对其长期无人探视,按“三无人员”处遇发放生活用品。通过情绪宣泄、解决改造困难,攻坚小组与钟犯建立了信任关系,为下一步钟犯配合教育矫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引导其转换错误的认知、纠正不良的改造行为。

加强法制教育和端正身份意识,使其认识到自己对社会、家庭的危害以及不服监狱管理带给自己的服刑成本;鼓励钟犯主动认识自己、调整自己,勇敢地面对服刑生活;引导其抛弃成见,改变“先入为主”的主观思想,转换错误认知,公正客观地看待问题,冷静细致地分析问题,自觉纠正不良的改造行为。

5.利用“亲情帮教”、“社会帮教”、“监区文化活动”等各种教育手段,帮助钟犯重建亲情桥梁,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帮助其重拾改造信心。

攻坚小组重视钟犯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积极开展亲情帮教和社会帮教活动。多次进行家访,功夫不负有心人,钟犯父母及女朋友受到感动,愿意配合监狱开展对钟犯的教育改造,主动到监狱探视,在亲情会见现场,钟犯紧紧地抓住母亲的手,久久不愿放开。攻坚小组抓住时机,安排家属每周进行一次亲情帮教,得到了家属的协作,重建了亲情桥梁。攻坚小组利用当地政府、司法局等单位组织开展社会帮教活动时,开展“一帮一”、“二帮一”的结对子活动,重建钟犯社会支持系统;攻坚小组在开展监区文化活动中,动员服刑人员接纳、帮助钟犯完成活动任务,以情感的抚慰来化解猜疑、敌对之意。亲情的回归、社会支持系统的重建、紧张人际关系的缓解,使钟犯内心燃起了希望,重拾改造信心。

6.运用“感悟疗法”,助推心理成长,帮助钟犯进行自我探索,树立改造目标,分步骤实施改造计划。

攻坚小组实施“适应环境、面对现实”的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方案,巧妙地把钟犯安排其中。使钟犯感悟到“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人生法则,认识到:在改变不了环境的情况下,只有改变自己才能够适应环境。抓住时机和钟犯共同树立改造目标,分步骤实施改造计划。

7.运用“阳性强化法”,巩固改造成果。

攻坚小组捕捉钟犯在改造中的进步点和闪光点,有针对性的当众表扬,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不断增强钟犯的改造信心。鼓励钟犯积极参加监区文化活动,每次都给予表扬,巩固其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钟犯向《觉岸报》、《广西新生报》投稿,稿件采用后,给予口头表扬,增强其信心。钟犯逐步实现从“要我改造”到“我要改造”转变。

(六)预期矫治目标

1.近期目标:端正态度,树立改造信心。帮助钟犯消除强迫、敌对、偏执的思维,缓解人际关系,建立信任关系,树立改造信心。

2.中期目标:强化教育、巩固改造成果。采取解决改造困难、社会帮教、亲情感化、教育矫治等方式,帮助钟犯改变不良认知,树立正确的行为模式,实现服刑改造目标,巩固改造成果。

3.长期目标:加强行为培养,提升综合素质。帮助钟犯提高改善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整去适应服刑环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回归后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环境。

经过三年多的教育矫治,钟犯改造表现有了实质的进步:2010、2012年度获评为监狱表扬;2011年3月21日获得减刑十个月和2013年7月12日获得减刑一年二个月;2013年9月11日刑满释放。经跟踪回访,矫治效果较好。

通过这个案例,民警深刻体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服刑人员的改造困难,能够增进彼此的信任感、有效减少抑郁、敌对等不良情绪的产生,有效减少对抗改造的情况发生。对抗改造的情况发生后,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宽严相济,整合教育改造资源,综合社会帮教、亲情帮教、心理矫治技术等手段进行教育矫治,特别是亲情帮教的方式,用好了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分步骤实施改造计划,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巩固改造成果,实现向社会输送合格公民的工作目标。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