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0
厌恶疗法;戒毒人员;心理渴求
一、干预研究的背景
冰毒(甲基安非他明)是一种依赖性极高的精神活性物质,是吸食人群最为广泛的新型毒品之一。我省冰毒类戒毒人员占60%以上,戒毒形式非常严峻。因冰毒成瘾尚无有效药物可以治疗,所以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如何有效地对吸食冰毒的戒毒人员进行戒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我省着重开展了“想象性厌恶疗法对冰毒类戒毒人员心理渴求的干预研究”。
研究的目的:通过对冰毒类戒毒人员进行一段时间的厌恶疗法干预,检验厌恶疗法对冰毒类戒毒人员想象毒品的频次和心理渴求的影响,对其降低冰毒类戒毒人员心理渴求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出有效的冰毒类戒毒人员厌恶疗法干预的方法方式。
研究的意义:一是厌恶疗法作为一种实用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很有必要引入到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中来。实践证明厌恶疗法在行为矫正,改变成瘾性不良行为中非常有效。在现代心理治疗中,厌恶疗法常被用于改变烟瘾、嗜酒等成瘾行为,例如一些自愿戒毒机构采用的电击疗法就是厌恶疗法的一种。目前,在国内学术研究中,尚未有对厌恶疗法在戒毒效果方面进行过实证研究,所以开展厌恶疗法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是冰毒是流行最广、吸食人员最多的新型合成毒品。在我省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治的戒毒人员中,冰毒类戒毒人员占总人数61.3%,占吸食、注射新型合成毒品戒毒人员的81.6%。开展针对性课题研究,能够为冰毒类戒毒人员戒治工作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有利于提高冰毒类戒毒人员戒治效果,是对戒毒工作的积极探索和创新,能有效解决目前强戒场所戒毒方式方法单一,成效不明显的问题。
研究的重点:探索和编辑出有效的冰毒类戒毒人员厌恶刺激程序,检验其对冰毒类戒毒人员的干预效果,为当前冰毒类戒毒人员戒治的内容、形式、方法和途径的创建提供依据,为其他类型的戒毒人员戒治工作提供参照模板。
研究的三大创新点:一是填补国内厌恶疗法在戒治工作领域研究的空白,为日常戒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二是结合了当前药物滥用的研究热点“环境线索暴露范式”开展研究;三是采取心理渴求和想象毒品频次作为检验指标,有效检验干预效果。
干预研究实验设计
一、对象
从河南省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500余名冰毒类男性戒毒人员中随机抽取60名戒毒人员作为被试:符合DSM—IV—TR药物依赖的诊断标准,已经进行脱毒治疗三个月以上,排除严重疾病者、重症精神病者以及被毒品过度损伤神经系统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被试一般人口学资料:年龄17-47岁,平均(29.58±7.29)岁;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49人(81.7%)、高中7人(11.7%)、大专及以上4人(6.7%);婚姻状况:未婚24人(40%)、已婚23人(38.3%)、离异或分居13人(21.7%);首次吸毒年龄:17-45岁,平均(26.22±6.85);吸食毒品种类:冰毒46人(76.7%)、冰毒混合其它毒品14人(23.3%);单次吸食冰毒剂量:0.1-1g,平均(0.33±0.23)g;强戒次数:首次强戒55人(91.7%),强戒两次及以上5人(8.3%)。
二、方法
(一)工具:①自编《毒品使用调查表》:收集被试毒品使用情况,包括首次吸毒的年龄、吸毒时间、吸毒原因、复吸原因、吸毒方式、吸食毒品类型、单次吸毒剂量等。②线索诱发心理渴求试验图片,选取10张有关冰毒、吸毒工具、吸毒常见场景的图片,编入PPT中,设置10秒每张依次呈现。③采用视觉模拟尺法中的自我报告Likert分级法编制《心理渴求程度自我评估表》,即在A4纸上划一条100mm的线段,最左端0表示一点都不想即心理渴求度为0,最右端100表示完全的心理渴求即心理渴求度为100。④自编想象性厌恶刺激,组织被试人员集体访谈,根据访谈结果编制想象性厌恶刺激内容,讨论商定合适的厌恶刺激。
(二)线索诱发心理渴求实验程序:组织干预组被试或对照组被试到一个安静的环境中,面向多媒体而坐。①引导被试做5min的想象性放松训练;②在多媒体上播放PPT线索诱发实验图片,诱发被试产生心理渴求;③呈现Likert线段,请对照组被试自我评估心理渴求程度,干预组被试进行想象性厌恶干预后再进行心理渴求评估。
(三)想象性厌恶干预实验。当被试在多媒体上观看完线索诱发图片后,由主试引导干预组被试进行想象性厌恶干预。想象性厌恶干预后,立即呈现Likert线段,请干预组被试自我评估心理渴求程度。想象性厌恶干预每周1次,共持续8周。
三、结果
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使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
干预研究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2月—3月)
查询学习有关厌恶疗法的文献资料,制定《厌恶疗法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撰写《厌恶疗法综述和实验设计》;准备及购买研究课题所需要的实验工具,布置实验场地;挑选被试戒毒人员。
二、开展实验(4月—6月)
课题组人员按照《实施方案》和《实验设计》的要求,开展实验研究。
三、后期总结(7月—8月)
处理实验数据,撰写论文和总结,开展干预研究的效果评估与经验反思。
干预研究的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
两组被试干预前心理渴求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心理渴求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心理渴求程度评分(P<0.01);干预组干预后的心理渴求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心理渴求程度评分(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心理渴求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心理渴求程度独立样本t检验
心理渴求程度/mm |
干预组(n=30) |
对照组(n=30) |
t |
P |
干预前 |
53.53±25.16 |
53.97±19.92 |
-0.074 |
0.941 |
干预后 |
13.27±13.11 |
52.23±18.62 |
-9.382 |
0.000* * |
* * P<0.01
表2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心理渴求程度配对t检验
心理渴求程度/mm |
干预前 |
干预后 |
t |
P |
干预组(n=30) |
53.53±25.16 |
13.27±13.11 |
10.34 |
0.000* * |
对照组(n=30) |
53.97±19.92 |
52.23±18.62 |
4.69 |
0.254 |
* * P<0.01
二、反思
心理渴求是吸毒者对毒品的强烈主观渴求感,可通过与毒品相关的环境线索诱发出来,是导致冰毒依赖者复吸的主要原因之一。Tiffany(1998)认为某些环境因素可以诱发强烈的心理渴求,心理渴求反过来导致强迫性用药。吸毒人员在长期吸食毒品后,对毒品相关环境线索产生高度的敏感性,当再次处于相关环境线索时会由于条件反射的作用而诱发出心理渴求。环境线索暴露能够明显提高戒毒人员的心理渴求感,通过训练降低戒毒人员对环境诱因的敏感性,就能降低复吸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通过心理治疗降低戒毒人员心理渴求,降低复发率是治疗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的重点,对预防复吸和戒除毒瘾起着关键作用。
想象性厌恶疗法(内部敏感法)是厌恶疗法的一种,是运用想象性的厌恶刺激矫正和消除不良行为的方法。通过个体在头脑中想象不良强化物,同时想象厌恶刺激,使得个体在体验不良强化物时所产生的反应是厌恶刺激所引发的厌恶感觉,从而让不良强化物的强化效果消失。Wheatley和Haidt曾利用催眠技术暗示被试对两个特定的中性词汇产生强烈的厌恶感。在本实验研究中,一方面使被试的吸食冰毒这一不良行为与想象的呕吐厌恶刺激形成联结产生厌恶反应,另一方面不断暗示被试对吸食冰毒产生强烈的道德厌恶感,同时激发被试者戒毒动机,达到降低心理渴求和增强戒毒信心的目的。
想象性厌恶疗法应用在戒毒场所相对于一般厌恶疗法和电击疗法有风险小、效率高的优点,但对主试心理学专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在想象厌恶程序的设计上达到被试戒毒人员认可接受,科学有效,还要有催眠技术的实操技能。
经过8次的想象性厌恶干预后,干预组被试心理渴求程度评分显著性降低,显示想象性厌恶疗法在降低冰毒类男性戒毒人员心理渴求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证实了想象性厌恶疗法对降低冰毒类男性戒毒人员心理渴求的有效性,具有进一步探索研究和应用于戒毒场所实践的价值。
目前,想象性厌恶疗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戒治手段在全所开展,戒治效果得到了管教干警和戒毒人员一致好评。反馈结果显示,接受过想象性厌恶疗法干预的戒毒人员不仅在心瘾上有所降低,而且在戒毒信心和意愿方面也有显著增强,接受管理教育的积极主动性有较大提高,在所状态有了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