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1
戒毒人员;离婚诉讼;情绪问题;教育矫治
夏某,男,32岁,已婚,海南省定安人,中专文凭, 2012年开始吸毒,2014年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
夏某吸毒后对家人不管不问,其妻子多次提出离婚未果,夏某被转送到海南省仁兴强制隔离戒毒所后,其妻子就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夏某开始表现十分消极,感到恐惧不安、悲观消沉、郁郁寡欢,哭诉很爱妻子,真的不想离婚,表示如果离婚了就不想活了。
针对夏某的情况,大队组织民警展开讨论,制定了“五步法”教育矫治方案: 第一步,稳定情绪。首先由包房民警及时进行个别谈话,了解情况,稳定其情绪。 第二步,提供心理疏导。由大队心理辅导站运用心理学“认知疗法”,为夏某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并进行进一步地心理疏导,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知。 第三步,强化道德教育。开展《弟子规》等传统文化有关亲情和家庭的理念,为进一步帮助戒毒人员重新审视家庭、树立良好的亲情观打下思想基础。 第四步,学习法律法规。对夏某加强法律常识教育,学习《婚姻法》,让其了解在离婚诉讼中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 第五步,亲情帮教。多渠道提供方便,加强夏某与家庭成员,特别是与妻子的联系,帮助其重构家庭关系。
第一步,认真倾听,宣泄情绪。夏某的包房民警密切关注夏某,深入包房与夏某面对面交谈,耐心倾听戒毒人员不厌其烦的诉说往事,给他抒发和宣泄不良情绪的渠道,在宣泄情绪中体验民警的理解、接纳、尊重和同情。同时了解到夏某在单亲家庭长大,从小生活艰苦,妻子是其在广州创业时期认识并一路陪伴过来的,因为吸毒,之前积累的财富消失殆尽,妻子独自抚育5岁的女儿,生活异常困苦,看不到希望以至于想与其离婚。夏某觉得妻子对自己太狠心,对母亲不管不顾。通过宣泄,夏某的情绪慢慢有所缓解,能与谈话民警正常的沟通。 第二步,心理疏导,转变错误认知。夏某在收到妻子的离婚诉讼后,第一反应认为自己被背叛了,而不是反思自己的种种过往,导致情绪激动。同时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自己产生疑虑,不知道怎样解决,而是延用以往的自闭模式,独自胡思乱想,被抑郁情绪所困扰,自己不能调节,找不到不良情绪宣泄的途径。大队心理辅导员运用“认知疗法”,通过替换认知的方法,转变其错误认知,打破其过去对家庭的错误认知,建立对家庭的“爱”的认知。 第三步,强化道德教育,树立亲情观。结合正在进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夏某对家庭和亲情观教育,使夏某深刻认识到从前的错误亲情观,转变了思想,更深刻的明白了家庭的意义、责任和担当,对家庭和亲情有了更进一步的正确认识。 第四步,学习法律法规,了解自身权益。在改变错误认知观、树立正确亲情观之后,大队对戒毒人员夏某加强法律常识教育,深入学习《婚姻法》,让其明白在离婚诉讼中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更让其明白婚姻不易,经营好婚姻更加不易,使其深刻反思从前吸毒对家庭的伤害。 第五步,亲情帮教,重构家庭关系。在一系列教育措施之后,民警积极联系其家人了解其妻的真实想法,向其家人通报夏某在所内的表现,劝说其妻子来所探视,当面沟通解决问题。通过拨打亲情电话和探视沟通,夏某向家人表达戒毒决心,能理解妻子这么多年的不易,是自己没有做个好丈夫和好父亲,如果妻子坚持离婚,自己虽然不舍,但也会同意。
【方案制定】
针对夏某的情况,大队组织民警展开讨论,制定了“五步法”教育矫治方案:
第一步,稳定情绪。首先由包房民警及时进行个别谈话,了解情况,稳定其情绪。
第二步,提供心理疏导。由大队心理辅导站运用心理学“认知疗法”,为夏某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并进行进一步地心理疏导,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知。
第三步,强化道德教育。开展《弟子规》等传统文化有关亲情和家庭的理念,为进一步帮助戒毒人员重新审视家庭、树立良好的亲情观打下思想基础。
第四步,学习法律法规。对夏某加强法律常识教育,学习《婚姻法》,让其了解在离婚诉讼中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
第五步,亲情帮教。多渠道提供方便,加强夏某与家庭成员,特别是与妻子的联系,帮助其重构家庭关系。
【实施情况】
第一步,认真倾听,宣泄情绪。夏某的包房民警密切关注夏某,深入包房与夏某面对面交谈,耐心倾听戒毒人员不厌其烦的诉说往事,给他抒发和宣泄不良情绪的渠道,在宣泄情绪中体验民警的理解、接纳、尊重和同情。同时了解到夏某在单亲家庭长大,从小生活艰苦,妻子是其在广州创业时期认识并一路陪伴过来的,因为吸毒,之前积累的财富消失殆尽,妻子独自抚育5岁的女儿,生活异常困苦,看不到希望以至于想与其离婚。夏某觉得妻子对自己太狠心,对母亲不管不顾。通过宣泄,夏某的情绪慢慢有所缓解,能与谈话民警正常的沟通。
第二步,心理疏导,转变错误认知。夏某在收到妻子的离婚诉讼后,第一反应认为自己被背叛了,而不是反思自己的种种过往,导致情绪激动。同时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自己产生疑虑,不知道怎样解决,而是延用以往的自闭模式,独自胡思乱想,被抑郁情绪所困扰,自己不能调节,找不到不良情绪宣泄的途径。大队心理辅导员运用“认知疗法”,通过替换认知的方法,转变其错误认知,打破其过去对家庭的错误认知,建立对家庭的“爱”的认知。
第三步,强化道德教育,树立亲情观。结合正在进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夏某对家庭和亲情观教育,使夏某深刻认识到从前的错误亲情观,转变了思想,更深刻的明白了家庭的意义、责任和担当,对家庭和亲情有了更进一步的正确认识。
第四步,学习法律法规,了解自身权益。在改变错误认知观、树立正确亲情观之后,大队对戒毒人员夏某加强法律常识教育,深入学习《婚姻法》,让其明白在离婚诉讼中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更让其明白婚姻不易,经营好婚姻更加不易,使其深刻反思从前吸毒对家庭的伤害。
第五步,亲情帮教,重构家庭关系。在一系列教育措施之后,民警积极联系其家人了解其妻的真实想法,向其家人通报夏某在所内的表现,劝说其妻子来所探视,当面沟通解决问题。通过拨打亲情电话和探视沟通,夏某向家人表达戒毒决心,能理解妻子这么多年的不易,是自己没有做个好丈夫和好父亲,如果妻子坚持离婚,自己虽然不舍,但也会同意。
经过一系列的矫治措施,夏某的妻子表示愿意再给其一个改错的机会,夏某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并主动给妻子写了一封信,信中有一句这样说道:“我亲爱的老婆,请你一定相信我,这一次出去后我一定能戒除毒瘾,让你和孩子过上好的生活!”2017年9月,民警在对其回访调查中发现,夏某在一家大型理发店担任理发师,妻子表示,夏某已经成功戒除毒瘾,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
戒毒人员作为特殊群体,他们既是违法者,又是受毒品侵害和罹患脑疾病的病人,他们在社会经历、文化水平、道德水准、生理心理个性特点等方面均存在的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在不同的戒毒人员身上,其具体表现各异,切实掌握他们的思想心理动态,及时有效的因人因事而做好教育矫治,对于维护场所安全稳定是极为重要的。
戒毒人员因为婚姻家庭问题导致情绪波动不尽相同,因此要对症下药,找到情绪波动的症结点。在双方沟通交流方面,要注意及时掌握吸毒人员的情绪、情感等心理变化,便于及时调整方式方法。其次,一般而言,长时间的堕落,戒毒人员的内心缺乏积极改变的意愿,缺乏主动性,因此,我们在教育矫治中要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将自身阳光健康的情绪感染到戒毒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矫治氛围。
离婚诉讼引发的戒毒人员情绪波动的教育矫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更多地给予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修复家庭亲情关系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