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教育转化戒毒人员董某的案例

2018-05-13

个别教育 人文关怀 法律教育

戒毒人员走上吸毒道路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认知存在偏差,从内心不认为吸毒是违法的事情,认为吸毒是自己的选择,与他人无关,从而导致戒毒意愿偏低,复吸率高。针对这种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改变他们的错误认知,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戒治成效。

董某,男,37岁,安徽芜湖市人。因吸毒被公安机关拘留并责令其社区戒毒。社区戒毒期间,董某超过三次未到公安机关接受尿检,且擅自离开社区戒毒执行地累计超过三十天。按照《禁毒法》相关条款,公安机关决定对董某强制隔离戒毒两年。

董某刚入戒毒所时,一直觉得自己是因为不清楚社区戒毒规定,所以才会违反社区戒毒协议,对强制隔离戒毒决定,心里始终感觉不平衡。妻子提出离婚,更加刺激了他。入所一段时间里,董某的情绪始终不稳定,经常向民警反映睡不着觉、头疼,在与其交谈的过程中,董某也经常伤心痛哭。一天深夜,董某利用生产材料伞骨架自伤自残,幸好被值班民警发现,及时采取妥善措施,才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

董某的消极表现在大队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也给其他的戒毒人员留下了不良印象,导致他们不愿意与其正常交往,无形中董某被孤立了。董某渐渐变得内向孤僻、情绪低落、悲观消极。

通过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民警对董某的戒治方案进行了规划:一是通过个别谈话教育,宣讲场所纪律,让其了解到自身行为的错误性,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二是利用董某的家人对其进行劝解,缓解其思想压力,让他看到人生希望;三是在生活中给予董某帮助,使其体会到温暖,从而能勇敢地面对生活。具体措施如下:

(一)个别教育,改善认知

董某之所以发生严重违纪事件,归根结底还是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法律意识淡薄。所以从董某违反所规队纪之后,责任民警每天都会找到董某,通过拉家常的方式来与其交谈,了解其思想动态。通过个别教育让董某了解认识到被处以强制隔离戒毒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违反了相关法律的规定,而并不是一句“我真的不知道社区戒毒规定的内容”就可以全盘否定的。民警还安排学习戒毒人员行为规范、戒毒人员行为准则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引导,董某慢慢转变了思想,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亲情感化,温暖心灵

针对董某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民警与其家人进行沟通,寻求其家人的帮助。安排董某打电话给家人,每半个月家人来所探访一次,面对面进行交流,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展现在大家面前,敞开心扉,解开心结。通过民警和董某家人的共同努力,董某思想情绪和戒治生活慢慢恢复正常。

(三)人文关怀,沟通理解

董某性格内向,不善于和他人交流。为此,民警安排其参加中队的兴趣小组活动,安排同组的戒毒人员经常与其交流沟通,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帮助董某融入集体,积极戒治。

(四)心理辅导,缓解压力

民警每周还安排董某接受一次心理咨询师的辅导,通过心理咨询,疏导其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咨询师耐心倾听董某的心声,了解其心理方面的缺失,帮其梳理心理困惑,并渐进式地矫正其不良心理,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几个月的教育戒治,董某从一个消极内向的戒毒人员慢慢变得开朗了起来,自信心也树立了起来,能融入集体当中,在遵守纪律、内务卫生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积极主动地参加省局和所里举办的各项文体活动。几点启示:

(一)加大法律法规教育力度。通过法律法规教育让戒毒人员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知道为什么不能吸毒,吸毒为什么违法,知道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从内心真正接受强制隔离戒毒,从而增强戒毒动机和意愿。

(二)提升心理矫治工作水平。通过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戒毒人员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心灵、对于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掌握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更是终生受益的事。只有心理健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才能快乐的成长。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民警要保持热心、细心和耐心,随时发现戒毒人员的闪光点,并适当地进行鼓励和引导。摸清戒毒人员思想动态,因人施教,针对性地教育引导,提升教育成效,解开他们的心结。在教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唤醒戒毒人员的良知,增强他们内在向上、向善的动力,促使他们戒断毒瘾,戒除心瘾。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