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7
戒毒人员;家庭关系破裂;亲情修复;社会支持系统;重建
戒毒人员于某,男,35岁,江苏南京市人,初中文化,未婚,父母离异。2005年开始吸食冰毒,曾两次被劳教戒毒,2015年8月因复吸被强制隔离戒毒,投送至南京市大连山强制隔离戒毒所执行。民警在个别教育中得知于某家庭亲情破裂,和父亲(唯一的家人)关系恶劣。其父70岁,患有癌症,曾被于某殴打致伤住院两个月,其父对于某深感绝望,表明要断绝父子关系,千万家产欲捐赠社会。对此现状,于某既无力摆脱毒品的诱惑,又担心家人的抛弃,未来生活无着落,所以在戒治中思想包袱较大,自暴自弃的念头严重,表现较差。
1.亲情破裂原因分析
(1)于某的社会经历:在于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经商,为了忙生意赚钱,对其的关注较少,忽略了了对他的成长教育。走上社会后的于某,决心离开父母的生意圈子,自己谋生,父母望子成龙,先后出资50万元给其炒股和经商。年少有钱的于某结交了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受不良思想的影响,从2005年开始被人带进吸毒圈子,并严重成瘾,开销越来越大,毒瘾使于某无心经营,经营的生意均以失败告终,且先后两次被劳教戒毒。于某吸毒时间长,成瘾重,吸毒10余年间,意志消沉,无心做事,吸毒浪费家庭大量钱财,至今未婚,家庭深受其害。
(2)家庭教育的缺位:于某生活在一个离异家庭,父母由于性格差异,多次离婚复婚,对于某的成长形成不良的影响。一方面,其父亲性格刚烈,对于某经常训斥甚至打骂,常拿于某与亲戚家成才的孩子做比较,缺少心灵沟通,导致于某对父亲存在严重的抵触心理,心灵距离越来越远;另一方面,离异的母亲对于某百依百顺,以此来弥补自己对于某的情感缺失,又不断将自己对丈夫的不满和怨气倾诉给尚未成年的于某。残缺家庭教育的缺位,让于某体会不到一个健康家庭的温暖;读书不多、认知低下又导致于某对毒品危害认识不清,对毒品抵制力不强,染上了毒品。
(3)于某对其父亲的伤害行为:于某的吸毒行为严重影响家庭,危害社会,父母对其悲观失望,一次次的挽救,仍不能使其回头。于某花光一切可以用的钱,经常骗取亲朋好友的钱,和一些毒友一起吸毒,平时对其父母的规劝视而不见,甚至恶言相对。2015年7月的某天,当于某在家中偷偷吸毒时,被其父亲发现,面对指责,处于吸毒亢奋状态的于某使用暴力手段将其父亲打伤,致其父亲胸部和手部多处骨裂,住院治疗两个月。住院中的于某父亲伤心万分,痛下决心欲与于某断绝父子关系,市值近千万的三套市区房产准备捐给社会,不留遗产给于某。
2.亲情修复的难点
(1)于某认知水平低下:于某将其父亲打伤的当日,即被公安部门抓获,后被处以强制隔离戒毒两年。强制戒毒以后,于某没有去反省自己的错误,对其父亲的伤情漠不关心,甚至认为自己吸毒受处理是由其父亲举报的。认为如果当时其父亲不阻止其吸毒行为的话,也不会将父亲打伤;认定当时自己处于失控状态,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开脱。现在其父亲要到电视台现身说法,与自己断绝关系,于某表示无法接受,抵触情绪加剧。于某对自己的吸毒行为以及造成的后果,认识严重不到位,缺乏起码自我反省和行为控制能力,容易被即时环境所影响而产生冲动行为,且行为不计后果。
(2)于某性格存在缺陷:于某从小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在溺爱中长大,父母对其听之任之,事事以自我为中心,性格比较偏执,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情感比较淡薄,不懂得关心别人。其父亲的强硬作风,促使其叛逆心理增强,长期缺失情感关爱的他,养成了遇事既碍于面子,又羞于表达的性格。于某向民警流露出,有时也能感觉到其父亲的严格管教是有道理的,只是接受不了其父亲的管教方式;有时自己有事时,宁愿憋在肚子里,也不愿向其父亲提起。爱面子、羞于表达,不善与人沟通、不懂沟通技巧,形成了于某内在自卑又简单冲动的性格特点。
(3)于某父亲存在严重的心理阴影:于某的父亲,一直对于某抱有很大的希望,自己辛苦一辈子,到头来换来的却是一场灾难,自己晚年得了癌症,得不到于某的关心照顾,反而被打伤住院两个月,住院期间行动不便,无人照顾,巨大的打击使其对于某不再抱有任何幻想,心里崩溃,彻底绝望。要想修复亲情,需要对于某父亲进行心理辅导,化解怨恨,解开心结,重新开启接纳于某的大门。
3.亲情修复的方案
通过以上分析,管教民警在找出问题 “症结”的基础上,决定以转化于某的戒毒态度为立足点,以重燃家庭希望、修复亲情为着力点,开展对于某的转化教育。一是成立攻坚小组,在于某心理、行为、思想等方面开展转化教育,促使于某端正戒毒态度,立志戒除毒瘾;二是在于某戒治表现良好的基础上,整合所内外资源,化解矛盾,修复父子亲情;三是后续照管接力,进行无缝对接,巩固亲情修复和所内戒治成果。
1.立足所内转化,重燃家庭希望。
(1)针对于某的情况,戒毒所在2015年10月成立了由教育科科长牵头的5人攻坚小组,加强对其个别谈话教育,每周至少谈话两次,每次对其谈话主题明确。引导其认识吸毒的危害性,帮助其剖析吸毒原因,让其认识到戒毒是关键,是亲情修复的前提,只有成功戒毒了,才有可能得到其父亲的谅解。对其灌输中国的孝文化,让其明白“天下的父母没有一个不爱自己的孩子”这句话的道理,教育引导于某对其父亲要理解、关心,而不是回避、抗拒,让其设想父亲住院两个月没人照顾的场景,并用书面文字记录下来。在民警的教育引导下,半年后,于某的思想开始发生慢慢的变化,由初期的抵触,渐渐的变为配合民警的谈话,并开始按照民警的要求完成书面思想汇报,书写自己的成长史和吸毒史,回顾父亲对其点滴付出,悔悟感逐渐增强。
(2)在个别教育开展的同时,心理矫治中心咨询师和大队的心理辅导员对于某开展了系列心理辅导活动。在2015年11月和12月对于某进行了6次箱庭疗法干预和3次面谈咨询,咨询师运用沙盘技术让于某来摆放相关家庭场景,帮助他通过沙盘来认识自己,并对他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鼓励其“自信、担当、接纳他人”,共同制定了行为训练表,咨询师每周对其完成情况进行督导和反馈。经过心理干预,于某的自我认识有所提高,人际关系有所改善,戒治表现明显好转,对其父亲的态度也在慢慢改变。
(3)2016年6月,戒毒所联合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为戒毒人员开展为期2个月的封闭式系列团体辅导。民警安排于某参加活动。团体辅导通过每周1次的辅导,以ACT理论模型为指导,结合辅助自悯理论,针对戒毒人员的抑郁情绪进行针对性干预,提高戒毒人员心理灵活性。活动中的“觉察、表达、转化”系列团体辅导,让于某受益匪浅,“我说你演”的表演活动,以及“心情蓝图”的情绪分享活动,让成员们分别分享了快乐、感恩等积极情绪和愧疚、恐惧等负性情绪。于某在辅导中学会了内心真实情绪表达和自我情绪处理的技巧,收获较大。
(4)2016年1月份和12月份,民警分别对其进行相关心理量表测试,对照测试结果,帮助于某进行比较分析,促使其全面认识了解自己,让其发现自身的缺点,完善个性。在于某临近出所的前两个月里,为了巩固其戒治成效,民警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高危情境抗复吸训练,并让其参加了一期所部举办的经颅磁刺激诊疗,于某对出所回归后的生活表示充满期望。
2.借力社会力量,亲情有效修复。
2016年6月,利用戒毒所与南京市电视台某栏目组联合开展禁毒宣传的为契机,安排于某父子二人走进电视直播室,共诉毒品对个人、家庭的危害,亲情破裂达一年之久的父子第一次见面,于某向父亲表达了真诚的歉意。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很多热心观众纷纷致电于某的父亲,对其遭遇表示同情,向其捐款近两万元,希望其挺过难关,对于某的戒毒也表示极大的关注,希望于某能戒除毒瘾,回归家庭。所内外的共同努力,使于某的父亲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绝望中重新慢慢振作起来,开始接纳于某,向民警关心于某的生活和戒治情况,与民警一道为于某的戒毒献计献策,共同商议于某出所后的生活规划,同时采纳新闻媒体专家的建议,改善自己对于某的管教方式。于某通过参与节目,心灵也受到了一次洗礼,对自己伤害父亲的行为深感懊悔,主动找民警汇报思想,民警积极做通于某父亲的思想工作,邀其多次来所会见,鼓励于某与其父亲交流,敞开心扉,关心父亲。
3.后续照管接力,巩固戒治成果。
2017年5月,于某出所前一个月,将于某的详细信息与地方后续照管工作站进行无缝对接,嘱咐后续照管民警继续修复维护于某的家庭关系,精准帮扶,重点照管。在后续照管期间,照管民警认真对于某开展跟踪回访工作,掌握其思想动态和现实状况,每月电话回访一次,每季度见面一次,深入了解其生活、家庭、工作状况。同时,与于某的父亲加强沟通,促进父子关系的和谐,让于某在重建的家庭支持系统中得到关心关爱,保持操守,远离毒品。
于某由于戒治表现积极,经诊断评估,提前两个月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现已回归社会五个多月。民警回访了解到,目前于家父子二人的关系已经缓和,相处比较融洽,于某的生活也渐渐走上正轨,离开了以前的吸毒圈子,在其父亲和社区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生活比较有规律。父子二人对民警近两年的努力深表感谢,在今年9月份特意来所送来感谢信,感谢戒毒所和民警的辛勤付出。
通过这个典型案例,我们深刻体会到:每一名成瘾严重的吸毒人员背后往往都有一个破裂的家庭。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亲人在长期、巨大的、煎熬式的毒品危害下,渐渐对吸毒人员由爱生恨,由恨生厌,产生“甩包袱”的想法,对他们不闻不问,家庭破裂、亲情不在,任由吸毒人员在吸毒道路上越走越远;反之,亲情破裂,缺少亲人关心和监督,会给吸毒人员带来更大的吸毒空间,恶性循环,促使他们在吸毒的道路上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因此,帮助戒毒人员修复亲情,重建社会支持系统,既能有效促进戒毒人员在所期间的安心戒治,又有利于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得到亲人家庭的理解帮助。同时,戒毒人员亲情修复的过程,有利于戒毒民警寻找教育转化戒毒人员的切入点,也有利于找准戒毒矫治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