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7
、教育矫治、戒治案例、优势视角
戒毒人员张某,女,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人,1986年生,中专文化。该员因丈夫出轨离婚,2015年9月开始吸食毒品冰毒、麻古、K粉以及“神仙水”等。因聚众吸毒被公安机关挡获,尿检结果甲基苯丙胺阳性,后被公安机关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两年。该员入所后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在得知自己早前一个因吸毒过量意外死亡的“毒友”是艾滋病感染者后,张某更是消沉、绝望,她拒绝父母前来探访,曾想过逃跑、自杀,但由于民警的严密看守而未能实现。同时,张 某 还故意滋事与同分队的戒毒人员多次发生口角,抗拒学习,与其他戒毒人员的关系十分紧张,成了整个大队的重点管理对象。
一、问题分析
每个人的发展都要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会面临很多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导致社会功能不足,甚至背离社会发展的主流,引发个人发展的危机,比如吸毒、赌博、卖淫嫖娼、偷盗等。将戒毒人员放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明确其人际交往的情况,并将其当前受到创伤的内心感受与以往的吸毒经历相联系能够帮助我们确定戒毒人员戒毒困难的真实原因。
优势视角理论认为通过增加权能可以“释放人类的精力和精神、批判思维、挑战权威、质疑传统思想和智慧,找到新的生存和行为方式。”所以我们不能仅将戒毒人员当做“病人”,还应当看到她们身上也包含着优势。但是,优势视角并未给我们的现实操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框架,所以这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发现戒毒人员被隐藏或并未有机会被认识到的优势和资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帮助她们发掘自身潜能。为找出张某出现反常言行的原因,民警联系了她的父母和她的几名来往较为密切的同学和朋友,几番周折终于找到突破口。
(一)不良家庭教养模式的消极作用
家庭成员的互动对个体行为会产生很大影响,缺乏沟通和互动,就会降低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弱化家庭的功能。小时候乖巧懂事的张 某 功课也很不错,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越来越反感父母对自己生活上事无巨细的照顾和学习上严格的管束,学习成绩也逐渐下滑,最终只读到中专毕业就结束了学业。从张某接触毒品到吸毒成瘾,这短短数年的时间就是她青春迷茫的时期。她的家人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女儿内心的敏感和变化,直到张某被送进戒毒所,她的父母都不敢相信自己乖巧懂事的女儿竟然会在外面打架斗殴、抽烟喝酒甚至吸毒,由此可见,其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女儿真正需要什么,也没有及时给予她关心和教导。
(二)吸毒同辈群体产生的巨大影响
交友不慎,私生活混乱。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形成是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的,而这也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戒毒人员张某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她的吸毒行为正是在这样的亚文化社交圈中习得。同辈群体成员之间对群体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所以与年龄和兴趣爱好等都与自己相差很大的家人相比,张某更依赖自己的朋友们,在其吸毒期间,该员曾交往男朋友3人,更与另外6名男子保持不正当关系,这是外部社会因素对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人格失调导致行为异常
通常情况下,戒毒人员由于长时间吸毒所导致的人格特征方面和社会适应性的缺损、行为方式的反常等导致其心理和行为出现偏差。张某被公安机关送到强戒所后,和同宿舍的其他戒毒人员关系紧张,焦虑、冲动,对于两年的戒治期限表示无法接受,缺乏戒毒动机。面对民警的关心和询问,她十分警惕并表现出不耐烦,对戒毒教育十分抗拒。这都表明张某的自我和超我功能发展不平衡,内心并没有建立起是非对错的价值标准,不能正确理解吸毒行为的危害性,个人情绪和行为的控制能力较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遵循享乐原则,自我负责管理人格体系,超我则关系到社会规范的维系,如果三者不能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就会造成人格失调。张某的人格失调等问题来自于自身和不良朋辈群体的双重影响,所以要达到戒除毒瘾的目的首先就必须帮助该员强化自我,尽快适应戒毒所的环境,并合理利用同伴教育将其带入其他戒毒人员的良好戒治氛围中。
二、确定个案辅导工作目的及目标
从优势视角出发来看,每个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和优点,都有其内在和外在的资源,只要条件适当,就可以发挥出自身的功能。在这一视角下,创伤不仅仅是一种伤害,它还可以成为个人成长的机遇和挑战。所以面对戒毒人员张某的糟糕表现和困难处境,我们在对其开展矫正辅导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发现、探索和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协助她勇敢地面对戒毒过程中的重重困难。
经过对戒毒人员张某的询问、观察和其他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我们确定了必须首先完成的目标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稳定该员情绪,消除恐惧焦虑的心理,帮助她尽快适应戒毒所的戒治生活;二是帮助该员改善与其他戒毒人员之间的关系,缓解其人际交往困难;三是修复社会支持网络,尤其是家庭支持,帮助张 某 获得理解和尊重。最后,在各个目标逐步完成的同时提高戒毒常识和法律常识,并为戒毒人员张某提供资源和机会,获得自身能力的恢复和成长,为其最终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内的戒毒人员身处强制性监管和人性化服务的交互影响下,戒毒成效的大小要既取决于戒毒人员自身的努力,又受制于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针对戒毒人员张 某 的个案辅导,既要关注戒毒人员的自身成长,又要重视强化戒毒人员的环境适应性,改善其所处的戒治环境。在戒毒场所的实践工作中,戒毒民警需要深入该员内心,了解其真实的戒毒感受、想法和需要,才能促进戒毒人员的成长和发展。
三、制定、执行多层面矫治计划
(一)稳定情绪,消除焦虑。
对于戒毒场所中存在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戒毒人员,我们通常会借鉴一些个案工作模式的理论和治疗技巧。首先我们将心理治疗模式当中的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运用到了戒治工作中,向戒毒人员张某提供各种戒毒矫治辅导,通过面谈、观察及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对其成长经历、吸毒史等进行详细了解,并表示接纳和包容以减轻其焦虑不安。由于张某因自己有朋友因吸毒感染艾滋病,所以她自己内心非常恐惧,这也是她每天心情低落,神经脆弱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及时为她安排了艾滋病常识讲解,并在得到HIV抗体初筛检测结果后第一时间通知张某,在得知自己检测结果为阴性,并未被感染时,该员终于松了一口气,不禁落泪,当即表示既然没有被感染,自己还想认真生活下去。
(二)发现优势,准确定位矫治工作切入点
在长时间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张某虽然与同宿舍其他戒毒人员很少交流,但只要宿舍有人看书,她都会假装不经意走过,然后偷瞄几眼。这一举动显然逃不过民警的眼睛,所以我们推断张某喜欢阅读。标签理论认为,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如果他人或者社会组织为行为人贴上负面“标签”,被贴标签的人会在心理上不知不觉中接受社会对自己的不良评价,行为方面则会更加偏离正常的社会规范。
所以,在针对张某的个案辅导中,我们将去标签化与同理心相结合,不带任何批评地倾听她讲述自己的吸毒故事,对其不幸处境表示关心和理解,从而达到为其提供心理支持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谈话和心理疏导,张某的状态已有明显改善,在11月29日张某生日这天,主管民警赠送了一本书名字叫《一个人的朝圣》,当晚她在日记中写到“好多年过生日没有像今天这样舒心了,警官送给我的书是我这些年来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我会像哈罗德·弗莱一样,坚定地走我自己的路,不管有多漫长,不管有多苦,都要勇往直前……”
(三)增强权能,自尊自爱,战胜自我
在戒毒人员张某对戒毒场所产生适应,对管理民警放下戒备后,我们对张某开展更为深入的辅导,综合多种矫正方法,三管齐下:
第一,安排其学习各种行为规范和戒毒法律法规,用规则来加强戒毒人员自身行为的管理。
第二,民警的不断引导,鼓励张某详细描述出吸毒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困扰及原因,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内心的冲突得以减轻。
第三,通过观察其他戒毒人员在戒治生活中受到褒奖等行为刺激戒毒人员张某模仿,促使其逐渐接受其他戒毒人员的积极影响,修正其自身的不良行为。
在前期各部分工作的积极作用下,戒毒人员张某对戒毒所的环境适应性得到显著提高,与民警和其他戒毒人员的关系也不断拉近,互动进一步增强。
在经过了更长时间的适应和学习后,张某入所时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民警开始对其进行社交技能训练,鼓励并指导她积极参加各类集体活动。从优势视角的角度上来看,暂时深陷吸毒困扰的戒毒人员也和其他人一样有价值,并具备开发的潜能,所以面对张某 ,民警一直致力于在戒毒康复工作中帮助她发掘自身潜力,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成功站在舞台上表演并获得大家赞赏的张某 从小热爱文艺表演,染上毒品后则变得乖张自卑,不敢表现自己。对张某的文艺表演能力进行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她重塑自信,更能够激发其对生活的希望和热爱,是强化其心理与社会之间联系的有效治疗方法。
四、强化个案辅导成效
首先,争取家人的支持。张某的家人一直都很关心她,只是长时间以来双方沟通并不理想,关系才陷入僵局。在戒毒人员张 某 的内心深处,自己的父母是爱自己的,但是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让她倍感压力,而她的父母也因此而忧心不已
所以,民警多次与张某父母沟通,将其在戒毒所里的表现和问题以及后续不断的改变和成长都向其家人进行了告知,并分析了当前张某的情感需要。在后来的亲情探访中,张某与父母之间的误会终于解除,她自己也表示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会在出所后好好陪在家人身边。
其次,重塑交友观,帮助其进行人格发展反思。民警通过与张某进行更为深入的沟通交流来引导其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吸毒经历和周围涉毒的朋友对自己的影响等,以进一步摆脱“瘾君子”这一负面、歧视性标签的消极暗示。通过一系列的教育矫治,张某已经从当初的重点教育人员成长为大队自助委成员,她现在不仅自己遵规守纪、热爱学习,更十分积极地帮助其他后进戒毒人员学习成长。
优势视角下,每个人甚至每个家庭都充满资源,他们的优势都是可以再生和发展的。民警在面对一个个深陷毒品困扰无法自拔的戒毒人员时,要聚焦戒毒人员的潜在能力,将他们的问题非个人化,然后通过协调各方面资源给予戒毒人员最大限度的发展空间,帮助其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正确看待戒毒矫治的学习任务,从而获得自身能力的提升和环境适应性的提高。
在针对戒毒人员张某的个案辅导过程中,民警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戒毒人员的“朋友”和“老师”,这样的角色定位可以减轻其心理压迫感,促进其主动思考,主动成长,避免被动接受“灌输式”教育造成戒毒人员表面“顺从”的假象。也就是说,民警提供资源并加以协调,鼓励戒毒人员与深陷痛苦中摇摆不定的自己进行较量,打败怯懦和自卑等负面情绪,促成戒毒人员人格的健康发展和抗逆力的不断增强,为其顺利回归社会,预防复吸打下良好基础,从而达到个案辅导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