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自伤自残行为倾向戒毒人员石某某采用心理激励教育矫治案例

2018-04-19

司法行政戒毒 教育矫治 自伤自残倾向 家庭关系

戒毒人员史某某,男,25岁。家中有父母、妻子和女儿(大儿子病逝),初中学历,身体健康。因吸食海洛因被公安机关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二年。刚入所不久,该员妻子到所会见时提出离婚,该员不接受,情绪非常激动,与妻子现场发生争吵,精神遭受严重打击,之后出现情绪低落、失眠,并一直处于悲痛情绪当中,其言语中流露出活着没有意义的想法,多次出现自伤自残行为倾向。

(一)制定方案

1. 针对该员有自伤自残倾向的具体情况,为防止其走极端,给场所安全带来隐患,及时采取包夹监控措施,维护该员的生命安全。

2. 成立攻坚教育小组,由教育副大队长、主管民警和心理咨询师,共同负责该员的危机干预工作。

3. 根据该员的具体情况采取激励措施,调整心态,用实际行动获得妻子的原谅和支持,修复婚姻关系,积极戒除毒瘾。

(二)实施情况

1. 严格管理

一是将史某某列为重点管理人员。安排两名表现较好的戒毒人员对其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暗中监控;二是要求值班民警认真落实直接管理,时刻掌握该员动向,交接班碰头会时,将该员的情况作详细交接,为下一步的攻坚教育收集有利的信息;三是要求夜间值班民警加大重点巡查力度,时刻留意其动向,决不能有丝毫松懈麻痹的思想存在;四是让监控室民警将该员床铺设专管窗口,实施24小时监控,防止该员发生自伤自残行为。

2.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通过相关专业技术,与史某某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分析原因是妻子提出离婚的打击,导致该员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并伴有失眠症状,一直沉浸在痛苦的情绪中产生悲观厌世不想活了的想法。心理咨询师立即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其宣泄痛苦的情绪,消除轻生念头,以心理放松训练和系统脱敏法治疗其焦虑症状,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不合理信念,提升自我价值感,增加积极性。

3. 鼓励沟通

民警不时与他进行交流,聊聊戒治生活和近期的状况,减少距离感,并引导其正确接受强制隔离戒毒,正确认识现实发生的很多情况,不能以过激行为去应对,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去想办法解决。用一些例子和故事,传递给他“珍爱生命”的意识,鼓励他努力寻找让自己开心的事,多回想原来生活中的幸福与美好,逐渐使其转移注意力,改善情绪,避免再产生自伤自残行为的想法。

4. 关心照顾

该员所属大队民警在生活上对他给予关心和照顾。天气变化时,提醒他增减衣服;节假日时,送上祝福并邀他一起参加各种文娱活动,使其体会到类似家的温暖,释放压抑情绪。民警发现该员喜欢唱歌,便鼓励他加入合唱队,有几次代表大队参加的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还得到了领导的表扬。渐渐的,该员变得开朗起来,自信心也树立了起来,能较为融洽的融入集体当中,在纪律、内务卫生等方面也取得了进步。

5. 亲情帮教

大队民警积极与该员妻子、父母取得联系,争取其家庭成员的亲情帮教。其妻子告诉民警自己是真的死心了,想称自己还年轻重新寻找幸福生活。民警耐心开导其妻子,告诉她该员在戒毒所的表现和转变情况,为了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家,考虑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家庭就是他最大的精神支柱,也是他戒除毒瘾重返社会的最大动力。在民警对该员妻子的大力劝说鼓励下,其妻子终于答应到所探视。

(三)效果评价

史某某得知妻子要来的消息,对民警十分感激。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教育矫治,史某某深刻认识到自己吸毒被强戒给家庭带来伤害,给妻子增添的生活负担,内心非常后悔。在配合心理咨询师改变自己的不合理认知、调整情绪后,完全没有了自伤自残的想法和行为倾向,积极参加到戒治生活中,他很期望妻子能给自己一次机会,戒除毒瘾好好承担家庭责任。

我们民警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善于从细节去发现和掌握戒毒人员的思想活动,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及时进行危机干预,让他们能够转变观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途径,积极主动起来,回到正常的戒治生活之中,为戒除毒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要善于发现戒毒人员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能够发挥特长和爱好,感受到被认可和尊重,使其在戒治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信心和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民警要放得下架子,俯得下身子,常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去替对方着想,才能赢得戒毒人员的信任和配合,为贯彻落实治本安全观贡献应有的力量。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