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8
司法行政戒毒 教育矫治 离婚纠纷 教育矫治 法律援助
女性戒毒人员因吸毒导致家庭关系不和谐、婚姻状况堪忧是普遍现象。特别是在强制隔离戒毒两年期间,戒毒人员接到的配偶离婚诉讼较为常见。对山东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500名戒毒人员访谈发现,已婚人员占23%,其中有15%的戒毒人员接收到法院的离婚传票。
(一)基本情况
张某,女,1972年出生,小学文化,青岛即墨人,与丈夫白手起家,经营一家钢结构公司,育有一女10岁,家境较好。因夫妻感情不和,张某于2012年10月开始吸食冰毒,后被公安机关抓获,2016年3月来到山东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戒毒意愿一般。两个月后,收到法院传票,丈夫请求诉讼离婚。这个消息让张某情绪上极度崩溃,大哭大叫,后沉默不语,不吃饭,不与他人交流。在对张某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量后,测评结果显示:张某SDS得分57分,轻度抑郁;焦虑得分58分,有轻度焦虑。
(二)方案制定
张某所在大队将这一情况向所政管理科汇报,召开了针对张某的研判会,分析了其家庭及心理状况,本着稳定情绪、维护权益、降低伤害的目的,制定了综合教育矫治方案。成立了由律师、医生、大队警察、心理咨询师共同组成的处置小组,由医生随时监控张某血压、心率等基本身体健康指标;由专管警察对其进行个别谈话教育,了解其家庭状况,及时与其丈夫和父母沟通联系,尽力劝和;由心理咨询师负责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运用ABC合理情绪疗法帮助其调适心理,保持平稳心理状态。由驻所法律援助律师了解其家庭及经济状况,制定合理的法律援助方案,预防劝和不成,能最大限度维护其合法权益。
(三)实施情况
第一阶段:心理急救,稳定情绪
鉴于张某沉默不语、情绪低落的状态,咨询师提供“情绪宣泄”。咨询师将张某带到了情绪宣泄室,鼓励她击打假面人,开启了和张某的交流与陪伴:“我能感觉到你现在很愤怒,很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要憋在心里,把你的愤怒、委屈发泄出来吧!”张某开始嚎啕大哭,对着男假面人拳打脚踢,边打边喊:“你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卑鄙、无耻”等。大约10分钟后,张某瘫坐在地上。咨询师播放冥想放松音乐,“我在这里陪着你,你有想说的话可以和我说,如果不想说,我们可以一起在这里静静地待一段时间……”在咨询师的陪伴下,张某意识到自己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自己情绪的。心理咨询师与张某会谈四次,明确传递信息“我在这儿帮你”,使张某的情绪逐渐宣泄出来,开始有了强烈的倾诉欲望。
第二阶段:晤谈技术,调整行为
心理咨询师采取晤谈技术,鼓励原某讲出自己的故事,并以此为主轴,咨询师重新解读。张某和老公青梅竹马,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通过奋斗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孩子后,张某在家照顾孩子。随着老公生意越做越大,早出晚归,基本不能顾家。张某在孩子上学后,在家无聊,迷恋上了赌博,老公发现后,俩人常年吵架。在一次吵架过后,在赌友的诱导下,张某吸食了冰毒,一发不可收拾,直到老公发现,并报警,被送到山东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讲到此处,张某情绪激动起来,破口咒骂其丈夫,哭诉自己当年帮助丈夫创业是多么的不容易,丈夫的薄情寡义等,担心丈夫转移财产,不承担女儿抚养费,表示绝不离婚,要死给丈夫看,后又嚎啕大哭。心理咨询师充分表达了“感同身受”,并对张某的情况进行了重新解读:丈夫报警,是因为“恨铁不成钢”,对妻子充满了期待;入所后,丈夫主动打电话,是因为还在乎张某,还渴望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至于所谓的“小三”是否存在,张某只是自己臆想,并未抓到真凭实据;自己听到离婚的消息这么难过,说明还是在乎丈夫的,和丈夫有感情的,在乎这个家庭的……帮助张某解读故事背后的故事,使其看到积极的力量,鼓励她改变自己,挽救这个家庭。张某逐渐能正常交流,参加正常的教育矫治活动。
第三阶段:认知调整 坦诚交流
张某经过咨询,学会了自我反思,逐渐意识到自身的缺点,萌生了“我要改变”的想法,并想与丈夫坦诚交流。咨询师与专管警察沟通,专管警察将预防工作做在前,提前与张某丈夫联系,并劝说其来所与张某当面交流沟通。张某要求父母也一起来,其丈夫也应允。听到这个消息后张某特别高兴,告诉警察,自己一定要好好和丈夫沟通。
一周之内,心理咨询师先后对张某进行了三次心理咨询,引导其反思因为吸毒自己失去了什么,在家庭生活中作为妻子、母亲角色的缺失和不足,鼓励其改变自己。张某逐渐明白:幸福不是等来的,家庭也是需要付出心血经营的,自己应该立足现实,彻底戒毒毒瘾,从改变自我做起,学会夫妻沟通技巧,多陪伴家庭成员,才能拥有幸福人生。
在张某与丈夫、父母会见前,驻所法律援助律师向张某丈夫讲明当前新《婚姻法》的离婚财产分配等相关政策,张某丈夫表示,离婚是万不得已的,实在因为张某冥顽不改。会见时,张某首先向丈夫忏悔了自己的不足和过失,向丈夫保证今后不再吸毒,多多关爱家庭。丈夫对其进行数落后,也反思了自己的不足,认为自己忙于赚钱,忽略了妻子和女儿的感受,表示钱够花就行,只要张某不再赌博、吸毒,愿意给她机会。张某向家人保证:自己一定好好戒治,戒掉毒瘾,早日回归家庭。
三、效果评估三个月后,张某正常转到康复期大队,因表现突出,被推选为矛盾调解小组组长,在警察指导下主动帮助调解戒毒人员之间的小矛盾,效果较好。半年后探访,张某的丈夫看到妻子的变化,开心地说:“妻子变化真的很大,好像找回了年轻时的她。”张某也对丈夫嘘寒问暖,坚持每月给女儿写信,表示一定会认真改正自己,不让亲人失望。大队警察反映,张某变得乐观、热情、积极,情绪更加稳定,乐于助人。
量表测评
量表 |
前测 |
中测 |
后测 |
SDS |
57 |
54 |
43 |
SAS |
58 |
50 |
47 |
上表显示,张某抑郁水平、焦虑水平都呈稳步下降趋势,在干预完成后,均回归到正常水平。
回顾对张某的教育矫治,深刻认识到:
(一)戒毒教育工作专业性强,需要有较高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及实操技术才能达到良好的矫治效果。
(二)教育矫治工作应充分发挥合力,实现所内矫治与亲情帮教的结合,多方联动,才能事半功倍。
(三)因戒毒人员面临离婚、财产纠纷、抚养权等问题较多,应制定此类事件的应对方案,形成处理机制和流程,提高教育矫治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四)戒毒场所在组织实施法律援助工作中要因地制宜,合理组织法律援助站点法律服务工作者、所内警察法律教师、心理辅导师、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开展专项法律服务活动,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