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深入探索教育矫治新策略

2017-10-15

戒毒;人性;矫治;家庭;案例

全国毒品滥用问题日益严峻。吸毒人群基数庞大、复吸率高;据统计,去年全年,全国公安机关持续加大吸毒人员排查收戒管控力度,会同各相关部门开展吸毒人员查处工作。共查获吸毒人员100.6万人次,其中,新查获吸毒人员44.5万名,复吸人员56.1万人次。目前,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部门共建有强制隔离戒毒场所775个,在所收治吸毒人员36.1万名。毒品问题不仅直接危害群众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而且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毒品问题诱发大量违法犯罪活动,扰乱了社会治安,一些毒品问题严重地区近80%的“两抢一盗”案件是吸毒人员所为。在如此严峻形势下,戒毒场所如何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育矫治,降低复吸率,是当前每名戒毒干警所面临新的课题。

一、戒毒人员基本情况

李某,男,吉林省松原市人,出生年月1990年4月,未婚。2015年1月因吸食冰毒被当地公安机关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两年,该戒毒人员于2015年1月9日被送入松原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强戒期限为2015年1月9日至2017年1月8日。李某曾于2004年因抢劫罪被判处少管所教育三年。据李某自述其从2010年开始吸毒至今已有5年。

二、家庭背景资料

李某年幼丧父,成长于单亲家庭,跟母亲一起生活,长期缺少父爱的环境下李某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少年时期因参与抢劫被判少管所三年,但李某并未从中吸取教训,后因吸毒被刑事拘留两次,2015年因吸毒成瘾被强制隔离戒毒。入所前,有女朋友,女友已有身孕,但两人的关系并不稳定,经常因李某吸毒的问题吵架,女友多次有要把孩子打掉的想法。对于李某被强戒的事实,李某母亲和女友,表现的很绝望,其母亲态度一直强调为了抚养李某成人,其付出了巨大的辛苦,有太多的委屈,无法接受现实一次又一次打击,其女友也正式向李某提出分手,并准备近期把孩子打掉。

三、李某入所初期表现                 

李某入所体检被查出患有肺结核,对疾病的未知和家庭的巨大压力,其无法承受,存在多种异常举动。具体表现为:

(一)拒绝与人沟通。对待干警和戒毒人员存在强烈的戒备心理,对待干警的关心和其他戒毒人员的帮助不予回应。

(二)喜欢单独行动。无论是吃饭、上厕所、以及所内组织的各项活动零参与度,时常一个人躲在角落心事重重。

(三)有抗拒管理行为。东北一月份的天气气温较低,但其每天洗凉水澡,并且强行与其他戒毒人员交换靠近窗户的床铺,无论昼夜开窗睡觉,试图使自身的病情加重。

四、问题诊断

基于对李某基本情况的了解,民警分析导致其吸毒以及抗拒管理情绪的产生原因有四方面。

(一)单亲家庭环境。李某年幼丧父,由母亲一手辛苦拉扯大,因为单亲家庭的原因李某与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玩耍经常受到嘲笑,李某母亲希望给孩子更多的爱来填补其对于父爱的渴望,然而过度的爱终究会变成溺爱。李某在母亲对自己的纵容中逐渐建立了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个人原因。由于特殊家庭环境,李某从很小就没有和正常家庭孩子一样的机会同自己的父亲接触、沟通。父亲的角色在一个男孩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长期的父爱缺失导致李某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他放弃学业,整日与社会闲散人员混在一起,最终因抢劫罪进入少管所少管三年,这一经历使成年后的他不断放弃自己,走上了吸毒的道路。

(三)认知偏差。李某虽然了解吸食毒品是违法行为,但是其本身始终抱有侥幸心理,自认为吸食毒品是自己花钱吸食,即使被公安机关抓获,自己也不一定会受到强制隔离戒毒的处罚,所以被公安抓获并强制隔离戒毒之后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在所内表现出了强烈的抗拒管理情绪。

(四)外界引起心理压力过大。李某被强戒后,抗拒管理行为除来自自身的认知错误外,还来自对自己病情的未知以及已怀身孕的女友和母亲的失望情绪,言语的压力。母亲认为辛苦多年,付出如此之大,换来了李某的一次次走上歪路的结局,她选择用抱怨的态度回应李谋;已怀身孕的女友与李某并未有正式的结婚登记,女友执意要打掉孩子并且向李某提出分手。吸食冰毒人群因长期毒品对神经系统的破坏,本身对外界抗挫折能力较弱,李某自然承受不住这样来自双方的压力,无法树立戒毒信念,在所内表现出了自暴自弃的态度。

五、矫治计划的制定

(一)首先断绝其对于提前离所的幻想,认清现实情况。为李某进行全面的体检,通过科学的诊断和讲解减轻其来自于自身疾病的压力,了解肺结核的病理、病征。让其明白开窗睡觉和洗凉水澡并不会让肺结核复发和加重;通过持续的谈话方式让其了解所规队纪,使其明白走出戒毒所并非戒毒的目的,两年的戒毒生活是为了使身心远离毒品的侵害,安心戒毒才是唯一的正确道理和途径。

(二)其次减轻李某来自多方面心理压力。该员无法安心戒毒,根本原因归结为心理压力过大,做好李某及其家人的心理情绪疏导工作,根据实际解决李某的家庭生活困难才能切实坚定李某的戒治信心。

(三)最后帮助李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李某日常起居循序渐进的提出具体要求,帮助他与其他戒毒人员增进友谊,共同摆脱身心对毒品的依赖,将来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身体素质回归到社会当中。

一是改变李某根本思想,引导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论语》、《弟子规》等科目学习,增强该员对生活感悟能力提升,感恩母亲养育之恩、感恩社会关爱之恩。

二是解决家庭生活实际困难。由于李某家面临生孩子的现实问题,我们征得双方的同意,联系当地民政部门的,为李某和女友开通了绿色通道,为两人办理了结婚登记证;在李某妻子生孩子的当天,我们带李某去医院看望了妻子和孩子,让李某对生命有新的认识,能真正的珍惜自己的生命,让李某懂得责任二字;春节期间进行家庭走访活动,为该员家庭送去米、面、油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并且录制母亲和妻子的实时视频带回戒毒所给李某观看。

三是改变家庭成员思想观念。李某母亲和妻子的态度对其能否坚定戒治信心至关重要,通过增加联系的频率,不断渗透其家人的思想观念,开通李某与其家人正确的沟通渠道,以鼓励的交流方式使李某配合所内干警教育矫治管理。

四是提高康复训练活动参与度。所内各项康复活动多种多样。包括篮球赛、长短跑、队列训练等。而且定期组织“要我戒,我要戒,我能戒”主题活动,鼓励李某积极参与,与新老戒毒人员交流戒毒心得,袒露心扉,团结其他戒毒人员,共同抗拒毒魔。

五是进一步建立激励机制。让其负责互保小组的日常工作,加强他与其他戒毒人员交流和互助关系,为李某实现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到社会合格人的转变做准备。

七、戒毒人员的转变

在按照针对李某制定的教育矫治计划对其进行教育和帮助之后,该员从思想和行为上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思想上实现了由抵触管理到主动接受管理的转变,由抵制干警向信任干警的转变,由“让我戒毒”向“我要戒毒”的转变,由对生活放弃希望到憧憬未来的改变,积极争取由戒毒人员向社会合格人的转变;行为上实现了由不善言谈到注重交流的转变,由独来独往到团结其他戒毒人员的转变,由对家人毫无责任感到出所后对家庭扛起责任的转变。

八、总结成功案例,不断摸索改进

一是建立平等关系,置身其中。为保证教育矫治工作的有效性,干警应注重始终与戒毒人员保持在平等的关系基础上,与戒毒人员谈话要有“代入感”,要设身处地的站在戒毒人员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站在戒毒人员的角度帮助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是充分了解,因人施教。在制定教育矫治方案的时候,不能有先入为主、自以为是的态度,要根据每人不同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人教育矫治方案,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三是持续教育,坚持矫治。对戒毒人员的成功教育矫治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戒毒人员在所期间干警坚持不懈努力、持续做好管理工作的结果,干警只有对此有充足的思想准备,能够坦然面对困难,真正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长期结合开展教育矫治工作,才能确保教育矫治的效果达到心理预期。

四是纵向比较,及时激励。注重日常工作中戒毒人员的点滴转变,注意细节变化,比如主动与干警谈心,主动参加集体活动,这些都是说明教育矫治方案有效的新突破,要鼓励戒毒人员的变化,并给与相应的激励,增强戒毒人员的戒断毒品自信心,最大限度的给与戒毒人员希望。

五是注重家庭情感,重视社会监督。家庭中亲情关系在戒毒人员心理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社会的充分关怀能够真正感化戒毒人员,使戒毒人员知恩感恩。我们在教育矫治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这两方面因素,努力建立戒毒人员与家人之间良好沟通的渠道,实现戒毒人员在回归社会后能够始终注重对家庭的责任感,在自我监督、家人监督、社会监督的大环境下实现对毒品依赖的摆脱。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