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3
司法行政戒毒;教育矫治;感化;亲情重建
父:张继昌(化名),53岁,吸食海洛因近20年。子:张林(化名),27岁,吸食冰毒8年。2014年,二人先后被送四川省成都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成都强戒所)收治强制隔离戒毒。戒治期间,这一对亲生父子隔阂深重,不相往来。2016年3月,张林强制隔离戒毒期满离所,但仅仅18天后,即再次因吸食冰毒被挡获,4月,又回到成都强戒所。
张林在短时间内复吸“二进宫”,对临近期满解除强戒的张继昌震动很大。民警以此为契机,切入开展教育矫治,撮合他们重续亲情,在戒毒道路上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一)父子隔膜引发民警思索
2016年6月,张林入所集训结束,分入三大队。此时张继昌尚在四大队接受戒治,距离期满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已不足两月。
通过个别谈话,三大队大队长宋健伟了解到这一对父子的隔膜后,陷入了思索——戒毒人员大都渴望亲人的关怀,亲人的鼓励支持,是他们坚定戒毒决心,保持操守的重要动力。父子连心,血浓于水,岂有不相互牵挂关心的道理?这一对父子之间,为何却如此淡漠?
(二)对父子关系状况的分析
1.父子关系淡漠的表现,主要为儿子对父亲的抵触。被分配在不同的大队,父子俩能够见面的机会不多。张继昌具有较强与儿子接触的愿望,戒治期间,一有机会就招呼儿子,张林却均不加理睬。张继昌曾数次申请见张林,也均遭到了张林拒绝。张林强制隔离戒毒期满离所时,也没有和父亲告别。
2.父子关系淡漠的原因,主要为父亲长期不承担家庭责任。经了解,张继昌是当地的老“超哥”(四川话,混混的意思),长年游荡社会,不务正业。沾染毒瘾后,更是对妻子王德惠(化名)和张林不闻不问,没有尽到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张继昌曾因盗窃服刑3年,期间离婚。出狱后,虽没有复婚,但心怀希望的王德惠仍又和他生活在了一起。但仅仅半年后,张继昌复吸,依然不管家。父亲不管不问,母亲忙于打工养家,缺乏管教的张林只念到初二就辍学,在不良玩伴影响下,从18岁开始,张林染上毒瘾。
少年时代父爱的缺失,并且认为自己走上吸毒之路与父亲有极大关系,因此张林对父亲充满怨恨,不愿理睬父亲。
3.对儿子心存愧疚,父子关系改善有可能。民警观察分析认为,张继昌对儿子怀有比较强烈的愧疚之心,尤其是看到儿子复吸再进强戒所,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上愈走愈远,更让他内心倍受煎熬,渴望能够改善与儿子的关系,为儿子戒毒提供帮助。
(二)制定教育矫治方案
两人所在大队民警经过讨论分析,制订出了以增进父子沟通,重建亲情联系,共建戒毒信心为目标的教育矫治方案:
1.明确责任民警。三大队:张林由大队长宋健伟负责;四大队:张继昌由主管民警张锐负责。
2.明晰教育矫治措施。
第一步:破冰。由责任民警分别做好两人工作,促成父子两人相见,打破沟通壁垒。
第二步:解困。一是每周选一个晚上,给30分钟时间,让父子俩见面交流。二是在张继昌前妻王德惠在来所探视时,让她同时见父子俩。期间,民警要以个别教育为主要方式,适时跟进教育,帮助他们改善沟通状况。
第三步:升华。在张继昌离所的时候,安排一次探视,帮助他认识到身份的改变,强化其家庭责任感。以这次探视为契机,促进亲情氛围重建,帮助父子俩树立起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巩固矫治效果。
(一)谈话,摸清张继昌态度
2016年6月2日,四大队,张继昌被主管民警张锐叫进了办公室。三大队大队长宋健伟已等在那里。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张继昌,你就甘愿看着张林戒不掉,反复来强戒所吗?”宋健伟问。
“咋可能嘛。”张继昌赶紧否认,“现在家都破了,就差人亡了。只要有一点点办法,哪个不愿意他戒掉嘛。”
“那就好,我们帮你。”宋健伟说道。
“宋队,你说,我听你们的。”张继昌顿时来了精神。
“别急,你先说,你自己戒得脱不?”张锐接过话头发问。
“张队,您放心……”张继昌赶紧表起了决心。
(二)破冰,从牵手开始
6月4日下午,三大队民警办公室,张继昌和张林坐到了的同一张沙发上。头天晚上,通过宋健伟的劝说,张林同意了与张继昌相见。而民警张锐,则主要是提醒张继昌珍惜机会,好生与儿子沟通。
半小时里,张继昌一直在说话,对张林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但张林,却一直埋着头一声不吭……直到分别的时候,张林才在民警的劝说下,勉强伸出手和父亲轻拉了一下。
只是拉了一下手,却让张继昌高兴异常,他告诉民警——已经十几年没有和儿子有这样亲昵地接触了。
(三)改善,在交流中积累
6月到7月,每周一次,离开强戒所前张继昌又与张林相见了8次。其间王德惠来强戒所探视两次,在民警特意安排下,终于能够同时见到父子俩。每次他们相见、接受探视后,责任民警都会分别与两人谈话,及时跟进教育。
在民警的帮助下,张林和张继昌在一起的时候,逐渐有了一些应答。虽然,很多时候是带着怨气的“顶牛”,也一直没有叫过张继昌一声“爸”,但交流状况的改善,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四)顿悟,在身份转换那一刻
2016年7月29日9点半,办好手续的张继昌随民警张锐走出强戒所大门,王德惠已在门外等候。
“张队,不是说让我们再和张林见一面的嘛?”张继昌有些疑惑地问民警。
“你现在是啥子身份了?”张锐问道。
“哦,哦……”嘴里支吾着,张继昌有些茫然。
“想见儿子,先去登记。”张锐把“解除强制隔离戒毒通知书”往张继昌手里一塞,又一指探视登记窗口。
“呵呵,对头,现在要先办手续才能见了。”张继昌这才意识到自己已不再是戒毒人员,遂笑逐颜开地拉上前妻,赶紧站到了探视登记的窗口前。
(五)前嫌,在宣泄后消融
按照提前做好的安排,民警将二人带入管理区,来到了三大队民警办公室,让他们和张林围坐在一起交流。
一坐下,张继昌就急不可待地告诉儿子,自己已经戒掉了毒瘾,出去将安心务农,重整家庭。叮嘱张林要好好戒毒,父母等着他戒毒成功回家……但张林,却一脸不屑,不置可否。
“张林,你咋好像不大愿意听你父亲讲话样?”见此情形,一旁的民警张锐忍不住开口道。
迟疑了一下,张林开口:“是啊,他还好意思说我。上梁不正下梁歪,我今天这样,和他还不是有关系……”说着,流下了眼泪,情绪有些激动。
儿子满含怨恨的倾诉,让张继昌怔住了。待张林在民警和王德惠的劝说下安静下来后,他才伤感地缓缓说道:“是啊,打铁先得自身硬,我现在这样子,是没法说你。我说戒掉了,你也不相信。这样,你就等到出来的时候再看我咋样嘛,我肯定和你妈把屋头(四川话,家里的意思)整得巴巴适适(四川话,像样儿的意思)的。”
“是啊,我都相信你爸,你也要相信他嘛。”王德惠接过话头,“你爸回家种地,我在外面打工,我们两个照顾你一个,一定会比现在我一个照顾你们两个好很多的。”
张林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再抬起头时,他先是对母亲说:“妈妈,你放心。”然后又看向父亲,开口道:“爸,我看得到你。”
半小时后,要离别了,张林主动伸手搀上了父亲,把父母送到了管理区门口。
“爸、妈,再见,你们走好!”民警开门,张林与父母道别。
这一刻,父子之间的情感藩篱已彻底打破,重建的亲情纽带,将张继昌、王德惠和张林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一)所取得的效果
本案中,张继昌、张林在民警的帮助下,父子关系得以缓和,重建起了张林(子)、张继昌(父)、王德惠(母)三人之间较为紧密的亲情联系,对张林在所安心戒毒,张继昌在外保持操守,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对本案的反思
1.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是教育矫治工作开展的基础。民警发现张继昌、张林父子之间存在的问题,是组织实施教育矫治工作的前提。通过深入的个别谈话,适宜的外围调查,是了解两人关系紧张情况,分析症结所在,进而有的放矢制定教育矫治方案,有效开展工作的基础。
2.遵循教育矫治一般规律,循序渐进推进父子关系改善,是教育矫治工作顺利施行的关键。民警围绕张继昌、张林父子俩亲情关系重建这一中心,以通过亲情重建,促进两人戒毒决心坚定为目标,把握关键,制订方案,循序渐进开展工作,促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3.分析有利因素,看到矫治希望。强烈的负疚感,使得张继昌渴望改善与儿子的关系,帮助儿子的愿望强烈。缺乏亲情关爱、自暴自弃,是张林沾染毒瘾及复吸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民警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时,张继昌能够忍受儿子的顶撞,积极设法改善与儿子的交流沟通。为给儿子提供榜样示范,张继昌也会不断得到坚定和强化自己的戒毒决心。而张林通过与父亲的接触,以及母亲来所时的共同探视会面,亲情体验不断加深,戒毒的内在动力亦会不断增强。
4.巧用环境压力,促成父子接触。在强戒所,服从管理、听从民警安排是戒毒人员的义务。因此,民警可以在分别做好张继昌、张林两人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安排两人接触交流。
5.提供交流条件,改善沟通状况。交流,是亲情重建的基础。通过安排见面和共同探视会面,为他们交流互动提供方便,经多次重复强化,积累量变,逐步改善了沟通状况。
(三)把握关键,找准契机,增强教育矫治效果
本案中,民警把握住了两个关键时间节点,以此为契机切入开展教育矫治,从而有效增强了工作效果。
第一是张林被再次收治之时。利用张继昌内心强烈的负疚感,通过个别教育,激发起张继昌对儿子和家庭的责任感,调动起他改善父子关系,帮教张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帮儿的同时也强化了自身信念。
第二是张继昌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离所之日。在这个时间节点,采用了两项措施。一是以会面方式的改变,提醒张继昌身份的改变,既是对他戒毒成绩的肯定,也是鼓励他离所后保持操守。二是安排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他们一家三口探视交流,既让张林、张继昌感受到了民警的信任与关怀,也营造出了更好的交流沟通氛围,促成了父子、家庭关系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