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5
教育矫治;亲情帮教;河南
“在这份资料里,你可以看到,父母为管教你、关心你、使你能明白做人的道理,能走正道所付出的心血与泪水、苦心与无奈,希望与失望的辛酸与绝望;可以从中体会到做父母的良苦用心,体会到什么叫‘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是一个父亲亲手写给自己女儿的备忘录上的一段话,正是这样一本备忘录,不仅揭开了一个失足少女不寻常的人生,更为管教警察追根溯源,找到更有针对性的教育矫治方法提供了依据和契合点。
自转变职能以来,河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简称河南女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科学戒毒的方式方法,把戒毒人员行为矫正、认知矫正、身心康复和戒毒拒毒能力培养四个方面的教育矫治贯穿于入所适应期、康复期和巩固回归期之中,最终达到对戒毒人员全方位、立体式戒治效果。
本案例从众多女性戒毒人员中选取,旨在通过总结对该对象的教育矫治过程,探寻综合矫治手段在管理和教育戒毒人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
侯某,女,1990年2月出生,汉族,小学文化程度,河南省安阳内黄县人。自2013年5月开始吸食毒品,2015年10月1日因吸食冰毒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两年,同年11月18日被送至河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执行。
侯某入队后,主要有以下思想和行为表现:1.无人探访,与人交流较少;2.纪律观念较差,曾因参与打架受到处理,经常在班内与他人发生口角;3.缺乏感恩之心,对于所里的困难求助认为理所当然;4.康复劳动积极性不高,情绪低落,行为极端,自暴自弃思想严重。
二、问题评估
根据侯某的现实表现,归纳总结其思想症结所在:
1.成长经历。侯某因出生在计划生育较严格的时期,她出生后,其作为军人的父亲把她寄养在老家,带着其母和姐姐在沈阳工作生活。侯某四岁时,其父母回到老家,但由于住房等多种原因,仍没有及时将侯某接回身边,直到侯某13岁,才结束了寄人篱下的生活,而此时的侯某叛逆心已很严重,常常逃学在外,不听从管教,初中没毕业便不再上学,混迹社会。由于侯某的叛逆,对父母产生憎恨思想,更缺少归属感。其母亲长期处于抑郁、愤恨的情绪中,加之病疾患上了精神病,于2013年春节精神病复发而走失,至今下落不明。侯某在外期间结识了一个年长八岁的男友,很少回家也逐渐和家人失去联系,并跟随该男友染上了毒瘾。
2.社会经历。侯某初中未毕业就辍学,辍学后在社会上靠打零工为生,结识的朋友圈鱼龙混杂,更有一些高危人群,直至结交了不务正业的男朋友,并将其带入吸毒的圈子,染上毒瘾,认知形成的关键期缺乏家长、良师的正确引导,表现出冷漠、绝望和无责任心的状态。
3.自身因素。由于较早辍学,侯某自身文化素质低,缺乏基本的文化修养和学校教育,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差,自控能力差,遇到冲突时第一时间不是积极主动想办法,而是采取消极的态度,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因而违纪现象频出。
综合评估得出,侯某在行为、认知等方面欠缺,成长经历特殊等是其走上今天道路的根本原因。大队在安全稳定分析研判会上将侯某列为中队级重点人员,由中队长直接管理;制定出以三期教育为主线,以帮其寻亲并展开亲情帮教工作为重点的教育矫治方案,对其开展行为矫正、认知矫正、身心康复和培养戒毒拒毒能力四个方面系统、灵活的个别教育矫治工作,同时成立由管教队长、教育队长为组长的矫治小组,指导督促方案实施。
三、制定矫治方案
遵循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入所适应期、康复期、巩固回归期分别出现的生理、心理一般症状,会同个案评估结果,按计划实施综合矫治方案。
1.行为矫正。对戒毒人员进行行为矫正是对戒毒人员错误行为习惯矫正的重要手段。在入所适应期,对侯某主要开展三方面的教育即行为规范、一日生活规范、所规所纪教育,进行行为矫正。具体做法是队列训练、十歌五操(五首戒毒歌曲、五首励志歌曲、广播体操、四个戒毒手语操)、一日生活作息、定置管理、学习所规所纪等。在康复期,则通过互帮小组、主题班会、晚讲评、检查评比等形式培养文明礼仪习惯、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等,从而培养侯某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巩固回归期,侯某已担任互帮组长,通过帮助他人矫正行为进一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2.认知矫正。认知矫正是帮助戒毒人员从思想上正确认知、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手段。在入所适应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等形式,对侯某进行认识毒品教育、毒品危害性教育和吸毒违法性教育。
在康复期,河南女所不仅开展了常规的课堂化教育《戒毒常识》、《法律常识》、《思想道德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开展了具有河南女所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女性审美教育、女性角色教育、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一系列教学计划的实施,侯某不仅背会了《弟子规》、《千字文》,更从中领悟了人生道理,并通过母亲节、元宵节的感恩教育活动重建感恩之心。
在巩固回归期,通过形势政策教育、挫折教育、社会环境适应教育等为侯某做好出所前的认知准备。
3.身心康复。身体的康复主要通过参加瑜伽、健美操、五禽戏、八段锦、太极功夫扇、太极拳等康复项目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心理康复的主要做法则是包教警察为其准备了一本“心灵日记本”,鼓励侯某将想说的话写下来,警察通过认真批复达到与其毫无障碍的沟通效果,直达内心。
4.戒毒拒毒能力的培养。河南女所为培养戒毒人员的戒毒拒毒能力,专门针对回归期戒毒人员进行抗复吸训练,并加强场所戒毒文化宣传、指导戒毒人员书写戒毒计划书、人生规划书,并通过邀请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保持操守良好的戒毒人员回所介绍经验、邀请社会爱心人士来所帮教、开展企业推介会、签用工合同、颁发职业技能证书等多种手段帮助戒毒人员,对于侯某来说,这些活动不仅帮她树立了生活的信心,更助她坚定了戒毒拒毒的决心。
四、寻找亲人,运用亲情帮教重拾生活信心
1.寻亲。对侯某的教育矫治,最关键的一步是帮助其联系上家人。当寻亲的工作重点确定以后,包教警察通过查办案单位、查户籍所在地、查公安人口系统等多种方式,不放弃任何寻亲的途经,终于在一次与侯某的谈话中掌握到其家人的关键线索,千方百计联系上了侯某的父亲,而这也成为对侯某开展教育矫治的转折点。
2.沟通。在警察给侯父打通电话后,侯父非常诧异、愤恨,没想到和侯某失去联系几年后得到这样的消息。警察首先对其父亲进行安慰、引导,再让侯某与其父通话。电话那头的侯父非常严厉地斥责了侯某,不善表达的侯某只用一句“爸,你别生气了”回应。此后,包教警察多次与其父沟通,一方面劝父亲亲情感化、教育,另一方面介绍侯某在所内的表现和生活状况,让候父正确认识强制隔离戒毒对侯某身心康复的益处。同时,对侯某进行教育疏导,让其懂得父亲严厉训斥下饱含的亲情,经过警察的努力,侯某能够和父亲正常沟通了。
3.备忘录。通过前期的沟通,一个月后探访日,侯父前来探望侯某,同时带来了一本亲手写的题为“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备忘录。这本备忘录不仅记录了侯某这些年的叛逆行为对父母造成的伤害,还帮其分析以后的人生应如何规划,婚姻如何选择等等。在查验无异常后,警察将这本册子交到侯某手中,并让其手抄一份,旨在用这种方式让其深刻领悟父亲对她爱之深、恨之切、用心之细腻,希望以此可以化解僵化以久的父女关系。春节期间,大队依据这个备忘录编排了人影戏的节目,不仅对所有戒毒人员进行了感恩教育,更对侯某造成了强烈的心灵震撼,再次唤起了她对亲情的渴望。
4.巩固。此后,我们经常鼓励侯某给其父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变化和进步,鼓励其父和姐姐多用亲情帮助侯某改过自新。通过努力,侯某的家庭关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家人给予的温暖也使侯某有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学会了关心家人,为家人着想,更学会了感恩,对于警察的努力,侯某非常感激,加倍努力戒毒。
作为家庭教育的失败者,候某代表了戒毒人员的大多数。家庭是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会支持系统中的首要因素,家庭教养方式不良、父爱或母爱的缺失等,都有可能引发个体行为的偏离。
在多元的教育矫治手段中,亲情教育是最具有人情味、最具有人性化的教育方式之一,感召力强、见效快。对戒毒人员进行亲情教育要注意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要紧紧抓住家庭帮教这个环节。利用探访、打亲情电话等有利时机,引导亲人吐真言,表真情,重建家庭支持系统;二是抓好感恩教育。利用课堂教学,辅助教育等方式,引导戒毒人员体味亲人不易,培养感恩情怀;三是抓住警察与戒毒人员、家属三方互动环节。在修复亲情的过程中,警察应起到“百姓调解员”的作用,用真心化解矛盾,用真情感化戒毒人员,增强他们回报家庭的责任心。
通过管理众多的戒毒人员,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家庭悲剧。前危后则,引以为戒。我们要充分行使强制隔离戒毒警察的职责,用亲情互动、教育矫治、协调联动等实际行动切实帮助感化戒毒人员,让其感受社会和家庭的温暖,尽快走出阴影,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