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人员贺某教育矫治案例

2017-10-13

司法行政戒毒;教育矫治;案例;江西

强制戒毒人员贺某,男,汉族,大专学历,离异,吸毒前是国家公务员,江西德兴市人。因性格偏执脆弱加上工作上遇到挫折,贺某借“毒”消愁并染上毒瘾,最终被送强制隔离戒毒。此事在当地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贺某被纪检部门做出了全市通报批评和行政记大过的处分决定。

贺某在沾染毒瘾前,工作稳定并且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然而这一切,在他吸食了第一口毒品之后戛然而止。吸毒后,贺某对工作再无热情,上班迟到早退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会十天半个月不见人影,而且就算是在办公室里,也是趴着打瞌睡;性格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讨厌与人交流,看到人多就反感。吸毒占用了他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除了跟毒友们厮混在一起,又深陷网络赌博的魔爪中。就这样,短短几年,原本的积蓄以及从父母那骗来的近百万家财一起化为乌有,美满幸福的家庭也笼罩上了阵阵愁云。

因为贺某的种种行为,单位最后不得不对他作出开除公职的决定,家人也对贺某彻底丧失了信心,父母伤心欲绝,妻子离婚而去,正上初三的女儿因为家庭的巨大变故而中考失利。面对着因为自己吸毒而破碎的家庭和脱轨的人生,走进强戒所的贺某眼里满是迷茫和不甘,一度消沉和绝望。

贺某在入所初期,由于无法接受身份的转换,总觉得高人一等,加之深陷对妻女父母的愧疚中,时常一个人放空发呆,对其他学员的关心也置之不理,甚至出现嫌别人说的太多而出手打人的情况。在习艺劳动中,他表现得也不积极主动,觉得他是来戒毒的,叫他劳动就是没有人权,于是干脆躲在宿舍里装病。民警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全面了解了他的情况后,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其既具有吸毒人员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对毒品有强烈的心理依赖、遭到家庭厌弃、生活信念和自信心丧失等,又具有区别于其他吸毒人员的地方——有明显的负罪感、期待回归家庭、文化素质较高等。为此,管教民警决定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症施策:

(一)从“学”出发,强化毒品知识,增强法制意识

针对贺某入所以来的表现和对他的仔细观察,发现他虽然文化程度较高但是对毒品的危害性和国家有关禁毒的法律法规并不了解,对毒品的认识和危害也一知半解,存在自己吸食毒品没有危害他人并不违法的错误思想。

(二)从“心”出发,锻造意志品质,把握人生航向

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贺某的根本问题在于缺乏对“负能量”的掌控,无法战胜生活工作上的挫折,成为了负面情绪的奴隶,所以在严格管理之余,更应该帮助他学习如何乐观面对挫折的能力。

(三)从“劳”出发,学习团队协作,树立生活信心

劳动中的成就感是增强自信的强大支撑,在集体劳动中学会团队协作,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增加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我们通过对该学员劳动意识的培养,习艺技能的传授,让他从劳动中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学会如何与人相处,激励他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四)从“爱”出发,融化生命坚冰,坚定戒毒决心

家人的爱是绝境中的光明和希望,每个人对家都会有深深的眷恋。我们针对其与家人深深的隔阂,帮助他打开心结,重新点亮对未来生活的爱之光芒。

(一)强法纪,纠偏差

贺某虽然文化程度较高,但法制意识淡薄。针对这种情况,大队特别安排了一位法律专业的民警作为他的责任民警,专门为其讲解国家禁毒法律法规以及毒品相关知识,并用朋友般聊天的方式,从目前的现实状况谈到以后的长远计划,从子女的学习情况聊到父母的用心良苦,从平时的习艺劳动谈到一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问题等等,经过多次谈话和交流,贺某从思想上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确触犯了国家法律,后悔自己对毒品的无知。

(二)敢面对,勇改正

由于贺某在面对工作挫折时,习惯以逃避的方式来解决,并且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严重怀疑,致使他最终经不起毒友的诱惑,选择了以吸毒的方式来逃避现实。对此,在给予其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针对他在家庭、工作等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念和偏差进行分析,鼓励他正视困难,勇于面对,不要自怨自艾,不该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就轻言放弃,而是要把磨难化为人生的财富。

(三)多鼓励,树信心

为了使贺某增强生活信心,我们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他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认识到与人交流的乐趣。同时,引导他挑战自我,利用他做事细心的优点,安排其学习穿水晶头工艺。刚开始,他仍有顾虑,有畏难的情绪,觉得这个技术要求高,怕自己做不好。对此,责任民警耐心地教授他技巧,使他认识到只要努力,自己完全可以胜任工作上的各种挑战。在民警的信任和鼓励下,贺某在接下来的习艺中较好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习艺任务。为了进一步增强贺某的自信心,我们将他任命为线长,主要负责习艺车间里生产方面的工作。从这半年的时间来看,他把线长一职做得有声有色,没有辜负民警对他的期望。

(四)用真情,促新生

因为伤透了家人的心,贺某自入所以来,其家人从未来所探访,甚至没有通过一次电话,可以想象其内心是怎样的孤独。为此,责任民警通过多方渠道,终于查找到其家人的联系方式,并多次打电话给其父母沟通,介绍贺某在所改变的情况,让他父母知道他们的儿子在戒毒所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民警的帮助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进步着、转变着。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贺某父母的态度也有了变化,由最初的失望转变为希望,有几次甚至主动寻问贺某在所里的表现。民警趁热打铁,邀请其父母来所会见并得到了他们肯定的答复。会见日那天,当贺某听到家属来所探访的消息,张大了嘴不敢相信,当他忐忑地走到会见室,看到苍老的父亲和亭亭玉立的女儿时,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愧疚地大哭起来。家人的态度始终是他的心结,特别是他的女儿,能得到他们的原谅和关怀,极大地鼓励了贺某的戒治决心。他表示再也不逃避了,会勇敢面对,直至战胜毒魔。

种下爱心树,结出希望果。经过民警们的用心引导,贺某有了从外到内的改变。他不仅积极参与各种团体活动,为所在大队赢得了各种荣誉,争得了相应奖分,更是主动发挥自己的写作专长定期向所内《心声报》投稿,获得了“优秀通讯员”的称号。

贺某的成功转变,我们不仅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也有了一些思考。本案中,贺某入所前是公务人员,也接受了高等文化教育,但是却缺乏对毒品的基本认识,对禁毒法律法规也一知半解。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将青少年作为禁毒宣传的重点对象,在立足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整合所内警示教育资源,通过经常性开展禁毒宣传进校园活动,使更多的学生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提高拒毒、防毒的意识和能力,自觉远离毒品。面对迷途者,我们还要做到“一人多策”,找准症结,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实现既定目标。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