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7
司法行政戒毒;康复;团体心理咨询;案例
戒毒人员复吸是一个复杂的多因一果现象。这其中既有“毒友”引诱、缺乏有效的家庭及社会支持、受社会歧视等外部原因,更关键的则是戒毒人员戒毒动机不强,戒毒信心不够,没有掌握适当的拒毒技巧,在面对生活失意时无从寻求恰当的社会支持,没有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自身原因。我们要通过医学管护、心理矫治、行为干预、课堂教学、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手段提高戒毒人员的戒毒意愿,增强戒毒信心,对戒毒有科学理性的认识,掌握有效拒毒技巧,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最终达到远离毒品,预防复吸的目标。
本小组训练借鉴了上海精神卫生研究中心赵敏教授设计的《海洛因依赖人员防复吸小组训练》的相关设置。同时根据我所戒毒人员吸食毒品种类绝大多数是冰毒、文化水平较低、多为农村户籍等特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探索。
小组成员基本情况与招募、时间与场地设置。小组成员均为入所三个月以上,完成生理脱毒,家庭关系较稳定的戒毒人员,吸食毒品种类均为冰毒,均为农村户籍,吸毒史最长为8年,最短为3个月,年龄分布从22岁到40岁,7人已婚。所有9名成员经笔者逐一个别访谈后自愿参加(文中姓名均为化名)。小组每周活动一次,每次一个半小时,共进行12次。场地为一间安静封闭的戒毒人员宿舍。
第一次内容:1.热身活动,消除成员的陌生感和紧张;2.讨论建立小组活动规则;3.分享初次吸毒的经历并讨论原因;4.分享参加活动的感受并设置作业。
参加活动之初,成员普遍拘束紧张,不知所措,成员围圈而坐,笔者也以平等一员的身份参与其中。通过热身活动“滚雪球”环节,成员依次复述大家的姓名、住址、爱好等个人信息,使成员在游戏中增进了相互了解,迅速消除了陌生感,同时在笑声中排解了紧张拘束。
在建立小组规则环节,笔者引导成员明晰了参加小组的目的及程序,最终形成了“保密”、“自愿”、“开放投入”等小组规则,以此消除成员的内心顾虑,为成员敞开心扉,积极参加打下了基础。
在分享初次吸毒经历环节,成员都能较开放地讲述自己接触毒品的经历。对于吸毒原因,最终总结为:1.好奇心,2.和朋友在一起好面子,3.解酒,4.减少压力,5.提高性功能,6.治感冒,7.怕被朋友排挤等。在谈到“因为吸毒让自己失去了什么”这一话题时,成员七嘴八舌,讨论相当热烈,可以总结为因为吸毒让自己失去了:1.亲情,2.金钱,3.朋友,4.人格,5.做人的底线等等。在谈到“因为吸毒最对不起什么人时”,成员情绪有些压抑,最终可以总结为:1.父母,2.妻子(女友),3.孩子。
在此次活动临近结束,每人用一句话总结参加小组活动的感受时,成员普遍认为通过参加小组,感到放松了,压力小了。其中张某感叹:要戒毒先戒友呀!最后笔者建议成员结合此次活动的感受写一封家书。
第二次内容:1.回顾上次活动,再次强调保密原则;2.开展SCL—90心理测试;3.讨论为小组命名;4.自我画像。
通过反复强调保密原则,强化小组成员的规则意识,同时促使成员更加全心投入,敞开心扉。
从测试结果来看,成员在躯体化因子中得分普遍偏高,显示普遍存在身体的不适,有的在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强迫因子、敌对因子、精神病性因子等项目得分偏高,有的显示在睡眠、饮食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碍,其中闻某、卢某、高某整体得分偏高。
在为小组命名这一环节,成员各抒己见,最后张某的建议“春天”得到成员的一致认可。他解释说:现在是初春,春天意味着万物更新,希望“春天”小组的成员也可以从头再来,重新开始。
自我画像环节的设置是:将A4纸纵横对折,形成四个区域,成员分别以图画的形式在各个区域内表达“我的现状”、“我的困境”、“我的努力”、“我的明天”等四个主题。这个环节设置的目的是使成员体察自己的现状,明晰困难所在,挖掘潜在资源,最终达到改变成长的目标。过程中成员参与比较认真,对自己的困境多体现为“囚栏,鸟笼”等主题,体现了因为吸毒失去自由的痛苦。同时以太阳、奔跑体现了力量与努力,对于明天往往表现为最终走出囚栏,和家人团聚的画面。
第三次内容:1.回顾上次活动,强调保密原则,鼓励积极参与;2.心理游戏:我的五样。
“我的五样”是要求成员确定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人或事,然后逐一抛弃,以体会珍爱之物丧失的感受。活动之初,成员以游戏心态参与,但在心爱之人不得不被抛弃的过程中,成员表情逐渐凝重,也更加深了对丧失的体认。成员孙某以不会写为由拒绝参与。尽管每人的心爱之人或物不同,但到最后,无一例外都是将父母留在了最后,可见亲情孝心在成员心中分量最重。成员杨某最后保留的心爱之人是五岁的儿子。他说,在抛弃父母之时,内心充满了纠结,在纸上连写了三句“对不起”。看到成员心情沉重,笔者引导成员:请想清楚最后留下的人的形象,永远记在内心。同时请珍惜心中的五样,想想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此次活动之前,成员闻某、卢某写了家书。
第四次内容:1.回顾上次活动,强调保密、投入的原则;2.介绍毒品的种类和定义,讨论“心瘾”的形成。
通过讨论,成员认识到戒毒必须经历一个生理脱毒和心理脱毒的过程,所谓心理脱毒也就是克服心瘾。对合成毒品——冰毒来说,欺骗性更强,心瘾也更强大,是一个必须直面的挑战。
此次小组活动后,成员孙某因刑事拘留、宋某因调队离开小组,现小组成员为七人。
第五次内容:1.回顾上次活动;2.讨论“戒毒”的定义。
从“假设戒毒十年后又吸食毒品一次,怎么看?”引发讨论。杨某认为,十年不吸和一个月不吸效果是一样的。王某认为,十年后再次吸毒必有重大困难。张某认为,十年之后再吸毒就是失败。从成员的讨论中笔者引入偶吸和复吸的概念区别,进一步从“破堤效应”引发对高危情境的思考。重点是讨论对“自我效能感”——对自我掌控信心的认识。笔者以自己参加演讲比赛的事例讲述通过努力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王某以自己在数学课上解答难题进而增加了学习信心为例。闻某以自己无偿献血的经历,提出帮助他人也是提升自我信心的手段。最后,每位成员用一句话总结感受。此次活动中张某、杨某、王某积极发言。
第六次内容:1.回顾上次活动;2.分享自己复吸的高危情境及困境;3.“头脑风暴”讨论解决之策。
关于引发复吸的高危情境及其对策,王某认为是在挫折压力下易吸毒。杨某认为只有当儿子在场时才不会吸毒,为此曾戒毒一个月。闻某认为女友的劝阻会让自己不再吸毒。韩某认为会选择喝酒、打牌、K歌等娱乐来转移对毒品的渴望。高某分享自己曾经十个月戒毒,但因一次和朋友的上海之旅又引发了复吸的经历。张某表示目前没有阻止自己吸毒的理由,同时讲述了自己在父母的严厉看管下,在卫生间自制“冰壶”偷偷吸食毒品的经历。卢某也认为目前没有可以阻止自己吸毒的办法。
本次活动的最大收获就是成员的坦诚与信任。最后留给成员一个思考题:有什么办法可以延缓复吸的时间?
第七次内容:1.回顾上次活动;2.介绍“经验锚”想象技术并训练;3.分享感受。
在训练操作中,笔者的引导语是:当你吸毒时,谁会最难过?想象他当时的表情、语言以及你的反应,想象,清晰地想象,同时选择某个特定动作,并把两者反复结合训练。
在成员分享环节,张某在想象中看到母亲流着眼泪说,别吸毒了。杨某在想象中看到老婆儿子问自己:你还要我们娘儿俩不?他回答:要!高某在想象中看到母亲跪下来说:别吸了。他也跪下保证:不吸了!卢某在想象中看到母亲和妻子说,你是家里的顶梁柱,还有三个孩子。他回答:我一定要把这个家顶起来。闻某看到母亲流着泪说:希望全家团聚。韩某在想象中看到母亲在探访时回头留恋地一瞥。
活动最后安排作业:要求成员每天至少练习三次,直至形成习惯。将来在面对毒品诱惑时,以“经验锚”想象技术协助自己作出决定。
第八次内容:1.回顾上次活动;2.演练“经验锚”想象技术;3.角色扮演,学习“拒毒”技术。
在角色扮演“拒毒”环节,一名成员以香烟为道具扮演“毒友”对其他成员进行邀约、诱惑,以未经训练的情况下,只有闻某一人拒毒成功。(闻某本人事后分析认为是由于自己吸毒史较短,未真正体会到吸毒的“快乐”造成的)随后笔者向成员介绍了拒绝别人的“三要点”,即:坚决说“不”、目光直视对方、不给自己留后路。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体会,在第二次角色扮演“拒毒”过程时,闻某、卢某、高某和韩某成功“拒毒”。
在分享感受环节,卢某认为两次角色扮演差别较大,第一次没有拒绝成功,第二次因为自己内心强大了,所以拒绝成功,还学会了一种拒毒方法。张某说两次拒毒都没有成功,看来“心瘾”真的很难抗拒。王某说两次拒毒都没有成功,但感觉还好。笔者对此回应:成员真实坦诚的分享是我们拒绝毒品的第一步。
第九次内容:1.回顾上次活动;2.演练“经验锚”想象技术;3.讨论“心瘾”。
闻某因母亲重病,情绪低落。小组成员给予支持,张某的话最具代表性。他说我们身在戒毒所中无法尽孝,就按母亲希望的去做吧。后闻某离席未参加本次活动。
在关于“心瘾”的讨论中,王某认为要加强教育,宣传毒品的危害,自己则很难离开毒友的圈子。张某认为本人戒毒愿望强烈,很想找一个办法能彻底戒毒,但是面对熟人会难以拒绝。杨某实话实说:面对“毒友”诱惑做不到说“不”。韩某则认为自己可以离开原来的“毒友”圈子。卢某也认为为了家庭,自己可以离开“毒友”。高某说面对吸毒的朋友,自己会摆事实,讲道理,别让他们误会,但同样会有自己的底线:你要拿壶,我怕会控制不住,我可就走了。同时高某以自己曾经十个月的戒毒经历来支持自己。
第十次内容:1.回顾上次活动;2.总结“心瘾”的几个特点;3.讨论在戒毒人员中存在的几个不合理想法。
经过讨论,启发成员总结“心瘾”的几个特点:1.这是一个正常现象;2.“心瘾”强度呈现波浪式起伏,只有在你屈服时它才显得强大。3.回避高危情境是克服“心瘾”的首选;4.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克服“心瘾”。
针对在成员思想中存在的一些想法,开展讨论。有人认为“自己花钱买毒品,不违法。”通过讨论,成员认识到毒品危害个人和社会,是受法律管制的物品,虽然自己花钱了,消费毒品依然是违法甚至犯罪行为。有人认为“溜冰”不伤身体,没什么危害。经过讨论,成员认识到新型合成毒品较之传统毒品,虽然躯体戒断反应较轻,但是冰毒对人体的精神系统的危害较大,经常会出现妄想、幻听等精神症状,甚至引发自杀、伤人等严重危害。有人认为“溜冰”是社会时尚。经过讨论,成员认识到虽然在局部地区,某些领域吸毒现象比较泛滥,但这绝不是社会的主流,涉毒违法犯罪始终是法律打击的重点。
最后在成员分享过程中,王某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他说通过讨论,澄清了对毒品的很多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笔者反馈:坦诚内心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第十一次内容:1.回顾上次活动,提示成员小组训练即将结束;2.介绍“看似无关的决定”概念并分享相关体验。
以“阿发的故事”引入“看似无关的决定”这一概念。阿发曾经是一名吸毒人员,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向左转是回家的路,向右转是一个酒吧,在那里可能会碰到以前的朋友。阿发想了想,反正时间还早,不如向右转去逛一逛。阿发路过酒吧,就点了一瓶啤酒,恰在此时,一名原来的“毒友”也来到了这里,不出三言两语,阿发就又走上了老路。在这个故事中,在下班路上向左转还是向右转看似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决定,但是这个决定却可以引发高危情境,进而导致复吸。所以在生活中对这一类“看似无关的决定”一定要加倍小心,避免“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结局。对此,张某认为“打夜牌”极有可能导致自己因为输钱而吸毒提精神,通宵打牌的决定可能就是自己的“看似无关的决定”,一定要加以避免。高某分析说,因为自己开KTV酒吧的缘故,经常会因招待客人而喝很多酒,这种情况下很可能会吸毒,所以说陪酒是自己“看似无关的决定”。杨某说和网友的“一夜情”,会“溜冰”来提高性能力,这既对不起家人,也是自己吸毒的主要原因,所以为了家庭,不能再去找“冰妹”。韩某认为还没有想清楚什么是自己“看似无关的决定”,但会尽量远离“毒友”。
第十二次内容:1.回顾整个小组过程,进行总结;2.SCL-90测试;3.放松催眠训练;4.给未来的自己写封信,其他成员写下祝福。
在放松催眠训练中,笔者以《深谷幽兰》为背景音乐,引导成员进入放松状态,想象山谷中静美的兰花。王某的感受是想象到兰花,内心舒服了许多。高某说想象自己躺在草地上,阳光撒满周身,很暖和。张某感觉放松了。闻某觉得心里静了。
在给未来的自己写封信环节,笔者引导成员给未来的自己写下愿望、期许、鼓励和鞭策,然后在信的背面由成员分别写下祝福,以此表达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与信任。最后笔者承诺在指定的时间将信件邮寄给每一位成员。
在总结回顾小组整个过程中印象最深刻之事时,高某感触最深的是成员的信任与投入。韩某认为“我的自画像”环节触动很深。王某认为自己通过小组对毒品以及戒毒有了新的认识。卢某则对“经验锚”想象技术很感兴趣。闻某说“我的五样”环节让自己看清了最宝贵的是什么。杨某的话很实在:如果不是老婆的出现,我根本没有想过会成家、有儿子。当这一切都来了,我却没有好好珍惜,如果再去吸毒,失去老婆和孩子,我就再也找不到了。
通过对小组训练前后两次SCL-90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成员躯体化因子项目得分均有下降,杨某的强迫因子、焦虑因子及精神病性因子均达到正常水平,卢某的抑郁因子、恐怖因子及精神病性因子得分达到正常水平,王某的焦虑因子、敌对因子及偏执因子得分达到正常水平,但是闻某的各项因子水平变化不明显,考虑可能是因其母亲刚刚去逝,与本人正处于急性应激状态有关。
结合小组成员个人访谈,笔者认为通过预防复吸小组十二次训练,成员的心理情绪状态得到显著改善,戒毒动机及戒毒意愿增强,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拒毒方法与技巧,生活信心增强,小组训练目标基本达到。
通过防复吸小组训练,笔者有如下思考:
心理矫治是戒毒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戒毒效果的有效手段。小组训练因其开放性、包容性、互动性、形式灵活等特点,较个体心理咨询更易被戒毒人员所接受,效率也更高。
在开展心理矫治工作中,既要积极借鉴现有经验与成果,也要结合本所、本地区的实际,进行探索创新。例如在本小组训练中,针对我所戒毒人员吸毒种类绝大多数是冰毒等合成毒品、多为农村户籍、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现实特点,在小组训练设置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与探索。因为冰毒等合成毒品具有相当大的欺骗性、隐蔽性,吸毒人员对其危害往往存在模糊认识,所以在训练环节中增加了对毒品危害的讨论,澄清模糊认识。针对戒毒人员认知水平较低的特点,以心理游戏、“头脑风暴”等方式增加戒毒人员的感性认识。
戒毒场所的心理咨询师往往身兼管教民警的双重身份,在开展心理矫治工作中容易出现角色冲突。根据笔者的体会与经验,在没有实现咨询师职业角色剥离的现实前提下,就需要咨询师更加注重个人成长,清晰角色定位,以共情、真诚、尊重、积极关注的态度赢得戒毒人员的信任与合作。换言之,信任合作的咨询关系是小组训练取得效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