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9
司法行政戒毒 教育矫治 以人为本 科学戒治
张某某,男,28岁,初中文化程度,丽水市庆元人。该员于2010年开始吸食毒品,刚开始一个月吸食一次,后来发展到平均每隔三道四天吸毒一次,后被丽水市公安局抓获。该员2016年被送进浙江省十里坪强制隔离戒毒所。
(一)基本情况
张某某为家中独子,在儿童时期父母已离异,有一弟弟20岁,在当地打工;兄弟两都由爷爷奶奶抚养成大,性格较张狂,初中被退学后,一直在社会上游荡。张某某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不听老师授课,和老师当场对抗,思想偏激,觉得毒品是好东西,没有危害。
(二)矫治过程
1. 着力提高个体认知水平
在和张某某的谈话中,发现他因为没有提高戒毒的认知水平,对毒品的危害认识不够深刻,认为场所只能隔离住其身却隔离不了其心,越隔离他越想吸毒,所以一旦离开戒毒所就迫切想吸毒,强调毒瘾是戒不掉的,对自己没有信心。
(1)改变原来的思维和理念。我们民警中,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想着如何帮助戒毒人员戒毒,却很少去考虑戒毒人员的个人感受,没有深入了解戒毒人员自己为什么会吸毒?吸毒的动机是什么,吸毒的需求是什么?只有纠正戒毒人员自身的错误认知,提升他们内心的戒毒意愿,才能更好地推行戒毒措施。
(2)培养戒毒信心。信心决定戒毒的决心,现在很多戒毒人员悲观地认为一朝染毒,十年戒毒,终身想毒,毒是戒不掉的。在戒毒方面,出现了信心不足、悲观、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我们要提高戒毒人员的认知水平,要特别关注戒毒人员积极的一面,着力培养他们的阳光心态,用肯定替代否定,用积极替代悲观。积极宣传成功戒毒人员的经历,发挥其示范作用,用身边的人和事传递“毒能戒,我能戒”的正能量,提升其戒毒信心。
2. 着力强化强制隔离戒毒工作
戒毒所的教育矫治和管理戒治措施对每一名戒毒人员而言,戒毒效果不一,我们应该扬长避短进行分类戒治。
(1)进行信息采集。
(2)具体分析每一名戒毒人员的社会支持度、人格特征、认知行为、过往戒毒史。
(3)建立个人综合档案,做到一人一档一案。
(4)调整教育矫治方向和改进戒治措施,强化个别教育、差别化教育、针对性教育,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改进体能康复训练的内容,方式和考核绩效。
(5)激发个人戒毒意愿,让每一名戒毒人员深刻地认识到到底是在为谁戒毒,自己为什么要戒毒,要怎样去戒毒,真正地从要我戒到我要戒转变。
3. 着眼于戒毒人员兴趣爱好的培养和激发,以替代疗法变堵为疏
替代疗法在医学上并不陌生。所谓替代疗法即是用毒性轻的药物替代副作用大的药物。对于戒毒人员的毒瘾,我们不能单纯地用中断诱惑这种方法去堵,相反,我们应转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着眼于戒毒人员健康兴趣爱好的培养和激发,变堵为疏,逐渐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性和健康人格。用健康良好的爱好替代不好的嗜好,引导其逐步走向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最终促其戒除毒瘾,融入社会。
4. 着力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改善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作为我们戒治工作的切入点。
(1)以母亲节、父亲节等重大假日为切入点,以传统国学、孝悌感恩等为内容,以小品、宣传栏、文艺节目为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戒毒人员,改变他们的认知,帮助他们重塑亲情和家庭的责任感。
(2)深入了解每一名戒毒人员的家庭情况,重点解决和完善戒毒人员的家庭破裂和戒毒人员亲属缺乏起码的戒毒知识和劳动技能这两个突出问题。通过家属学习、发邀请函、电话联系、一封家属、亲情走访,甚至是邀请戒毒人员家属来所参观探视等形式,帮助戒毒人员与家属来所参观等形式。帮助戒毒人员与家人沟通,修复社会支持系统。
(3)要做到“三延伸”,在戒毒所内要让戒毒人员有家的感觉,要让他们感受到亲人的味道,要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信的人生态度。
(三)矫治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矫治,张某某的戒治态度从消极向积极转变,主要表现在:
1. 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错误性与危害性,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极为后悔,能进行正确的主观归因,如每月主动写出思想汇报与改造心得,表示在今后的矫治中会积极表现,争取多拿奖分,早日回归社会。
2. 在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及法律知识考试中取得较好成绩,道德意识有所提高,家庭责任感及自我责任感比前期都有进步,法律意识有一定程度的增强。
3. 与其他强戒人员之间的关系转好,交往能力改善,偶尔会与其他强戒人员下下棋,自控能力和受挫能力都有增强。
4. 在习艺劳动上,能够耐心学习平车技能,经常向组长请教平车技术问题,虽然做得不够出色,但能对分配的劳动任务认真尽责地完成。
5. 能定期与家人打电话、通书信,加强了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增进了双方的了解,亲情的力量对其的积极改造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树立了彻底戒除恶习,早日回到家庭、回归社会的信心。
通过对张某某的成功转化,结合戒毒人员存在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问题,我们认为要做好难改造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治工作需要遵循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坚持人性化的教育矫治理念。戒毒人员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通过教育矫治是可以教育好的人,可以重新塑造为正常的社会人,在教育矫治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人道主义政策,给予人文关怀。
(二)摸清情况,制定科学的教育矫治方案。要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尽可能地重点掌握戒毒人员的成长经历、违法史、家庭情况、社会关系、现实表现等内容,综合分析戒毒人员的思想特征、行为习惯及心理状况,在此基础上,用科学的理论,结合人文关怀,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矫治方案。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在教育矫治进程中,要根据矫治对象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完善方案。
(三)科学施教,注重动态的教育矫治过程。教育矫治是一个教育戒毒人员消除错误思想观念,摒弃恶习,培养良好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长期的、复杂的、动态的过程。这项工作的开展,仅靠单一的看守管教和吃苦耐劳的加班加点及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民警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通过深入浅出的教育疏导,从政治、经济、历史、自然科学及心理学、行为科学等诸多领域对戒毒人员施以影响,这就要求民警要提高自身素质,丰富知识结构,刻苦钻研业务。
总之,要做好教育矫治工作,就要把着力点放在切实发挥“教育人、感化人、挽救人”的功能上,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教育矫治进程,创新教育内容、方法,有效地将教育过程中所要传输的正确理念转化为戒毒人员的信念,切实提高教育矫治质量,促使其早日回家团聚,做个对家庭负责、对社会有益、对国家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