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社区戒毒人员陈某教育矫治纪实

2017-10-30

司法行政戒毒;综合性教育戒治;社区戒毒;重庆

未成年社区戒毒人员陈某出生于1997年,系重庆市人。陈某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从小和爸爸、爷爷在一起长大,因家庭生活原因,父亲被迫长期在外打工。她16岁初中毕业后便辍学踏入了社会闯荡,混迹于酒吧、KTV等娱乐场所。也是在16岁的那年,在朋友的生日宴上,第一次接触到毒品。当时为了面子,她没有拒绝朋友的邀请,硬着头皮吸食了“冰毒”,从此,她经常流连于娱乐场所,长期用毒品麻醉自己,性格上也变得易怒、暴躁,对父亲为数不多的教育也从不耐烦变成反感。就这样,她一步步陷进毒品的泥潭。在家变着花样骗父亲、爷爷的钱,在外借同学、朋友的钱,直到因吸毒被公安机关而拘留。2014年8月起被处以社区戒毒,由重庆市未成年人教育矫治所社区戒毒矫治中心对其正式实施“委托管理戒毒矫治”。

在对社区戒毒人员的日常管理戒治中,场所充分发挥戒毒场所人力资源优势和管理经验优势,对陈某签订社区戒毒责任书,对其遵守的内容进行约定。采取以下帮教方案:

(一)采用“感化式”帮教,做到“以情感人”

坚持每月见面谈话的制度,及时掌握陈某的思想动态、经济来源、交往关系、生活规律、现实表现等变化情况。 不仅从思想上帮助其矫正心态,而且在生活上给予细心关怀,努力解决她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

(二)采用“动态式”帮教,做到“以理服人”

在陈某思想出现波动时,定期上门进行法律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帮助他们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克服心理上障碍, 时刻防止反弹。

(三)采取“服务式”的帮教,做到“润物无声”

对陈某动用全所资源,聚合场所内外力量,对其进行全方面教育矫治。

(四)采取“亲情式”帮教,做到“情理交融”


通过亲人和朋友的教育感 化和耐心细致的帮教,使陈某面对这种亲情,从毒瘾中早日解脱出来。

(一)规范管理、严格督导促养成 

陈某来到社区戒毒教育矫治中心后,民警进行首次训话,按规定对她当面重点告知权利、义务和违约惩处措施,同时定期电话督促小陈到派出所接受尿检,按时到到矫治中心报到、开展谈话,领取《尿检通知书》、接受《尿检报告单》的查阅、存档,按规定办理请(准)假手续等。


陈某刚刚开始社区戒毒的时候,对《社区戒毒决定》及管理具有逆反心理,很是抵触,不愿意每个月按时到我们矫治中心报到。2015年4月,陈某因为思想波动没有按时尿检和到矫治中心报到,电话联系也无人接听。矫治中心联合街道(乡镇)、派出所制定查找方案,对她进行追踪查找,通过上门查找和网络定位等多种手段,综合查到她近期常住在一个朋友租住的房子里。问她情由,她说:“感觉矫治中心和社区管得太严太细了,一点没有自由,想出去躲一下,矫治中心找不到了,就会放过自己。”民警了解到她真实想法,立即对她讲明:对若违反社区戒毒协议,按相关禁毒法律法规,将对她(们)进行口头或书面告诫,同时向公安机关通报相关情况,若严重违反协议,就提请公安机关做出强制隔离戒毒决定。及时消除了陈某的侥幸心理。

民警又亲自到陈某户籍所在的乡镇进行走访,详细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和社会关系情况后。民警告诉她的父亲,让其对自己的女儿进行劝导。及时安排社工定时到陈某家,了解其在戒毒过程中的困难,以便调整矫治计划。在父亲的劝导下、在社工的重点关心下、在矫治中心的循循善诱下,陈某逐渐端正了社区戒毒态度,没有再次发生违反协议的情形。

(二)细心关怀、科学矫治正身心    


矫治中心民警敦促陈某每月到矫治中心报到,期间多次找她谈心,给予其对未来生活美好的憧憬,耐心地为其分析在人生的三岔路口迷失方向的原因,鼓励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导她努力戒毒、改恶从善。由领导和心理咨询师出面,随时注意她的情绪,及时、准确的给与心理咨询矫治,缓解其思想上紧张、压抑的情绪,同时,善于发现她身上的“闪光点”,让她在思想转变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信心和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积极开展脱毒康复,监督陈某参加药物维持治疗,联系渝北区人民医院对陈某进行帮扶性诊断治疗。矫治中心与石子山体育公园签订了健身训练场地使用协议,定期组织陈某等社区戒毒人员开展健身康复训练。

2016年6月,民警动员她和其他29名社区戒毒人员参加了渝北区社区戒毒人员羽毛球比赛,虽然陈某没有获奖,但从她比赛的身影上展示出了重生的自信。通过一系列的正确的矫治方法,陈某渐渐走出了毒品的阴霾。灿烂的笑容重新挂在她的脸上。   

(三)内外协作、和风细雨化顽石

矫治中心、社区民警与陈某日常衔接形成常态。矫治中心民警联系陈某所在的派出所积极做好陈某日常登记、检测工作。按照时间节点落实好“五个一”要求,即每周对其进行一次电话访谈、每月要求其至少来矫治中心报到一次、每季度参加一次集体戒毒辅导、每半年参加一次心理辅导、每年进行一次综合评估。由场所生卫部门负责对其进行定期身体检测、教育部门负责对其进行心理咨询辅导、管理部门对其进行身体康复指导训练。


在确定陈某已经脱毒的情况下,民警积极对她开展康复治疗,引导她到戒毒康复专管场所进行康复体验。在她19岁生日那天,民警组织社区的家庭成员为她举办了一个生日晚会。当民警和领导举着蜡烛,祝她生日快乐的时候,她的眼睛湿润了。她说,她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尊重,感到了有母亲一般的爱。这是一个永生难忘的生日!    

(一)效果

为了让陈某能远离毒品诱惑,自食其力。矫治中心民警支持她报考了美容美发专科技能学校。毕业后,她在父亲的资助下和社区的支持下,和两个朋友一起在开了一家美容美发店,走上了回归正常、融入社会、就业创业的人生之路。当民警去看她工作的情况,并指导她以后如何预防复吸时,她激动地说:“感谢你们,我如果遇到什么困惑,一定再找你们帮忙。我也要坚决克制自己,平时想都不去想毒品的事,彻底忘了它。请你们也代我劝告其他的社区戒毒人员,戒除毒品,刻不容缓,早日戒掉,迎接幸福人生。”

(二)思考

一是社区戒毒工作是管理特殊人群的创新举措。当前,毒品滥用问题依然严重,青少年滥用合成毒品人员增长迅猛,已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社区戒毒工作是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服务戒毒人员的重要载体,是一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平安工程,是贯彻落实《禁毒法》、《戒毒条例》等戒毒法律法规的重要内容,是司法行政机关履行戒毒的重要职能,法理依据明确。重庆市明确提出了“三驾齐驱”的戒毒工作战略格局,只有做深做实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才能确保“三驾马车”并轨同行。

二是社区戒毒工作是提升戒毒效果的有效手段。为什么未成年戒毒人员解除后复吸比例居高不下,是因为全社会都把他们都当成违法者,一味地打击、惩处,只能引起吸毒人员强烈的反社会心理,他们吸了戒、戒了吸,“破罐子破摔”,丧失了改正的信心,与社会对立,以身试法。未成年吸毒人群逐步地陷入社会“边缘化”的窘境。实行社区戒毒(康复)就是要创造一个社会包容未成年吸毒人员的氛围,让未成年吸毒人群找到“家”的感觉,得到真情与真爱,使之消除对立情绪,与主流社会合拍,重拾戒毒信心,彻底摆脱毒魔,回归正常生活。

三是社区戒毒工作是戒毒场所发展的必要途径。只有认真贯彻落实戒毒相关法规,按照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原则,积极探索社区戒毒委托管理工作新思路,逐渐形成集协议管控、就业安置、戒治康复、保持操守、融于社会于一体的社区戒毒委托管理体系,管控率、就业率和操守率全面提升,才能有效降低复吸率、提高戒断巩固率。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