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封闭管理期间利用积极性心理学原理成功缓解多名临解戒人员焦虑情绪的案例

2020-03-18

疫情封闭 临解戒人员 积极心理学 回归教育

2020年1月23日,湖北武汉因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宣布“封城”。1月26日,江苏省戒毒管理局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令。江苏省女子戒毒所严格执行响应令,实施场所全封闭管理,其中,临解戒人员要单独隔离14天才能离所。以2月份为例,75名临近解戒人员被单独隔离,据期满前《SCL-90》《焦虑量表》心理量表测量结果显示,临解戒人员焦虑值明显偏高,她们坦言“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除了要面对重新适应社会的压力,还要面对来自疫情的压力。针对这一特殊情况,女子戒毒所所以“积极心理学”观点为指导,对回归适应期临解戒人员开展教育,帮助她们树立回归信心,正确面对未来。

(一)临解戒人员基本情况

2月份单独隔离的临解戒人员75名,其中本省籍64名,外省户籍本省居住7名,外省籍4名。平均年龄37.3岁。其中,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56岁。30岁及以下16人,31岁-45岁45人,46岁及以上14人。其中,已婚50人(离异26人),未婚25人。平时有探访42人。

通过问卷调查和民警个别谈话资料显示,临解戒人员对未来、特别是疫情期间离所充满担忧。主要集中在:一是出所后自己能否长期保持操守;二是能否拒绝以前朋友的诱惑;三是家人和亲戚朋友会不会以异样眼光看待自己;四是受疫情影响,自己能否顺利回家、家人是否安全;五是出所后能否顺利找到工作。42%的临解戒人员坦言“晚上睡不好,总是担心”。

(二)方案制定

疫情封闭管理期间,戒毒人员管理和教育遵循“减少人员流动、不聚集活动”原则。对临解戒人员的回归教育采用“教育云平台”网课形式,除开展后续照管政策宣传、就业指导和拒毒技巧训练以外,特别针对疫情期间戒毒人员特殊心理状况,利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回归心理教育。

1.教育理论: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以正向激励发现并利用积极因素,引导临解戒人员正确面对疫情压力,学会爱与感恩,挖掘自身积极潜能:幸福感、自主、乐观、生命意义等。

2.教育设置:14天封闭隔离期间每天1次网课辅导,每次60分钟。

3.作业布置:每天临睡前做思考和记录,按要求围绕一定主题进行思考、撰写心得,填写临解戒调查问卷。

(三)方案实施

1.以“战疫与戒治”为主体,强化学习思考。

组织临解戒人员围绕“战疫与戒治”主题,学习思考“战疫与戒治有哪些异同?我能得到怎样的启发?我该怎样作出改变?”等问题,并撰写学习心得。临解戒人员中,尽管文化程度各不相同,户籍地域东西南北,在民警引导下,用并不流畅的文笔总结出“战疫与戒治”的异同:战疫期间,需要隔离甚至封闭;都需要有防控措施阻断病毒;都需要防止复发,维护健康……戒毒人员黄某这样写道:“一个个白衣天使在抗击疫情中累到双眼乌黑、皮肤磨破,我为她们感到骄傲,为中国感到骄傲,同时也感到自己很自卑。身为同样年龄的我,却不及她们万分之一。明白这个道理,我一定要学会珍惜生命爱护关爱他人,积极戒治,痛改前非!”。

2.以“感悟生命”为引领,实时了解动态。

每天组织临解戒人员观看《新闻联播》《新闻1+1》《面对面》,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疫情防控动态。面对每天不断更新的疫情、救治、死亡数字,民警从点题、破题、解题入手,引导对“生命”“活着”进行思考,通过“视频直播课”指导临解戒人员绘制自己的“生命线”,开展“最后舍弃”等活动,让她们感悟生命、懂得珍爱生命,激发更强烈的“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信念。

3.以“感恩之心”为抓手,学会知恩感恩。

临解戒人员每天必须完成一项“作业”:临睡前花10分钟,写下今天发生的三件开心事,并描述为什么让人开心。民警教授完成“作业”的方法就是用感恩的心,思考身边的人、事、情,从而学会感恩家人、感恩自己、感恩生活,并用感恩的心态面对生活,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和快乐的心态,把自己看做过去种种不幸经历的“幸存者”,从过去的这些经历中学习、成长。

4.以“重温亲情”基石,彰显亲情友情。

临近解戒人员中大多有较好的家庭支持系统,但在过去的吸毒经历中,她们几乎都与家人之间矛盾冲突不断,在毒品的诱惑下忽视了亲情。回归教育中,民警引导戒毒人员回忆曾与家人一起的愉快经历,鼓励她们给家人写信、并增加拨打亲情电话次数,重温亲情。在拨打电话的反馈中,家人大多能给她们带来良好互动,特别是针对疫情期间的封闭管理,反复商量解戒当天如何接送、应当办理哪些手续等,给戒毒人员带来特别的关切和温暖。

5.以“合理认知”为支撑,培塑乐观情怀。

帮助临解戒人员学习掌握“乐观型解释风格”:我们不能控制所有发生的事,重要的是事后怎样去对待它,评估它。“同样的一块石头,乐观型解释看做是垫脚石,消极型解释则看做是绊脚石”。“积极的状态不是取决于我们的处境或财富,而更依赖于我们的思想,依赖于我们选择关注什么。”在做这项练习时,民警帮助临解戒人员列出自己离所后可能面对的事情(如果是心境就把它具体化),并指导写下积极的应对方式,引导正确面对现实,改变不合理认知。

6.以“重建希望”为目标,树立信心希望。

封闭管理期间,主动与地方司法部门、后续照管站联系,以“线上+”的方式,第一时间“线上交接”临解戒人员信息资料;分管民警与临近解戒人员签订“跟踪帮教协议”,互留联系方式建立长期联系。组织临解戒人员通过构想“理想中的家”“给未来自己的信”“心愿瓶”等活动,逐渐树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更多地培养面对困难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离所回归后能更好地感悟人生、陪伴家人,远离毒品、防止复吸。

(四)戒治成效

问卷调查反馈中,有72名戒毒人员表示自己初步掌握了积极心理学“乐观型解释风格”,能够用感恩的心态面对生活,感觉到生活的意义,并尝试建立个人生活目标,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对问卷中“你觉得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积极心理学’对你有帮助吗?有的话,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一开放性问题,大多数戒毒人员回答:在面对困难时要有积极的心态,要快乐和坚强;更爱祖国、更爱家人、也更加珍惜生命;对家庭要有责任感,做一个对家庭有用的人;特定的环境会造成压抑的心情,要学会用不同的视角寻找积极和快乐;我知道尊重人体谅人非常重要。

(一)把积极心理作为第一需要,努力营造特殊时期教育戒治软环境。

疫情封闭管理期间,临近解戒人员通过电视新闻了解到社会疫情防控情况,表现出离所前的焦虑与担忧。在这一特殊时期,民警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给她们“正确面对”“掌握积极的方法”,改变她们的不合理认知,缓解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取得良好效果。因为是封闭管理期,心理健康教育尽量采取“网课”方式,教育方式受到制约,但也正是这样的特殊时期,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把积极心理作为第一要务,致力让积极心理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积极心理学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关注的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和正性情感、潜能挖掘。也许我们在戒毒人员日常教育戒治工作中已经不自觉地运用到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和理论,接下来要做的,是把这些正性的教育观点和方法理论归纳集中,甚至集结成册,在戒毒人员2年的教育戒治中系统影响、形成习惯,为她们的改变扬帆加油,提高戒治成效。

(三)把积极心理作为第一责任,全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落地。

受封闭管理影响,此次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只能采用“网课”为主、“写作业”为辅的形式,虽形式单一,但戒毒人员都在认真实践,效果尚可。在日常教育戒治中,把积极心理学融入戒毒人员的生活,可采用课堂化教学、团体辅导、心理咨询、个别谈话等多种形式。无论是特殊时期的“网课”形式,还是日常的团体辅导形式,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应体现在戒毒人员的日常实践中,只有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看到它应有的成效。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