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9
司法行政戒毒 综合教育戒治 社会适应期 康复
沈某,男,26岁,湖北武汉人,家中独子,自小得到母亲的情感关注较少,与父亲比较亲密。初中一年级一次遭遇社会青年“擂肥”(社会小混混敲诈勒索中小学生钱财)时,被学长吴某解围,遂开始信任吴某,经常到吴某家中玩耍。吴某的父亲、姑姑均为贩毒人员,向来往的学生青年提供各种毒品。沈某被引诱吸毒后,以各种理由向父母骗取毒资,前后吸食冰毒、麻古、k粉等毒品十余年,并无心学业,高中毕业后勉强考取某专科学校,因吸毒未及时到学校报到被取消学籍。家人发现他吸毒后,带着他到全国各地戒毒机构和医院戒毒,由于缺乏戒毒动机,戒断一段时间后均复吸。2018年9月经朋友介绍,联系入住北京市天康戒毒康复所。经过六个月的场所戒毒康复,沈某在戒毒动机、防复吸技能、自我认知和情绪调整方面均有所提高,逐步通过我所的晋级评估,由戒断期、治疗期晋升为社会适应期,处于最后一个戒毒康复阶段。进入该阶段后,沈某能做到符合日常行为规范,人际交往正常,但出现认知功能迟缓的现象,加上右脚踝痛风,在心理上表现出迷茫、消沉和逃避的情绪和态度,大队管理老师要求心理关注。正值矫治中心开展康复人员家庭团体,征得沈某的同意,大队推荐沈某中途入组,并结合个体心理咨询进行治疗。
(一)问题分析
根据华人NLP大师李中莹老师的观点,能力不足者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出现烦躁、易怒、攻击等心理特征,二是表现出困惑、迷茫、消沉和逃避的情绪和态度,沈某该阶段的心理特征明显属于后者。从戒毒康复实践经验来看,处于社会适应期的沈某主要任务是修复甚至发展因长期吸毒而受损的社会功能。即他目前的困惑是,什么事情不能做他已经明白了,但能做的事情他还不会。
根据李中莹老师人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从低到高一以贯之的顺序依次为环境、行为、能力、价值信念、身份、系统。如果个体已经达到高层次的思维阶段,则应在低阶段缺失的部分做工作。经个体访谈,沈某在身份和信念价值层面有所认识,想做一个没有毒品的正常人,珍惜生命,尽量挽回因吸毒带来的各种损失,但在能力及能力以下的层次有所欠缺,所以对沈某的工作重点应放在环境、行为和能力层面。同时李中莹老师还认为,人的能力不能靠思考获得,只能在实践经验中锻炼获得。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艾米尼亚.伊贝拉认为,人往往喜欢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忽略其他方面能力的提升,从而陷入“能力陷阱”。而人的思维的局限性不能帮助人走出这种困境。打破“能力陷阱”的有效方法是尝试新行为。
结合沈某的实际情况,综合以上分析诊断为,康复人员社会适应期社会化功能待提升。沈某表示认同这一分析和诊断。
(二)矫治方案
家庭为康复人员最直接、影响力最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从家庭环境入手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天康戒毒康复所在康复人员家庭治疗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沈某入组时该团体已开展1次活动,团体设置共8次,频次为每周1次,内容以萨提亚沟通的相关理论学习和方法训练为主。
参加团体后,沈某表示自己在前几年的戒毒过程当中,已经学习过相关的心理理论和方法。经与团体成员共同商议,从第三次团体开始,每次团体除学习和体验一个新的理论和方法外,加入“家庭行动”的内容,以后每次团体由一名成员担任行动团长,分享自己的家庭行动过程和行动结果,并进行自评和他评。团体成员表示认同,领导者给团体正式取名为“家庭行动小组”。
(三)实施情况
“家庭行动小组”团体开展情况和沈某出勤、担任角色情况如下:
次序 |
团体内容 |
出勤 |
角色 |
第一次 |
团体成立+非暴力沟通 |
|
|
第二次 |
内在需要和个体冰山 |
√ |
成员 |
第三次 |
重大事件的讨论+家庭行动 |
× |
请假 |
第四次 |
应对姿态+家庭行动 |
× |
请假 |
第五次 |
规则与边界+家庭行动 |
√ |
成员 |
第六次 |
我的家谱图+家庭行动 |
√ |
行动团长 |
第七次 |
影响轮+家庭行动 |
√ |
成员 |
第八次 |
家庭行动+未来不是梦+团体结束 |
√ |
成员 |
整个矫治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行动动员期,主要工作内容是让成员充分了解“家庭行动小组”的目的、意义和具体操作步骤。理论依据主要结合李中莹老师的思维层次理论和艾米尼亚.伊贝拉的“能力陷阱”理论,结合戒毒康复工作的实践经验,将康复人员的矫治重点聚焦在“家庭环境的改善”和“尝试新行为”上,通过团体心理教育和个别访谈的方式,让沈某充分理解自身所处困惑的原因,以及改进的方法和方向。
经过广泛动员和领导者家庭行动示范,沈某表示认同这一团体方案,并打算从行动上开始尝试。经过商议,第六次团体由沈某担责任行动团长,分享自己的家庭行动过程,并进行自评和接受他评。
第二阶段为行动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在自己的家庭中尝试新的行为,按照家庭行动的五个步骤开展行动,即树立榜样、只加不减、新的行为、对方反馈、分享讨论。为了便于成员在行动后进行记录总结,领导者设计《家庭行动小组成员评价表》,成员按照表格内容进行练习。第六次团体中,沈某总结分享自己五一请假回家所开展的三项家庭行动,以下是分享内容:
第一项是学习母亲良好的饮食习惯。我痛风不能吃好东西,我妈也不能吃发物,她说不吃什么就不吃什么。这次回去我就学我妈妈控制饮食,最喜欢吃的鳝鱼都没吃,就吃了2片肉,以前可以吃一盘。我妈做的鸡和鸭,我都让她端走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检验一个人的基本条件,自律能得到别人的尊敬,最起码我妈看我的态度都不一样。这么多年了能有这个变化,家人感觉很好。
第二项是学习外公勤奋认真的态度做事情,行动结果是每天对自己房间的卫生、上的课非常认真的对待,树立外公认真的榜样。结果是感觉有点累,但是很想成为这样的人。我觉得男的年纪越大,越不能活得稀里糊涂。
第三项是这次回去学习父亲答应的事情不拖不拉,把事情做好。比如这次,他交代了一件小事情,我都马上去做,让他看到我的一点点改变,哪怕帮他拿个杯子,洗个东西,我都表现得很上心,自己把这件事当成很很重要的事情对待。
团体他评环节中,其他5名成员对沈某的行动评价都在85分以上,建议在今后每一项行为都可以分成若干个小项来做,将行为细化,更加具体化。沈某表示接受。
第三阶段为思维层次的贯穿阶段,采用上堆和下切的方法,用思维层次的更高阶段引领具体行动,并用实际有效的行动去支撑和实现高级阶段,从思想、行为和情绪情感上形成上下贯通,破局而出的开阔局面。在团体中采用的技术有愿景技术、心理剧、冥想等。
团体结束时沈某反馈,家庭行动小组的理论和方法自己是真正听进了心里,通过坚持一次一次的行动,家人感觉自己有了变化,这对自己也是一种动力和鼓舞,感觉自己的面前出现一片新的天地。即使还有有困难,自己也会坚持走下去。
(四)矫治效果
从能力发展阶段来看,分为一般能力、再造能力、创造能力和超能力,沈某具备生活和学习的一般能力,本阶段的治疗主要在再造能力上做工作,即具备学习和模仿的能力,以期达到创造能力。而创造能力的产生是评估个体社会化功能提升的主要指标,也是我所在社会适应期的主要工作目标。以此为依据进行评估,结合沈某的现实表现、大队管理老师反馈和家庭成员反馈,对沈某的矫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次“家庭行动小组”团体是对戒毒康复人员家庭治疗方法的一种尝试,还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当中,是否有效还有待进一步对比分析。单就沈某这一个例来讲,一是沈某的个人状态比较开放,能接受一定的教育和引导,这是进行有效教育矫治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团体带领者要保持灵活性,根据成员实际情况调整思路,以保证团体的实际效果为原则,创新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三是“家庭环境”和“行动提升能力”这两个切入点相结合,实际操作性强,思考进一步运用于戒毒康复的团体心理治疗和个体心理治疗的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