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禁毒宣传;社区戒毒康复宣传
*
在校青少年学生、吸毒人员及其亲属、社会公众
到学校开展禁毒讲堂、进门入户面对面开展禁毒宣传、新媒体宣传
2017年-2018年
2015年12月,灵山县因毒情严峻及外流贩毒问题突出,被国家禁毒委确定为全国外流贩毒问题突出重点关注地区。近年来,灵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禁毒工作,提出了“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禁毒人民战争”的目标,并将禁毒工作列入重点工作任务写进“十三五规划”,写入每年的县委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禁毒重点整治提升工程”成为灵山县新一轮重要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2017年以来,全县着力做好毒品预防教育,全面铺开禁毒宣传攻势,构建“大宣教”格局,加大宣传造势力度,营造了浓厚的禁毒治毒舆论氛围,有力震憾涉毒人员心理,教育社会公众,促进禁毒治毒工作深入开展。
结合“七五”普法规划,充分发挥法治宣传优势,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资源,广泛开展禁毒宣传活动。加大《禁毒法》宣传力度,开展禁毒宣传“六进”活动(进乡村、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街道、进场所),营造浓厚宣传氛围。
(一)抓好校园禁毒宣传教育。以校园为主阵地、在校学生为重点,县政府投入80多万元建成36个毒品危害体验室、12个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基地以及1个亲情召唤室。深入推进“6.27”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程,落实各中小学校每学期不少于2课时的毒品预防教育专题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安排、同部署。组织党政干部深入全县400多所中小学校上好“开学第一课”,组织学校师生观看毒品预防教育专题片、参观禁毒教育警示基地,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识毒、防毒、拒毒意识。建立教育系统、学校、家庭三级微信群,履盖全县学生家长达20万人,持续推送打击破案、安全防范、禁毒知识等微信息,开拓“家校联动”的校园防毒宣传新阵地。
(二)抓好社会面警示教育。一是强化警示教育。在县图书馆建设灵山县禁毒警示教育基地,向社会公布历年涉毒人员被法院判处刑罚的典型案例以及被打击查处的外流贩毒人员名单。并利用查处外流毒贩反面典型案例,没收利用毒资建设或购买的房产,设立县城中心、那隆镇、陆屋镇三个外流贩毒警示教育基地,警示教育社会公众。
二是营造浓厚社会宣传氛围。投资200多万元,在县城至陆屋、沙坪、石塘、文利等交通主干道设立涉毒宣传标语和宣传牌,打造100公里禁毒宣传长廊。并在县、镇、村人员聚焦地或主要路口设置户外大型广告牌、上墙标语、宣传画报,深入镇村开展禁毒文艺演出,通过展板、横幅、宣传单页、宣传车、手机短信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禁毒知识,形成浓厚的全社会参与打击外流贩毒的宣传氛围,提高全民禁毒意识。据统计,全县共制作小型户外广告牌360幅,小标语1200条,上墙标语3300平米,展板1140平米。
(三)提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知晓度。刊印专版社区戒毒康复知识宣传单、宣传展板和横幅,宣传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理念、宗旨以及灵山县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措施和成效,通过集中传播、上门面对面宣传、走村入户摸排等方式宣传,动员吸毒人员接受社区戒毒康复康复,发动社会志愿者、家庭成员支持和配合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宣传以来,累计有2568个涉毒人员主动接受社区戒毒康复管控,形成全县禁毒管控网格,实现全县涉毒人员底数清、去向明。(统计至2018年7月25日)
(四)构建新媒体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介,拓宽禁毒宣传渠道,及时宣传展示禁毒工作亮点。把禁毒办列入全县新闻选题成员单位,要求每月精心策划报送禁毒新闻选题,县电子政务信息中心、县广播电视台及县委宣传部、各禁毒委成员单位的微信公众号开展经常性宣传教育。定期召开禁毒新闻发布会,组织邀请区、市、县级媒体来灵开展禁毒专题宣传报道,在县内外营造良好的禁毒治毒舆论氛围。2018年以来,灵山政府网、广播电视台累计播放禁毒相关新闻报道200多条,在中国禁毒网、中国警察网新华网、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广西电台等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刊发新闻稿件20篇次,在钦州日报等市级主流媒体刊发新闻稿件在20多条。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禁毒相关宣传稿件150多条。
灵山县上下围绕禁毒工作专项斗争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不同阶段特点、亮点以及重要时间节点,禁毒宣传引导取得良好的反响,禁毒工作深入人心。广大干部、群众志愿参与禁毒工作,参与群众达120万多人。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识毒、防毒、拒毒意识增强,对禁毒的法律法规、禁毒常识和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理念的知晓度提高,营造浓厚的禁毒宣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