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着力打造全方位法治文化体系

赣州市;法治宣传;法治文化阵地;法治文化活动;法治文化效能

地方法治创建

*

近年来,赣州市在省普法办的正确指导下,结合实际,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通过全面构建立体式法治文化阵地、广泛开展普惠型法治文化活动、着力提升大众性法治文化效能,着力打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个性鲜明的法治文化,富有赣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体系初步形成。

一、夯实三个基础,全面构建立体式法治文化阵地。以健全完善法治文化设施为重点,着力构建地面宣传高地、空中宣传专地、网上宣传领地,形成了立体化全覆盖的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网络。(一)采取品牌冠名广告赞助等形式建设传统宣传阵地。百米法治宣传长廊、法治文化广场、法律图书室、图书角建设是法治文化传统宣传阵地,数量多,建设资金投入大。为了有效推进这项工作,赣州市鼓励各县(市、区)采取品牌冠名、广告赞助等形式,发动企业、社会团体等力量参与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有效解决建设经费问题。(二)投入大量资金打造功能完善的法治教育基地。市、县两级重点打造综合性法治教育基地,市本级投资1600多万元,建设了一个集禁毒警示教育、交通安全警示教育、青少年模拟法庭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法治教育基地,建筑规模及设施设备在省内均属一流。章贡区检察院投资200余万元,聘请国内一流的设计团队,充分运用数字化科技手段,高规格建设了一个融合预防职务犯罪教育、青少年法治教育、检务宣传三项功能于一体的法治教育基地。赣县建设了占地约400平方米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内设警示、感化、教育、预防和纪实等7个篇章。上犹、全南、南康等县(市、区)与交警部门合作,建立了以交通安全法规教育宣传为主要职能的法治教育基地。龙南、宁都县建立了融合禁毒教育和青少年法治教育于一体的教育基地。(三)充分利用便捷高效的现代传播媒介。市法宣办在赣州电视台常年开设《律师说法》《法治在线》等专栏,在《赣南日报》开设了法治专版。18个县(市、区)电视台、广播电台均开设了普法与法治栏目。为进一步牢固“两微一端”法治宣传阵地,赣州市积极推行“掌上普法”,市、县两级法宣办及各执法机构建立普法微博、微信公众号达90余个。

二、推进三大融合,广泛开展普惠型法治文化活动。瞄准重点对象,着力推进法治文化与“机关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相融合,广泛深入开展生动活泼、生机蓬勃的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一)推进法治文化与机关文化融合。市直机关工委专门开设“市直机关大讲堂”,邀请法学专家为全市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集中授课。中级法院在审判大楼专门开辟法治书画长廊,悬挂、陈列本院职工的法治书画及作品。团委、工会等部门组织青年公务员、工会会员举办法治主题演讲比赛、书画展等,财政系统、税务系统、工商系统联合开展了专业法律法规知识竞赛促进干部职工学法活动,水利系统、质监系统、国土系统每年都举行专业法闭卷考试。(二)推进法治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结合“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在全市大中小学广泛开展校园法治文化活动。市教育局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师生齐书‘法’竞赛活动”,并创办法治刊物,刊登中学生的普法散文、论文、诗歌等文章。有的中小学校将法治文化融入校园景观设计,在校园草坪、走廊、操场等位置专门设置了法治LOGO、法治格言、法治小报、法治漫画等。各大高校充分发挥法学资源优势,法律文化节、模拟法庭、法律辩论、说法大赛、法学学术沙龙以及校园侦探推理大赛、普法达人、校园法治宣传形象大使评选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法治文化活动深受高校学子喜爱。(三)推进法治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合。各地法宣办根据农民需求的特点,编排精彩的法治文艺节目,组建法治文艺“大篷车”,进社区、下厂矿、走乡村,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运用小品、快板、山歌、相声等文艺形式传播法治理念。为提高广大农民参与法治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各地投入大量资金,精心制作普法环保袋、折扇、背心袋、挂历等10余类日常生活实用物品,免费发放给群众。“六五”普法期间,全市各地在制作普法实用品方面的资金投入,总计达600余万元。

三、强化三项创新,着力提升大众性法治文化效能。我市以提升法治文化建设效能为目标,主动适应群众的接受习惯、知识品位、法律需求,创新打造地方性法治文艺、快餐式法治文化、服务型法治文化。(一)创新打造独具赣南韵味的地方性法治文艺。兴国县精选800首曲目编成《兴国普法山歌选》,并编印了1万余册在全县宣传推广。全南县结合“车马灯”艺术形式创作了一批精彩的法治剧目,宁都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为载体编排创作普法文艺节目。在法治文艺创作中,涌现了一批先进人物。寻乌县刘富祥坚持为村民写山歌、快板唱法治,生动、通俗,深受群众欢迎,被评为2015年度“江西省致敬法治人物”,受到了时任省委书记强卫的亲切接见。兴国县长青艺术团副团长王九秀将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融入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被评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个人”。(二)创新打造富有时代特征的快餐式法治文化。充分利用微电影、动漫、公益广告等快餐文艺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打造轻松愉悦的学法模式。公安、财政、工商、税务、药监、国土等执法部门普遍摄制了普法动漫和公益广告,在办事大厅和其他公众休闲场合循环播放。各地法宣机构以微信为载体,摄制短小精悍的法治微电影。如市检察院摄制的《选择》,市地税局摄制的《平凡的一天》,市水利局摄制的《“河长”治河,水岸长清》等法治微电影,都受到广大网民的热捧。其中信丰县司法局精心摄制的普法微电影《小刀》,在全县中小学巡回放映,并在微信上广为传播,该片荣获国内多项大奖。市残联创作的法治漫画《干预》在第十三届全国法治动漫微电影作品征集展播活动荣获漫画类一等奖。(三)创新打造凸显公民主体的服务型法治文化。法治文化建设与法治实践有机结合,积极主动为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全市将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放在工作首位,市、县两级全面联动,政法、司法共同联手,高质高效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目前,我市绝大多数县(市、区)已经在城区中心区域建成了公共法律服务大厅。统一的建设风格、统一的标牌标识、统一的服务模式,为法治文化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赣州市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有效增强了公民法治意识,提升了全民法治信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正逐步形成,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2016年,赣州市被中宣部、司法部评为“2011-2015年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城市”;2017年9月,赣州市再次被授予2013—2016年第六届“全国社会治安综治优秀市”和第四届综治“长安杯”,成为江西省唯一一个同时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和综治“长安杯”荣誉称号的地市。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