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积极打造社区法律服务“河西模式”
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2021年4月以来,天津市河西区紧密结合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查纠整改,结合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法律服务新路径,围绕“解民忧、护民利、保民安、顺民意、纾民困、暖民心”的目标要求,在2020年已有的法律服务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下好“先手棋”、打好“组合拳”、当好“排头兵”,组建专业化、精英化法律服务队伍,在全市率先实现了“社区法律工作室”全区覆盖,走出了一条具有河西特色、符合基层实际的司法为民创新发展之路。截止目前,149个“社区法律工作室”制度健全、标识统一,标准严格、运行高效,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任务措施】
(一)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实现法律服务触角向基层的有效延伸
中共河西区委和区委政法委认真落实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要求,顺应群众期盼、回应群众呼吁,为实现全区149个“社区法律工作室”覆盖,坚持强化领导、压实责任,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精准施策、高位推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群众办实事有态度、有速度、有温度、有深度。区委和区委政法委领导多次实地察看“社区法律工作室”建立和运行情况,要求工作务必做得细、抓得实,并针对薄弱环节和问题逐一提出整改措施。全区形成了区委政法委统筹协调、区司法局牵头负责、区检察院、区法院和辖区各街道、社区各司其职、密切协同,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实现了司法职能向基层服务的有效延伸;完善了区、街道、社区三级法治便民服务体系;为基层群众反映诉求、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纠纷架起“法治连心桥”,让法律服务变得触手可及、接地气、赢民心,不断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细处着眼、问需于民,真正把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自4月14日起,一支由近100名员额法官、近40名员额检察官、300余名骨干律师和公证员组成的精英法律服务队伍每周三上午轮流到全区149个“社区法律工作室”,为居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坐诊”“个诊”法律服务,建立起“法律服务人员把脉问诊、对症开出药方、居民群众照方抓药”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机制,居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多层次、多领域、个性化的法律服务,不仅让法律宣传更有力度和广度,也让法律服务更有温度和深度。法官、检察官走进社区后,很多居民表示对司法机关不再感到隔膜和陌生,他们精湛的专业水平也深得群众的信赖。公证人员的便民举措使许多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在家门口就得到最关心问题的解答。自“社区法律工作室”运行以来,共出动法官325人次、检察官140人次、律师518人次及公证员60人次免费为前来咨询的居民群众现场答疑解惑、指点迷津,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累计接待居民群众1883人次,当场解答法律咨询1521件,受到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居民群众法律意识切实得到提高,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纠纷靠法的法律思维正在逐步养成。
(三)实处着力、讲法释理,切实提升基层法治建设水平
全区149个“社区法律工作室”法律服务人员用生动、通俗的语言释法说理,并通过开展专题法治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宣传折页、“口袋书”等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宣讲《宪法》《民法典》《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天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等与居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引导居民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针对社区“两委”换届后一些新上任的社区书记、综治主任依法解决物业、供热、园林绿化、邻里和家庭纠纷、依法管理社区等相关工作经验不足的现状,法律服务人员发挥自身专业特长 “以案释法”,为社区民主法治建设提供法律意见,为社区法治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注入新的动能。截至目前,全区149个“社区法律工作室”累计为居民群众发放《民法典》等法律宣传资料2456份,为社区民主法治建设提供法律意见66条,开展法治讲座4次,收到居民群众送来的锦旗1面。
【特点和效果】
基层是发生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疏导社会矛盾的岔口。149个 “社区法律工作室”的建立,缓解了社区综治工作压力,与人民调解工作、街道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相互补充、综合发力,将矛盾前置解决,确保小事不出居、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着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为推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社区法律工作室”运行以来,各街道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的来访人数和信访案件数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4月,全区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331次,预防矛盾纠纷5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36件,成功率达99.3%。环比前3个月申请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案件数下降55.9%,呈明显下降趋势。5月,全区14个街道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的来访人数为154人次,较上月下降14%;信访案件99件,较上月下降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