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治疗曲木某某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A.埃利斯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这种疗法旨在通过纯理论的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其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即A-B-C理论。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C,原因不是事件A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B,个体可以通过改变不合理的解释和评价来改变情绪。通过自我剖析、辩驳、修通、领悟,帮助求助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事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与行事,改变不正确的认知,消除求助者的焦虑、内心痛苦及其引起的行为问题,改善其人际关系。
求助者:曲木某某,男,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人,23岁,初中文化程度,系陕西省长安强制隔离戒毒所某大队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曲木某某在2岁时,母亲跟随同乡外出打工至今未归、下落不明。父亲建立新家,对其基本不关心过问。其跟随年迈多病的奶奶生活,勉强读完初中学业,成绩较差,能听、说汉语。入所后与父亲和奶奶没有联系。一个月前与同宿舍戒毒人员发生纠纷、冲突,事情平息后仍不能释怀,担心遭到“算计”报复,产生焦虑、紧张情绪,失眠、多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后,主动寻求咨询师帮助。
【案例基本情况】
(一)资料收集
1.主诉与个人陈述:一个月前的一天,在车间习艺劳动时不小心把对坐同宿舍戒毒人员张某(汉族)的水杯打翻了。张某骂我“死弯木头,死弯木头(‘曲木’被恶俗贬称)”,当时自己感觉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就与之谩骂、推搡、扭打,把他的脸部打伤了,值班民警及时赶到并制止,我也受到了违纪扣分、降级的处罚。事后张某威胁我说:“你以后给我小心点!”。从那时开始我就时刻提防着他会怎么变着法子整我!然后白天精神紧张,注意力不能集中,晚上也无法入睡,怕这样下去会“崩溃”,希望得到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2.观察和他人反映:求助者曲木某某衣着整齐,谈话过程中欲言又止,语速缓慢。在谈到自己的想法及与张某的关系时,情绪激动,在谈到自己因扣分可能被延长强戒期限时,表现出痛苦和烦躁。
3.管教民警反映:曲木某某平时言语不多,很少与别人交流,以前有过打架吵架行为。最近一个月突然心事重重,多次提出要见所领导,希望能够调换大队,习艺劳动时经常走神发呆,民警多次教育,没有好转。
4.心理测试结果与分析: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验结果:总分169;人际关系敏感2.4;抑郁2.6;焦虑3.7;其他因子分均在正常值内,显示求助者曲木某某焦虑较为突出,伴有抑郁症状;且人际关系较为紧张。抑郁自评量表(SDS)分:粗分46 分,标准分57分,提示有轻度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AS)分:粗分55分,标准分68 分,提示有中度焦虑。
(二)评估诊断与方案制定
1.评估诊断:由人际冲突引发的一般心理问题。依据:(1)刺激性质:由于与他人产生纠纷、被处罚而产生心理冲突,属于现实刺激;(2)反应持续时间:时程较短,一月多;(3)反应强度:体验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人际关系敏感,矫治生活受影响,但未失常态,主动求治;(4)反应是否泛化:情绪反应局限,未泛化。
2.鉴别诊断:(1)求助者在所内医院例行体检正常,较长时间无求医行为,可排除其心理问题的身体器质性病变基础。(2)依据郭念峰教授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求助者主客观统一,心理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3)求助者心理问题与他人冲突有关,由现实刺激引发,与其处境符合,具有现实性,属于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4)求助者心理问题仅局限在冲突引发的人际关系上,没有出现泛化,持续时间不足二月,因此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据此,评估为一般心理问题
3.制定方案:根据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特点,协商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具体目标:帮助求助者改善睡眠状况;修正对现实事件的认识和思维方式;增强自信心,减少自卑无助感,消除其焦虑情绪。最终目标:改变求助者看待问题的角度,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三)咨询过程
1.第一至二次咨询
咨询目标:建立关系,摄入性谈话,形成评估,商定方案。
咨询过程:为了缓解求助者紧张情绪,更好沟通,咨询师身着便装,利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对求助者充分表达了尊重、共情、积极关注等态度,形成了安全、信任的咨询氛围;通过摄入性谈话,搜集到成长史资料,逐步了解到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和真实想法,对其特定的成长史、认知信念体系及应对刺激的情绪与行为反应表示了的理解,表示愿意帮助其一起探索、分析、改变,并简要说明了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及其问题适用该疗法的原因。咨询师还辅导求助者学习了腹式呼吸、冥想法。
效果评估:初步鉴别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明确了求助者的A为车间冲突事件,C为紧张、焦虑、恐惧,B为“别人必须对我好”的绝对化要求,“被处罚就一切都完了”的糟糕至极信念。
咨询作业:结合现实思考,目前最痛苦、焦虑的是哪些人和事,围绕这些人和事的背后,有哪些核心观念,尤其在遇到那些让自己敏感、紧张的人,看看自己内心的想法。
2.第三至四次咨询
咨询目标:上次咨询效果校验,咨询作业检查,鼓励求助者主动体念不合理信念并学习辩论、改写。
咨询过程:求助者报告说,感觉全身不再那么紧张了,睡眠状况也有了改观。通过回顾思考,觉得让自己最紧张、焦虑、冲动、失控的就是那些奚落、刺激、挑衅他的人,觉得“他们每个人都必须对我好”。
咨询师再次向求助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并让求助者明白,他现在的情绪问题并不是与他人冲突的影响,而是由于他持有的不合理信念引起的。鼓励求助者通过换位思考等方式,主动体会不同的信念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引导求助者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改变不合理的观念,克服焦虑、抑郁的情绪问题。
以下为咨询片段:
咨询师:你认为什么原因使你经常处于这种情绪?
求助者:主要是自己与其他戒毒人员没处好关系。
咨询师:这些事情我们称为生活事件或诱发事件,但并不是引起你负性情绪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什么是引起我心理状态的原因呢?
咨询师:举个例子,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情绪和动力,也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对事物的认知,才是引起情绪的真正原因。你在矫治过程中遇到的那些事,其他戒毒人员也可能遇到,但别人不一定都像你现在这样子,你说这是怎么回事?
求助者:难道是我对那些事件的认识不合理?
咨询师:冷静地想一下,你和他人的关系为什么很紧张?
求助者:有些人总爱挑我的毛病,歧视我。
咨询师:你有什么理由让别人必须尊重你、不挑你的毛病呢?
求助者:老师,你这样说不对吧?
咨询师: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停顿)。你是凉山州农村来的,那里特产土豆,如果你想收获土豆,必须怎么做?
求助者:我要翻地,种下土豆,然后施肥、除草、杀虫,还要老天爷帮忙。
咨询师: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你替他人做了什么吗?
求助者:确实没有做什么,就只是要求他们不歧视我,能尊重我。
咨询师:你都没有播种、培育,怎么收获?
求助者:(有点腼腆的笑了)好像是这个理,那我换个思路,尝试和他们交往!
效果评估: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现状,焦虑、紧张,人际关系敏感是自己绝对化要求、以偏概全、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并尝试换角度思考。
咨询作业:尝试在遭遇刺激、产生不合理信念时,以“如何让这件事对我产生好处”的方向,去改写信念、尝试行动。
3.第五次咨询
咨询目标:运用故事隐喻的方式探讨事物观察思考的多角度,帮助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信念。
咨询过程:引导求助者对自己的观念、遇到的事件进行剖析,使求助者放弃或纠正原有的不合理认知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观念,解开其心理纠结,提高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效果评估:求助者的信念产生动摇,开始把痛苦责任的外归因转向自我的分析。
咨询作业:从主动帮助别人做事入手,尝试与其他戒毒人员交流、交往。
4.第六次咨询
咨询目标:巩固自我领悟,回顾总结,结束咨询。
咨询过程:求助者报告说,自己的睡眠状况得到较好改观,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了别人的微笑、感激以及管教民警的赞许,内心切实感受到了一种欣喜。咨询师对求助者反馈的咨询作业进行了解释和分析,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错误思维方式的根源是来自从小不被关心理解,得不到帮助,总是希望别人能够尊重自己,而自己无法做到尊重他人。使求助者明白,困扰来自于他头脑中不合理信念“告诉”自己的反应,要尝试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正确面对今后的人生,理性迎接挑战。
(四)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评估:自身焦虑情绪消除,“心结”解开,与其他戒毒人员也相处的较好,睡眠质量好了,自信心加强了,对未来充满信心。
2.管教民警评估:曲木某某情绪好多了,人际关系也逐步改善,与人交往的主动性增强,能够主动帮助别人,不再要求见所领导、调换大队。
3.心理测验结果:咨询六次后求助者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验结果:总分145分,各因子分均低于2.0分。SAS :粗分分39, 标准分48,提示没有焦虑。SDS:粗分35分,标准分43,提示没有抑郁 。综合心理测验结果验证显示:症状减轻,咨询有效。
4.咨询师评估:求助者有了较好转变,自信心加强,观察思考、情绪把握、自我意识、应对方式、人际关系能力都有很大的进步,咨询过程完整,达到咨询目标。
【案例思考】
戒毒人员中一般心理问题比较普遍,如果不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不仅戒毒人员自身非常痛苦,也会给场所安全稳定带来不稳定因素,甚至小的问题引发大的隐患。
戒毒场所要充分运用现有资源,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定期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筛查,通过团体辅导解决共性心理问题,一对一咨询解决个性心理问题。使戒毒人员彻底戒除毒瘾的同时,增强心理弹性,树立科学合理的认知,迈向健康人生,更好地应对回归社会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