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辅以团体心理辅导的运动戒毒改善戒毒人员抑郁水平的综合戒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在组织广东省三水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省三水所)康复巩固区戒毒人员运动戒毒工作期间,心理咨询师对参与运动戒毒的一期共60名戒毒人员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结合个体咨询筛查,识别出8名提示轻度以上抑郁症状的戒毒人员,联同康复训练师在身心康复的视角下,将其8名戒毒人员组建身心康复团体,配备心理咨询师、康复训练师各一名,制订并实施辅以团体心理辅导的运动戒毒方案。结束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量进行对比。
【案例基本情况】
(一)确定对象
在康复巩固区选取参加运动戒毒的人员,筛选条件如下:
1.剩余强制隔离戒毒期限不少于六个月;
2.经省三水所医院身体检查、康复训练中心体质测试,筛查排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肢体残疾及其它不适合大强度运动训练的身体情况;
3.经心理矫治中心评估,无精神障碍疾病及相关病史。
最终筛选出一期符合参加运动戒毒条件的戒毒人员60名。心理矫治中心再对其60名戒毒人员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筛查,将得分提示轻度抑郁以上的9名戒毒人员再进行个体心理评估,诊断其8人存在抑郁症状,1人填写量表不规范,诊断无抑郁症状。考虑到团体心理辅导的特性,成员少更有利于深入互动、交流、干预,最后确定该8人为辅以团体心理辅导的运动戒毒对象。
其中吸食冰毒者4人,吸食海洛因者2人,混吸者2人。8人均在小学文化以上,能满足正常交流、书写需要。
(二)辅以团体心理辅导的运动戒毒方案
1.时间:一期3个月;
(1)运动戒毒:每周二、四、六下午3:30-5:00,每次90分钟,共计36次。
(2)团体心理辅导:每周日下午3:30-5:00,每次90分钟,共计12次。
2.场地:室外运动场、室内器械训练馆、团体心理辅导室;
3.实施内容:
运动戒毒:以恢复身体素质,改善和增强身体机能为核心目的,遵循科学,尊重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参与者不同身体素质,制订不同训练方案。强化安全教育和严控运动强度,运动前,利用课前教育,强化运动训练安全意识,提高训练效率,减少可避免的运动损伤;运动中,采取间歇性训练方式,严格控制大强度运动时长,及时恢复身体机能,缓解出现的肌无力等疲劳症状;要采取靶心率(中高强度运动最高心率控制在基础心率的80%以内,中低强度运动最高心率控制在最高心率的50%以内)和运动量控制,以及借助科技手段等综合科学控制运动强度,保障运动安全。运动戒毒分为四个阶段:
恢复阶段(2周):了解运动戒毒课程的目的和要求,开展身体素质恢复的基本训练,严格控制训练强度和频次,提升戒毒人员的稳定性,运动量以最高心率的30%为界限。每次训练时间为90分钟,安排具体为:热身20分钟、上肢肌肉训练25分钟、下肢肌肉训练25分钟、拉伸放松20分钟。
适应阶段(4周):逐渐增强运动训练强度和频次,对运动训练动作开展规范性要求,严格执行训练计划,增加力量性的训练,运动最以最高心率的50%为界限。每次训练时间为90分钟,安排具体为:热身15分钟、上肢肌肉群训练30分钟、下肢肌肉群训练30分钟、拉伸放松15分钟。
强化阶段(4周):在原有的训练基础上增加增强心肺功能和灵活性训练,并结合戒毒人员训练意愿和个体差异,再适当提高不同程度的强化训练,运动量以最高心率的70%为界限。每次训练时间分配与适应强度阶段相同,但会增加训练项目的组次和频次。
巩固阶段(2周):继续强化提升阶段的训练,但会逐步降低训练强度,调整运动量到最高心率的60%后,保持相应的训练强度,促使戒毒人员养成运动的习惯。
(2)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心理游戏、座谈分享、放松训练等体验式学习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每次活动按照热身、主题、分享、反馈四个结构环节进行,分为团体建立、主题辅导、巩固提升三个阶段。心理咨询师担任团体带领者,康复训练师以团队成员身份共同参加活动,要求团体成员每次活动结束后填写《团体心理辅导评估问卷》。
主题 |
目的 |
1.你我初识 |
团队成员之间认识了解,澄清团体目标,制定团队契约,观看视频、座谈团体心理辅导、运动戒毒内容和意义。 |
2.信任盲行 |
增进团队成员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通过“盲人与拐杖”活动体验助人与受助的感觉,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接纳他人同时增加对他人的信任。 |
3.认识情绪 |
通过观看电影片段体验和认识情绪的基本种类和心理意义,在团体辅导中觉察和体验不同的情绪,能识别自我和他人的情绪。 |
4.接纳情绪 |
对正性情绪、负性情绪进行分类,学会接纳负性情绪,分享成员应对负性情绪的应对方式,总结有效方式。 |
5.突破思维 定势 |
通过心理双关图、“如何卖梳子给和尚”头脑风暴体验自我思维定势,体验学习“求异”的思考问题过程。 |
6.换个角度 看问题 |
通过视频观看、情景剧演绎、真实事件描述等形式,让团体成员找出诱发事件的原因,总结不合理信念和三个特征。 |
7.ABC理论 |
围绕情境剧的不合理信念开展辩论练习,分享导致个人情绪困扰的具体经历进行辩论,学习用合理信念取代不合理信念。 |
8.友谊之花 |
通过互动游戏体验学习主动交往,掌握表达、倾听、悦纳等良好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策略,认识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
9.放松与正念 |
学习渐进性放松训练和正念的步骤方法,体验放松和关注当下的感受,并具体辨析关注当下的核心理念。 |
10.挫折与幸福 |
通过励志讲座视频导入现实案例,辨析成功者与其背后经历的挫折,座谈探讨挫折与幸福的意义和关联性。 |
11.天生我才 |
团体成员逐一演讲介绍自己的优点和重要性,引导成员挖掘总结自己的优势,总结提炼“天生我材必有用”。 |
12.人生之旅 |
通过“我的生命线”进行自我回顾和思考,规划未来人生之旅。总结分享团体心理辅导、运动戒毒后的个人感受和成长,团队进行接纳和鼓励,最后进行团队告别。 |
(三)工作人员职责和注意事项:
1.康复训练师:负责评估戒毒人员身体素质,设计、组织、实施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期间,要求着运动训练服,强化运动教练身份意识,以教练自称。团体心理辅导期间,要求着便服,并强调以团体成员身份参加。
2.心理咨询师:负责评估戒毒人员心理状况,设计、组织、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期间,要求着便服,强化心理咨询师身份意识,以老师自称。康复训练期间,要求着便服,在旁值班待命,观察戒毒人员训练行为表现,当戒毒人员出现强烈抵触、消极应对等负性心理特征时及时对戒毒人员开展个体心理干预。
3.医生:负责评估戒毒人员身体状况,运动训练期间,在旁值班待命,处理戒毒人员可能出现的身体不适、运动损伤。
4.大队民警:负责戒毒人员参与运动训练、团体心理辅导期间的安全监管。
(四)效果
经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对比,参加前戒毒人员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均提示轻度抑郁以上,标准分均分为58.4分,后测戒毒人员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均提示无抑郁,标准分均分为49.4分,反映戒毒人员抑郁主观感受、抑郁症状程度明显减轻。心理咨询师与其8名开展个别谈话了解,其参与活动后自信变化较大,对活动后自身身心状况改善变化认可度高,对戒治生活、人生规划持良好、积极态度。
抑郁自评量表(SDS)前后测得分如下表:
n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均分 |
前测 |
53 |
56 |
56 |
56 |
57 |
60 |
63 |
66 |
58.4 |
后测 |
50 |
50 |
48 |
47 |
48 |
50 |
51 |
51 |
49.4 |
运动戒毒后通过自编运动意愿问卷调查统计,其8名戒毒人员较其余52名戒毒人员运动意愿更强。康复训练师反馈,其8名戒毒人员在参与运动戒毒期间,较其他戒毒人员相比,参加运动积极性更强、彼此互动鼓励更多。
【案例思考】
(一)团体心理辅导技术介入的高强度康复训练对改善戒毒人员抑郁症状有显著效果
在心理咨询师的引领下,团体从陌生的关系到建立安全、稳定、信任的关系。特别在康复训练师作为团体成员共同参加活动,淡化戒毒人员对康复训练师存在的民警身份隔阂,增加彼此交流和了解,将团体中建立的良好互动关系迁移到运动训练中。同时通过持续的运动训练,内心的抑郁情绪通过运动得到释放,逐步获得身体机能的好转,愉悦的身心体验,有效地调节自身情绪。
(二)关注在运动戒毒中戒毒人员的心理因素
心理咨询师在运动戒毒中观察发现,参加运动戒毒的戒毒人员普遍存在一定规律的心理变化特点,其负面消极的心理变化会运动戒毒的有效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运动训练中,康复训练师能运用言语对戒毒人员进行鼓励,由于专业不同,康复训练师重心在指导专业训练,对戒毒人员心理变化很难产生系统的干预。因此,在对参加运动戒毒的戒毒人员心理变化进行调研分析,在普遍心理变化节点开展主题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消除对参加运动训练存在抗拒、厌倦的负性情绪,引导戒毒人员感受到身体变化带来的愉悦感,增强自信心,提升运动训练的积极性、有效性。
(三)探索构建现代医学模式视角下的运动戒毒工作模式
在运动戒毒工作中,恢复和改善身体机能是主要任务,结合现代医学模式的理念思考,应同时重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探索构建现代医学模式视角下的运动戒毒工作模式,在强制隔离场所内对戒毒人员心理、身体同时结合开展科学干预,对存在共性心理问题的戒毒人员制定针对性的身心康复干预方案,良好的心理干预可以增强运动戒毒的积极性,运动戒毒带来的身体变化可以给戒毒人员带来积极的心理变化,相辅相成,巩固戒治成效,并探索实践如何将场所内取得的身心干预成效迁移到后期社区康复中,运动戒毒不仅场所内的工作,更是社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