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因数罪并罚入吉林省白城监狱服刑人员王某教育改造案例

因数罪并罚入吉林省白城监狱服刑人员王某教育改造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服刑人员王某,男,1990年12月25日出生,小学文化,无职业。原户籍所在地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王某曾因故意伤害、盗窃罪、寻衅滋事罪被长岭县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因强制猥亵、非法拘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2018年9月5日入监。

(一)社会关系

据调查了解,王某七岁时父母离异,由其爷爷奶奶抚养长大,与其爷爷奶奶姑姑姑父一起生活,后其爷爷去世,姑父患有严重的糖尿病。赡养老人照顾丈夫,抚养女儿的所有重担落到其姑姑身上。家庭生活负担巨大。为减轻家中负担16岁时与其小学同学远走他乡来到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某餐馆学习厨艺,后因总招惹是非,被餐馆开除,至此再无正当工作。

(二)改造表现

1.王某是在吉林省白城监狱第二次改造的罪犯,王某自入监以来,由于其自认为是改造“老人”,有其所谓的“服刑经验”“人际关系”“改造名声在外”,从而抗拒改造,不服从干警管理,我行我素,屡教不改。严重扰乱监区改造秩序。

2.以各种理由借口,逃避劳动,向其他罪犯散布抗改言论“只要我想不听话,谁拿我也没办法”,王某总拿不要分也不想干活,就是不想让民警对其进行管理,其曾扬言“谁要是敢管他,他就不让谁好过,大不了就鱼死网破”。

3.王某拒不接受教育改造,与其谈话,他也是振振有词,“你不用和我多说,说了也没用”“你也不用折腾了,我也不要分,你爱咋咋地”等一系列抗改言论来公然顶撞干警,甚至拒绝民警谈话教育。给监区改造工作和其他服刑人员改造环境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由于以上表现,吉林省白城监狱根据顽固犯认定标准第2.3.4条规定“打击先进,拉拢落后,经常散布反改造言论;屡犯监规,经常打架斗殴,抗拒管教;无正当理由逃避学习和劳动”,经监区会议商议决定上报,经教育科、狱政科、狱侦科相关人员核实,将其认定为监区顽固犯。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顽固原因分析

1.王某从小父母离异缺少关怀,导致其与父母关系不断恶化,加之生活条件较差,对生活失去失去信心,造成其从小“三观”扭曲,内心脆弱,对环境很敏感,认为别人都在针对他。

2.由于其在本监狱改造两次,自己是“老人”,对部分民警熟悉,了解监狱内部改造环境,有一套自己所谓的“聪明的改造方法”。

3.长期病态心里,仇视改造心里严重;自暴自弃,不遵守监规监纪,抗改心理根深蒂固。

(二)转化目标

1.总体时间:2019年6月至12月。

2.总体目标:根据对王某的个人情况,攻坚转化小组制定专门转化目标:首先为其创造安全积极的改造小环境,接下来在严格管教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教育,辅以亲情感召,构筑改造新希望,多策并用,逐渐消除其抗改思想,树立正确的改造观念,在六个月内对王某进行成功转化。

(三)转化方案及步骤

1.创造改造小包围圈

一个积极向上的改造环境,对一名服刑人员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固定的环境甚至可以直接影响一名罪犯的改造结果。监狱做为罪犯改造学习的环境,由于其具有的极特殊性,更是营造了一种特殊的狭小的活动空间,特殊的人际交流关系网,而这种特殊的环境又是每一名罪犯必须直面的。同时每一名罪犯又在其相对熟识的互保组小圈子中。而狱内正是由这种一个个小圈子形成了这种大范围管控,小范围包夹的环境。人为创造小包围圈(互保组),使其远离落后层罪犯。与此同时调动寝室,让其生活在积极改造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使其慢慢接受积极改造态度的影响。最后委派专门民警对其进行包夹管控严控最后一道保护圈。

经过精心的安排调动,使王某渐渐的进入到干警事先为其准备好的小包围圈中。将其最终送入了对其攻坚转化的新战场。正如老师开课首先要让学生安静有序的坐进自己的课堂。至此,已稳健的迈出了攻坚改造第一步。

2.用温暖打开攻坚突破口

俗话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打开罪犯内心,了解其思想动态,掌握其真实想法,从而才能真正的打开转变其改造的突破口。更有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只要我们找准机会,打开其内心突破口,运用巧妙方法,多管齐下,一定会转变其内心抗拒改造的想法。

据监区干警了解,由于王某亲属不在省内,且生活条件困难。导致王某除了改造配发的囚服之外几乎没有个人物品。为此监区领导和干警经上一决定将其列为贫困犯,除监狱给其补助外,监区自掏腰包,给王某购买内衣、袜子、及洗漱用品。至此监区干警对其无私的帮助,让其感受到改造的温暖,每一名干警并没有放弃他。他那内心紧闭的闸门也渐渐松动、打开。

3.亲情感召强助力

情感是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亲情更是人们无法割舍的牵绊。只有当一个人感受到亲情的牵绊,才不会感觉到孤独,更不会失去向生活的动力。可以说亲情是人前进的发动机。

据干警侧面了解得知,自王某离家一人打工后,还会时常往家中寄钱。抓住并合理运用对家人的挂念是一个转化王某的致命绝招。帮助王某重建家庭关系便成了转变王某的重中之重。由于其小时候由其姑姑姑父抚养,对其感情尤为深厚,经干警电话查访,得知其姑父近年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已基本失去劳动能力,生活的重担落到其姑姑一人肩上。在得知其状况后,干警及时告知并不知情的王某,一瞬间王某急切的心情流露于表。此时干警也已发现转变其希望。经多次与其家人交涉,监区出资,为其姑姑及家人解决探望一切费用。经多方努力终于在王某入狱以来第一次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家人。刚进会见室大门,隔着玻璃窗护栏,还未落座的王某眼泪已在眼眶里打转,紧握电话,他更是百感交集,泣不成声。

在此次探视之后,王某终于被亲情所唤醒,决定改变以往改造状态,积极改造。

4.真心指导燃希望

罪犯对干警的信任是转化顽固犯最牢固的地基,只有在这样的地基之上才能建成高耸入云的建筑。在王某对干警产生信任的基础之上,趁热打铁经交谈发现其进来之前学习厨艺,对烹饪技术十分感兴趣,和其交谈期间干警时常向其咨询做菜技巧,在交谈中使其重建了自信心。经干警了解到之前出监犯人徐某自出监以后在小镇上开了一家小餐馆日渐生意兴隆,在干警与其交涉后,徐某愿意在王某出监后为其提供劳动岗位,并包其吃住。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王某更是连连感谢,也留下了感激的泪水。对干警说“没想到自己给政府添过那么多的麻烦,政府却没有抛弃他,不但让我见到家人,连日后的生活都有了保障。”

自此之后,王某彻底洗心革面,树立了正确的改造观。找到了未来生活的目标与方向,重新燃起了人生希望。并主动写下了保证书,保证之后积极改造,不给政府添一点麻烦,希望政府再给他一次机会帮助他重新做人。

到此,在攻坚小组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王某的转化改造工作取得了最终胜利。

【教育改造成效】

(一)转化效果评估

经过六个月攻坚转化小组逐步通过创造改造小环境,给予其温暖感化,耐心传递正能量,引导树立新观念等一步步转化工作的进行,王某的顽固抗改情绪、抵触改造管理,自暴自弃的心理及行为大有转变。

1.自我鉴定:王某能够很好的认罪悔罪,积极改造,原来脆弱的改造内心也变得逐渐坚强,不在自暴自弃,能够很好的端正心态正确面对,也逐渐愿意与干警交流其改造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改正。正如其本人所说“我想让大家真正认可我”。

2.干警鉴定:经过攻坚转化后,王某能够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如同犯关系也得到改善,改造积极性大幅度提升。

3.同犯认定:之前冲动易怒,思想偏激脆弱的王某不复存在,现在也不会再无理取闹,并主动帮助同犯,同时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二)转化经验总结

顽固犯人的转化对维护监狱监管安全,稳定狱内改造秩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顽固犯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通过对王某的转化,攻坚小组体会到对待顽固犯人,要运用“量身定制”“量体裁衣”的专人专法去实现成功的转化。

转化顽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耐心细致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基础。要经得起反复,沉得住气,不能有一点的转变就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反复和波动而沮丧,要相信只要有耐心,就没有解决不好的困难。

在掌握罪犯的信息基础之上,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研究,量体裁衣,制定专门的实施方案,多措并举、换位思考、亲情感化,做到恩威并施、宽严相济。只有做好每一项细节工作,做后才能取得真正的胜利。

每名干警要做到秉公执法,严格执法。公平、公正、公开是民警信服力的最好体现。我们始终要相信,恶不是与生俱来的,再高大的冰山阳光下也会融化,只有的到罪犯的尊重和信服,才能真正打开罪犯内心的大门,使其放下心中的包袱。最后,要让他们找到内心的依赖,看到改造的希望和未来美好的生活。每名干警始终要记住,我们要改造的不是一个或几个犯人,而是真正广大的犯群,面对的更不但但是罪犯本人,更承担了罪犯背后所有亲人的信任和希望。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兢兢业业,钻研实践,再大的困难,在难的问题都将会迎刃而解。

【推荐理由】
该案例详细介绍了对一名消极改造、抗拒管教的累犯开展教育矫治的过程,干警们在严格管教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教育,辅以亲情感召,构筑改造新希望,多策并用,逐渐消除其抗改思想,树立正确的改造观念,在六个月内对王某进行成功转化。
【专家评析】
教育转化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掌握罪犯的信息基础之上,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研究,量体裁衣,制定专门的实施方案,多措并举、换位思考、亲情感化,做到恩威并施、宽严相济,做好每一项细节工作,取得真正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