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贵州省毕节监狱服刑人员张某某教育改造案例

贵州省毕节监狱服刑人员张某某教育改造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服刑人员张某某,男,1971年7月生,未婚,小学文化,贵州省人。1997年3月,被害人陈某某的弟弟与张某某发生抓打后,陈某某与其弟弟一起到张某某家中进行打砸,张某某遂用杀猪刀将陈某某杀伤致死。2003年5月,张某某被贵州省毕节市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同年11月6日入毕节监狱改造。2006年5月17日减为有期徒刑十九年后至今,因患病致双下肢不能行走,心理逐步扭曲,自杀倾向突出,监狱将其列为危险犯进行管控。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张某某生活在农村,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对张某某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母亲蛮狠不讲理、泼辣,时常与邻居发生口角是非,与周围邻居关系紧张,张某某受母亲影响,性格倔强,不讲理,遇事钻牛角尖,无担当意识,法纪意识淡薄。

(2)社会经历。张某某小学毕业后在家务农,但长期好吃懒做,不务正业,常有小偷小摸行为,并与社会闲散人员交往密切,周围邻居远而避之。

2.入监改造表现

张某某于2006年5月减为有期徒刑十九年后,因患病致双下肢不能行走,心理逐步扭曲,不服从管教,仇视监狱和民警,仇视社会,多次违规违纪,经常与护理犯发生矛盾,经民警屡次教育后仍然无效,并有砸坏窗户玻璃、乱喊乱叫、辱骂民警、在监室内大小便等破坏监管秩序的行为,监狱一直将张某某列为危险犯进行教育转化,但收效甚微,因此自减为有期徒刑后一直未再获得过减刑。

2019年9月张某某为逃避辱骂民警受到的处罚,吞食异物,10月7日至10月10日绝食。2019年11月偷偷写下遗书,在家人来会见时,对家人说“如果我出什么事来找监狱”,表现出自杀倾向。经民警收集相关资料,张某某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身体原因。张某某在服刑期间,因患病双下肢致残不能行走,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未来悲观失望。

(2)性格原因。张某某长期生活在母亲与邻里关系紧张的氛围中,形成了不讲道理,遇事爱钻牛角尖,偏执、暴躁的性格特征。

(3)改造原因。张某某双下肢不能行走后,经治疗一直未恢复功能,心理包袱较大,因完不成改造任务未获得成绩而不能减刑,负面情绪长期积压。

3.心理行为表现

情绪不稳定,易变,性格暴躁,较偏执,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说话尖酸刻薄,报复心较强,遇事冲动,戒备心较强,有较明显的变态心理倾向(COPI-PI测评显示:情绪稳定性得分为59分、报复性得分58、冲动性得分为53分、信任感得分63分、变态心理倾向得分62分)。

张某某认为民警的正常管理是针对自己,故意让护理犯折磨自己,就是要把自己“整死”,偏执地认为自己会死在监狱,与其如此,不如自己想办法了结自己。加之张某某与民警、罪犯关系紧张,无沟通和宣泄渠道,认为社会不公平,司法机关是保护坏人、惩罚像自己这样好人的,监狱管理不公平,自己的权利没有得到保障。

4.教育矫治的难点

(1)认知因素。张某某自认为患病导致残疾是监狱害的,护理犯是民警派来折磨自己的,认为监狱不公平,自己的权利没有得到保障。

(2)性格因素。张某某性格偏执、暴躁,思想极端,报复心较重,容易与他犯发生矛盾。

(3)心理因素。张某某戒备心理较强,容易钻牛角尖、走极端,较难建立良好的矫治关系,参与矫治活动意愿不强,矫治难度较大。

5.个别化矫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监狱组织相关业务科室和监区组成个别化矫治小组,召开专题研讨会议,明确由狱政、狱侦部门配合监区加强对张某某的包夹管控,防止其实施自杀和其他破坏监管秩序行为,监狱医院对其疾病积极进行治疗,监区为其营造良好改造氛围,教育改造部门对其进行教育疏导和心理干预。小组综合收集了有关张某某的资料,认真分析其危险原因,梳理矫治难点,确定矫治目标,有针对性制定了“三面支持”个别化矫治方案。

(1)亲情面支持,激发改造希望。在对张某某进行心理干预过程中,张某某提出请民警帮忙转交一份申请到教育改造科,内容是请民警给其照一张照片,寄给母亲。民警和张某某进一步交流中,发现其对母亲较为牵挂,民警将这一信息反馈给矫治小组,小组决定对其进行一次外延帮教,利用其对母亲的情感找到矫治的突破口。

矫治小组民警为张某某录制了视频,并拍了照片,到张某某家中进行走访,将张某某的身体、思想、改造情况告知其哥哥和母亲。同时,矫治小组民警将张母和哥哥对张某某的嘱咐录制成视频,当张某某在视频中看到母亲时,眼泪立刻流了出来,一直到视频结束。张某某说:“自从犯罪以来,差不多二十年没见过母亲,家里偶尔来会见,只说母亲很好,自己怀疑母亲已经不在人世了,今天看到母亲健在,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感谢警官们为我做的一切。”民警顺势对张某某说:“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孝顺的人,在监狱服刑可能会觉得无法孝敬自己的父母,其实好好生活,努力改造,不让父母操心也是一种孝敬父母的方式,你母亲八十多岁了,身体不是太好,我想她最大的心愿是等你回去亲自看你一眼,让你给她送终,如果你不努力,恐怕没有这个机会了,你这一辈子都会活在内疚中。”张某某表示一定记住母亲和哥哥的叮嘱,不让母亲失望。民警顺势推动,要求张某某改变目前状况,鼓励其积极改造,树立改造希望。

(2)服刑面支持,增强改造信心。在激发了张某某的改造希望后,为了让其能顺利回归改造轨道,矫治小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其提供服刑支持。一是营造良好的改造环境。监区将张某某调到了另一个分监区,安排与其聊得来的罪犯进行护理,改变张某某人际关系紧张,无人护理的困境,给其营造一个较好的改造环境。二是邀请了三甲医院专家到监狱为张某某进行会诊,就其双下肢是否能恢复行走功能给出了明确的诊断结果,当张某某得知其双下肢肌肉没有萎缩,加强锻炼,仍有恢复可能时,其激动得对民警连声道谢。三是监区给张某某买了轮椅,让其行动更方便,同时还给张某某配了康复用的拐杖,要求其每天早、中、晚分别抽一定的时间进行康复训练,值班民警对其进行监督,并鼓励其坚持不要放弃。

通过以上措施,张某某逐步建立改造信心,对生活希望开始萌芽,基本消除了自杀的想法,能与民警正常沟通,并主动承诺一定踏踏实实改造。

(3)心理面支持,实现自我成长。一是真诚接纳,建立关系。为取得张某某信任,民警用了很长时间,刚开始找张某某谈话时,其对民警说:“我知道你带了录音笔,但我说的话不怕你传到监狱领导的耳朵里。”之后对民警说社会如何不公平,监狱的管理如何不人道,自己的双下肢不能走路,都是民警管理不公的结果,并坚称自己没有心理问题。对此,民警首先对其敢做敢当的态度表示肯定,其次对其叙述未做对错评论,只是说“每个人的想法和他的经历有关”,最后给张某某承诺不会将今天的谈话内容上报。第二次干预,张某某提出请民警转交给教育科给其照相的申请。当民警和其他矫治小组成员到监区给张某某录视频和照相时,张某某感到很意外,直到民警播放对其家访的视频后,张某某才放下心理防线。在疫情防控期间,多次特批其拨打亲情电话,与亲属建立良好的关系,现已彻底信任民警。二是循循善诱,自省自悟。在和张某某建立了良好矫治关系的基础上,民警采用认知疗法,首先针对张某某人际关系紧张的现象,引导其不要一味认为都是别人和自己过不去,认真思考自己是不是也有问题。张某某反思后,对民警说“我这个人爱较真,说话刻薄,冲动时不顾别人的感受,图一时嘴快,得罪过不少警官和同改”。民警在引导张某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让其逐渐改变自己人际交往方式,紧张的人际关系也有所缓和,民警又引导其反思社会、监狱管理是否像其认为的那样不公平,并和张某某一起回顾了他的成长经历、犯罪经历、逃亡经历和服刑经历。在回顾中,张某某认识到了自己的想法是极端的,而这个极端的想法和自己的性格有关,并不断查找自己性格上的缺陷。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张某某将自己的现状从外归因开始向内归因转变,基本消除了对社会、监狱管理的仇视心理,以及对民警的怨恨心理。三是改变认知,努力成长。在张某某开始学会遇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后,民警采用理性情绪疗法,引导张某某认识到他的很多过激行为与不正确的认知有关,帮助其建立合理的认知和观念,张某某说“改变观念后,觉得烦恼少了许多,想法也没以前极端了,与同改和警官相处也轻松了,每天读书、下棋,生活很充实”。民警对张某某的改变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其多读书,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张某某因只有小学文化,对书中的内容理解有困难,民警给其买了《现代汉语词典》,鼓励其先提高自身文化水平,从监狱图书室借了一些适合其看的书,并建议其坚持写心得体会。通过民警的引导和鼓励,张某某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偏执的个性得到改善,暴躁的性格得到遏制,正逐步实现自我的成长。

6.预期矫治目标

(1)取得张某某信任,与其建立良好的矫治关系,帮助其激发其改造希望。

(2)逐步改变张某某偏执、暴躁性格,让其自然面对疾病,配合治疗,放弃自杀想法,减少违规违纪行为。

(3)使张某某回归正常的改造轨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良性的支持系统,促进其人格完善。

【教育改造成效】

1.找准致因性问题,明确矫治靶目标

对罪犯的个别化矫治,以消除罪犯产生现实危险性或潜在危险性的致因性问题为前提,在维护监狱持续安全稳定的基础上,实现消除罪犯犯罪的犯因性问题为目标。要消除罪犯的现实危险性,找到导致其产生现实危险的致因性问题是关键,这样才能使矫治措施具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直达病灶,实现药到病除的目的。

2.统筹矫治资源,做好分工协作

对罪犯的个别化矫治,不是监区和某个部门的事,要根据矫治罪犯的致因性、犯因性问题需要,统筹好业务部门和监区,做到共同发力,实施精准矫治。参与矫治的部门和监区,要分工明确,为消除罪犯的致因性、犯因性问题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同时又要密切合作,形成合力,做到多管齐下,统筹推进,切实提高矫治实效。

3.攻心治本,切实有效改造罪犯

通过矫治,张某某的自杀想法有效消除,不再仇视社会、仇视监狱管理,对民警的怨恨心理基本消除,重新燃起了改造的希望,没有发生违规违纪行为,能够与民警、其他罪犯和谐相处,基本回归正常的改造轨道,现张某某已获表扬二个。

综上,对张某某采取三面支持矫治方案后,消除了其现实危险性,基本实现了矫治目标,但其性格的形成受人生经历的影响,改变较慢,需要民警给予长期的心理支持和张某某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推荐理由】
该案例主要讲述了对危险罪犯个别矫治的过程,通过分析罪犯危险性的致因性问题,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攻心治本,在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下取得了良好的矫治效果。
【专家评析】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危险犯的教育改造更需要多一点耐心、多一分关心,综合施策,破解攻坚转化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消除自杀等隐患,维护监狱的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