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十里坪监狱服刑人员王某的心理危机干预个案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王某,男,1977年生,河南人,高中文化,已婚,2017年9月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6个月。2018年8月转入浙江省十里坪监狱服刑改造,期间没有减刑。
入监体检身体状况,有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入睡困难,有早醒现象。心理状态检查情况:情绪不稳定,易怒易激动,很少与人交流。入监心理测试结果,SAS测试结果:粗分52分,标准分66分,提示存在中度焦虑。SDS测试结果:粗分 48分,标准分71分,提示存在重度忧郁。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个人成长史资料以及犯罪过程
王某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王某比较聪明,学习成绩也比较好,一度被家人寄予厚望,希望能考上大学。高考失利后,没有继续复读,而是直接走向社会。和几个朋友一起开了家贸易公司,做起了粮油生意。因为头脑灵活,生意很红火。但是后来和他合伙的另外两个朋友染上赌博,卷着公司的钱“跑路”了。在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帮助下,他自己又重新做起了粮油生意,但生意一直不温不火。经营了几年后支撑不下去,只能关闭公司帮别人打工。直到十年前儿子出生,老来得子的他想为儿子留点家底,又重新自己做生意。多方面的原因,他的生意一直都不好,案发前,他的一个老客户打了30多万元给他作为货款的定金,因为市场价格的波动,这单不但没有赚,还要赔钱。想到以前若不是自己被那两个朋友骗,自己也不会到现在的地步。他将钱转走,却迟迟不发货。客户一催再催,王某既不发货也不退款,认为和客户没有签合同,客户拿他没有办法。客户无奈之下,选择报案,最后,王某因为诈骗罪被捕。
2.入监改造表现
(1)以自己有高血压和心脏病为由逃避劳动,对于民警交待的包干卫生任务,同样以身体差为由推脱。
(2)喜欢拿过去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和现在做比较,无法面对现实或者故意逃避现实,和身边的人很不和群。
(3)精神状态很差,对未来不抱任何希望。一天到晚长吁短叹,说自己是活不到出狱的那天,基本上是想靠混着度过余下的刑期。
3.服刑人员经常性表现症状
(1)情绪低落,易哭泣、易激惹。
(2)入睡困难,记忆力下降,经常早醒。
(3)有轻生倾向,兴趣缺乏,做事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
(4)极度自卑,对前途悲观失望。
4.当前采取措施
(1)加强王某联合包夹措施,密切关注王某的情绪、睡眠及行为变化,防范突发事件如(自杀、自伤自残、行凶等)
(2)在王某周边尽量营造良好的改造人际环境。安排表现较好的同乡服刑人员照顾、引导他,但王某态度冷漠,存在抵触抗拒心理。
(3)根据王某的实际情况,安排王某适当的工作岗位,尽量减少外界环境对其负性认知的刺激和影响。
(4)请专家会诊,根据王某的病情适时调整药物,稳定情绪和行为。
5.心理危机干预过程
(1)心理危机产生。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分监区组织疫情重灾区服刑人员拨打亲情电话,王某一直联系不上父母和妻儿。后来通过拨打其二哥的电话,才知道自己的侄子被新冠病毒夺去了生命,父母等家属已经均被隔离,面对从天而降的噩耗,王某心急如焚,失魂落魄。
(2)心理危机干预。王某的反常举动被身边的服刑人员发觉并告诉值班领导,分监区立即开展工作。心理咨询师根据亲情电话复听情况,结合其病史、现状,立刻找王某谈心,开展心理疏导。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其侄子感染病毒以及家人被隔离事件使王某产生了强烈的应激反应,而王某的个人意志决定他难以克服目前的现状,以至于陷入痛苦不安并伴有抑郁症并发的危险。
(3)心理危机处置。可以肯定的是王某已经产生心理危机,他的应激反应,会加重抑郁症状,而抑郁症又反作用加重了他的应激反应。两种心理疾病的负性作用互相交织,叠加,会引发王某外指向性的敌对攻击言行及内指向性的自杀念头。如果处理不好,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如果处理地好,不但可以缓解王某的症状,还可以让王某对分监区产生信任,对自我产生信心,对于走入王某的内心世界,无疑是个很好的契机。
(4)心理危机应对方式。心理咨询师带王某来到宣泄室,与其深入交谈,通过共情共鸣、倾听心声等方法,对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我们通过倾听了解王某真实的想法,诱导出其内心情绪的郁结,让其将内心的悔恨、愧疚、悲伤、担心等情绪全部宣泄出来。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共情、解释促使当事人心理状态趋向平衡。不管是他坐在地上或者躺着,只要他愿意和我们交流,我们始终用善意的眼光来鼓励和支持。
(5)寻求社会帮助,主动解决实际问题。分监区主动和其家人联系,并将他家里目前安全的状况告诉王某,让他不要担心,过分的担心和焦虑于事无补。让其认识到只有自己在监内安心改造,才能让家人放心,才能早日出去,尽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的责任。“警官,我想看看我家里人现在的情况,可不可以申请一次远程视频会见。”王某向我们提出了想见家人的要求。鉴于当时的特殊情况,还不能开展远程视频会见。心理咨询师用执法记录仪录制了一段其对父母家人的内心独白,并通过其二哥的微信上传给其家人,再由其二哥传回家人劝慰其安心改造的视频。完成了一次特殊而又意义非凡的会见。看到视频中年迈的父母和二哥,以及一脸担心的妻儿时,王某禁不住泪流满面,点头许诺要自觉接受改造,洗心革面,重塑新生,早日出去,成为一名守法公民。
(6)心理干预的成效。当天,王某的过激情绪基本消除,心情恢复平静。通过此次事件后,王某彻底打开了心扉,内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也慢慢地走出了此次事件对其产生的阴影。民警经常找王某谈心,替他疏导心中的压抑情绪。从他的成长经历和犯罪根源中看到王某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分管民警帮他买了一些法律方面的基本常识,让他学法、懂法,帮他纠正错乱的思想,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和人生目标。生活上,对于他高血压和心脏病也多次询问,分监区尽最大能力帮他解决实际困难。
【教育改造成效】
在心理咨询师和分监区民警的关心、鼓励下,王某在改造中发生了较大变化,取得较好的教育改造成效。
(1)分监区民警评价:以前,他总以各种理由拒绝劳动和个人包干卫生。现在劳动积极,主动完成个人内务卫生还帮服刑人员完成小组的包干卫生,认识他的人都觉得和刚入监时判若两人。
(2)分监区其他服刑人员评价: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很是注意,不像以前一样不注意饮食,对于高血压要忌口的,他都能忍住不吃。他说要好好活下去,早点见父母和儿子。还会提醒同样有高血压的服刑人员要注意起居饮食。
(3)王某自我评价:感觉精神状态比以前好多了,以往错误的改造观念从根本上扭转,有问题知道寻求警官帮忙。现在心情好多了,也想通了很多。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近期跟其他服刑人员相处的很好,没有发生过争吵。对于未来,我充满希望,满怀信心。
在这一则服刑人员重度抑郁症患者心理危机干预中,我们有如下感受:
(1)坚信人都有发展的主观能动性,都有完善自我的愿望。王某自投入省十里坪监狱服刑改造,从内心封闭、沉默寡言及抵触、对抗管教,到后来与服刑人员之间积极沟通、融洽相处,王某逐步打开心门,以积极阳光的心态踏上了自己的改造之路。在这背后不难看到管教民警的影子。通过民警不懈的悉心教育、心理开导,始终不放弃对每一个服刑人员的救治。
(2)相信亲情在服刑人员改造过程中的作用。王某刚开始一直不和家人联系,也没有会见,使我们错误地认为王某和家里的关系恶劣。直到疫情发生时,服刑人员异常举止,让我们知道服刑人员不和家人联系的真正原因。所幸最后通过亲情的温暖,重新挽回了浪子的心。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亲情的作用在服刑人员改造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
(3)用正确科学的方式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监管工作是一项复杂、繁琐、困难的工作。由于监狱环境的特殊性,关押的服刑人员年龄、学历、阅历、成长环境等等不尽相同,给民警的工作带来了高难度的挑战。但万变不离其宗,在与服刑人员沟通时,给予平等、尊重、信任、真诚、理解,关心服刑人员的改造生活,化解抵触情绪,走进他们的内心,那么,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