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百合也有春天——一例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心理矫治案例报告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石某,女,29岁,浙江人,初中文化,已婚,因过失致人死亡罪被判刑4年,2017年5月投入浙江省第二女子监狱服刑。
石某六岁丧父,23岁时母亲再婚,与继父关系一般,继父有一个儿子,年龄比她小,姐弟俩关系尚可。母亲与继父再婚两年左右时下肢瘫痪,后长年卧病在床,由石某和继父共同照顾。石某入狱后没多久母亲去世。目前只与丈夫和4岁儿子较为亲近,儿子系前男友的孩子,跟着石某丈夫一起生活。
石某初中毕业以后,跟随母亲开小店,家中经济尚可。21岁外出打工时结交了一个男朋友,相处三年,感情较好。期间曾因容留他人吸食毒品,被拘留处理。24岁时男朋友出国,但因各种原因,石某的出国手续一直办不了,两地分居一年后,两人感情变差并分开,分手后石某发现自己怀孕,因医生说她属于难怀孕体质没有做流产,后与他人结婚并生下儿子,婚后夫妻感情比较好,丈夫能接受这个孩子,并一直在养育着她的儿子。
石某母亲再婚后,继父带着儿子黄某搬到她家居住生活。2016年8月,弟弟黄某因没有如实讲述自己偷拿家中小店香烟的去向,继父用竹条打了黄某,并用绳子将其捆绑在家中三楼室内过道上。当日下午,石某再次责问香烟去向时,黄某仍未说实话且态度不好,石某便将黄某带到四楼,并以绳子绕颈捆绑的方式,将黄某绑在四楼杂物间窗户边的室外阳台上以示惩罚,且不准他人解绑。当天17时左右,石某再上楼查看时,发现黄某已不省人事,立即将其解绑并送医院进行抢救,后黄某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身体情况:22岁时得过肾结核,后通过治疗,恢复健康。在看守所有过抑郁症诊断,有过断续的药物治疗。入狱后,石某自述胸闷、胸痛,尿急尿频,偶尔有血尿,上厕所次数比一般服刑人员要多。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原因分析
1.主诉和个人陈述:石某陈诉,都怪自己不好,直接害死弟弟,间接害死母亲,还连累了儿子,认为自己不配活着。虽然丈夫一直挺关心她,但其始终认为丈夫迟早会提出离婚,觉得儿子特别可怜,婆婆肯定不会真心对他好。另外,自己身体差,体质弱,经常胸闷胸痛,特别难受,夜里睡不好,噩梦多,感觉自己活不下去了。老想小便,实际上尿不多,却不能憋,稍微憋一下,自己就满脸通红,肚子痛,有时自己还会将小便弄到裤子上,特别丢人。有时尿里还有血,老是要看病、上厕所,给警官和其他服刑人员添了不少麻烦,认为身边人都嫌弃她,每天心里都像压了一块大石头,自己都快憋死了,有时气都喘不过来,真是生不如死。
2.其它资料:据看守所民警反映,石某在看守所时,一直不愿意讲述自己的案情,更不愿意回忆案发时的情景,希望该事件能随着时间流逝而遗忘掉,极力回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想法、对话和情感等,尽力回避有可能引起创伤的人及情感。但只要听到别人谈论类似案情时,便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弟弟死在椅子上的场景,经常失眠、早醒、睡梦中尖叫。情绪烦躁,容易发怒,难以集中注意力。对任何事情都无兴趣、无活力,基本不与他人交往,孤僻寡言,对未来没有信心。
3.心理检测结果:16PF A:4 C:3 G:4 H:7 I:8 L:8 M:7显示性格内向,易生烦恼,行事任性,情绪不稳,怀疑敏感,不能应付生活中的所遇到的挫折;COPD显示情绪易变,焦虑、抑郁,社会功能退化较明显;SAS总分67分,中度焦虑可能;SDS总分76分,重度抑郁可能。
4.评估和诊断:根据石某的情况,①直接经历了创伤事件;②噩梦多,闪回;③与创伤有关的认知和心境上的负性改变,自责、内疚深,有负罪感,焦虑、抑郁情绪重;④睡眠障碍;⑤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石某症状持续时间8个月以上),依据DSM-5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5.原因分析及危险性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明显,影响睡眠和部分社会功能;躯体疾病引起诸多不适;罪责思想重,导致焦虑、抑郁,喘气困难;儿子非丈夫亲生且年幼,担心孩子受到虐待;从小丧父,入狱后丧母,除丈夫和儿子外无任何亲属,严重缺乏安全感;入监适应不良,改造没有信心。
综上所述,石某有自杀或自伤自残危险。
(二)入监改造表现
石某性格内向,敏感,不爱说话,不喜欢与人沟通,不主动找民警谈话,与其他服刑人员关系一般。入监初期,石某情绪波动较大,不愿意讲述自己案情,极力回避跟自己案件有关的人和事。经常流眼泪,自诉胸痛难受,但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晚上睡眠差,话很少,曾经有两次连续三天不说话,与丈夫通信及通话中,好几次提出要与丈夫离婚,焦虑、抑郁情绪明显,有较强自杀意念。非常担心年幼的儿子得不到很好照顾,担心自己的身体。入狱前曾患有肾结核,入狱后因结核病复发,先后多次住院,2018年曾在监狱中心医院住院近6个月,2019年1月结核病基本痊愈,回到分监区正常改造。石某劳动表现较好,能完成民警布置的劳动任务。但因住院时间长,考核分不够,没有机会呈报减刑。
(三)矫治方案及实施
监狱成立专门攻坚小组,由分管改造的副监狱长任组长,由评估矫治中心负责人任副组长,组员除了石某所在分监区的管理民警以外,还将监狱医院既是医生又是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吴姓民警作为重要攻坚手,有针对性对石某进行教育矫治。
1.巧作安排,赢得信任。2017年6月的一天,经提前布置,石某因尿频去医院就诊,吴医生给她看好病配好药的同时,额外给她做了心电图检查和肺部拍片,明确告知检查结果无异常,并嘱咐石某开账时买点牛奶补充营养。那时石某正担心自己心脏有问题,更担心自己结核病复发,这件事让石某很感动。事后得知是吴医生提前沟通的结果,主动提出想找吴医生谈心(之前石某一直抗拒民警谈心,不愿意参加心理咨询),并对吴医生表达了感谢,咨询关系顺利得以建立。
2.积极关注,解除病痛。要除去服刑人员“心病”,首先得消除躯体疾病。石某长期睡眠不好,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吴医生给其服用改善睡眠和情绪的药物,并结合每日巡诊动态关注其情绪及病情变化,做到精准用药。石某尿急尿频,老是要上厕所,这意味着老要报告上厕所,难免会受到其他服刑人员指责及嫌弃,石某为此委屈赌气,又变得沉默了。经攻坚小组讨论,分监区将其安排在离厕所最近的劳动岗位上,石某受到触动,一度劳动很积极。2018年8月,石某肺结核病复发,在监狱治疗一段时间,治疗效果不明显,监狱即刻将其送到监狱中心医院住院治疗近6个月。石某在杭州住院期间,吴医生先后4次送需治疗的服刑人员去监狱中心医院,每次都进病房询问其身体及生活情况,并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在药物治疗及民警医生的关心呵护下,石某于2019年1月25日基本痊愈正式出院。
3.亲情感化,增强信心。石某最放心不下的是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几次主动要求离婚,实际上是害怕被丈夫抛弃。庆幸的是石某丈夫对其有真感情,不但无怨无悔照顾其幼子,还对其不离不弃,不但来会见,还给其汇款。尽管如此,但是石某仍旧担忧。经咨询师观察,石某主要是许久没见孩子,别人怎么说都不会相信。为打消及疑虑,民警联系石某丈夫,让其每次会见时都带几张孩子照片,并邀请其丈夫参加监狱六一亲情帮教活动。尽管石某丈夫后因临时有事未能参加活动,但提前录制了孩子喊妈妈回家的视频,当不知情的石某看到视频里长的壮实且健康的儿子,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之前一直嫌弃婆婆不会带孩子,现在看来是自己错了”事后石某这样说。咨询师顺势予以引导,让其体验到了被人爱和关心的滋味,自身也得到了成长。
4.情感调控,减压训练。结合石某情况,攻坚组决定对其采用减压训练。对于一个经历了长期的焦虑和创伤后情绪唤起的服刑人员,使用放松训练,可以降低其整体的焦虑水平,减小他被创伤引发的痛苦所压垮的可能性。2018年石某因身体不适曾在医院住院半个月,期间由吴医生指导石某进行正念训练,石某经常分心回想往事,很难集中精神,后在吴医生的不懈引导下,慢慢静下来,身体逐渐放松,并能轻松进入潜意识状态。另外,在咨询师的帮助下,石某还掌握了呼吸训练的技能,并且能听从咨询师的建议,自觉地在睡前和日常情绪紧张时反复使用。石某在后续的咨询中表示,自己有意识的将学到的东西用在打太极和睡觉上,感觉太极动作更加标准,睡眠得到了改善,的确获益良多。
5.认知干预,重塑希望。经一段时间的减压训练,石某情绪明显稳定了许多,笑容多起来,人也就不那么敏感了,谈话也就变得轻松了许多。吴医生试着与其探讨不良情绪产生的症结,努力纠正其认知偏差。比如讨论老想上厕所这件事,事件本身不会导致把小便拉在裤子上,而是因为石某认为别人嫌弃她,赌气憋尿,才导致小便拉在裤子上,还影响了自己的人际关系。使其领悟到生活事件本身不是原因,不合理的认知才是其情绪和行为不适的最终原因,只有改变自己和放弃原有的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自身存在的各种症状。在最近的一次谈话中,石某说,自己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处在人生最低谷的人,应该大胆走,因为怎么走都是向上”。以前特别害怕出监,因为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别人,更害怕看到熟人,但现在不怕了,并对即将到来的出监日子有了期待,连近期做的梦也变的美好起来。
在教育矫治石某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运用倾听、共情、情感及内容反应等技术,表达出对石某善意的、投入的、积极的和真诚的态度,以对其提供充分的心理支持。
【教育改造成效】
(一)石某自我评估:感觉心情比原来好了很多,对创伤事件已能自如回忆,不再回避弟弟是自己无意致死这件事,现在还会做梦,但噩梦少了,已经不再害怕,睡眠质量好了很多。监狱给自己看病,许多警官关心自己,特别感恩。认为自己曾经犯了大错,一味的逃避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有向前看,好好活着,才对得起关心自己的人。
(二)管理民警反馈:石某最明显的改变是爱哭鼻子的坏毛病没有了,变得乐观了许多。疫情期间跟丈夫通电话时,破天荒感谢了婆婆,改变紧张的婆媳关系,还说出监后准备要个二胎,以感谢这些年丈夫对她的不离不弃。
(三)咨询师评估:咨询达到预期效果。石某PTSD症状基本消失,由PTSD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得到了一定的缓解。按照心理正常三原则的标准,石某感知觉恢复正常,思维正常,社会功能基本恢复,其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也基本恢复到常态,若需彻底矫治还需再深入跟进。
(四)心理测验结果:SAS总分56分,SDS总分62分,焦虑、抑郁分值有了明显降低;SCL-90各因子分恢复到正常人群的常模水平;16PF量表中,石某最显著的焦虑、敏感、恐怖等因子都下降到正常范围。
服刑人员中中患有PTSD的绝对不是少数,这部分服刑人员,因社会功能不同程度受到损害,往往情绪不稳定,存在自杀、对抗及行凶危险,直接影响了监狱的安全与稳定。我们认为,管理民警有温度地跟服刑人员说话,有深度地跟服刑人员沟通,积极联系其家属,切实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并运用恰当的心理矫治技术,促使其自我成长,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