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司法鉴定中心对交通事故中自行车骑/推行状态的鉴定

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司法鉴定中心对交通事故中自行车骑/推行状态的鉴定

分享
案例内容
【案情简介】

2017年5月26日17时15分许,在海门市某街道南京路、瑞江路路口处,沿南京路由西向东行驶的苏F-RXXXX大众汽车牌小型轿车(以下简称甲车)与行驶方向不明的未悬挂号牌凤凰24英寸自行车(以下简称乙车)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两车损坏,乙车当事人受伤入院。事发路口,没有监控设备记录事发过程。经委托方初步调查,甲车驾驶员反映乙车当事人沿南京路南半幅路面的最南侧的机动车道由东向西骑行,行驶至瑞江路右转向北;乙车当事人头部受伤严重,虽然从重症监护室转至普通病房,已脱离生命危险,但无法准确复述事发经过。案发时乙车当事人的交通行为方式(骑行或者推行)成为案件处理需要明确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甲乙两车双方当事人关注的焦点和争论的中心。

【鉴定过程】

(一)鉴定依据

参照GA41-2014《道路交通事故痕迹物证勘验》、GA/T1087-2013《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SJ/Z JD0101001-2016《道路交通事故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有关条款及检验方法,对被鉴定的甲乙两车的痕迹进行检验。

(二)甲车检验所见

前保险杠距地高44cm~59cm、距车右端32cm~52cm范围内见刮擦痕迹,受力方向从右向左,粘附红色和蓝色物质,其中红色附着物位于右部,蓝色附着物位于左部,蓝色附着物上方相邻进气格栅距地高58cm~59.5cm范围内见刮擦痕迹,粘附蓝色物质。进气格栅距地高58cm~70cm、距其右端6cm~20cm范围内见刮擦痕迹,局部断裂,局部粘附银灰色物质。前保险杠右侧距地高57cm~63cm、距车前端36cm~66cm范围内见刮擦痕迹,方向从前向后,表层白色涂层局部呈减层,局部粘附深色物质。右前轮轮胎为“韩泰195/65R15 91H”型轮胎,其外侧胎侧局部见刮擦痕迹,表面黑色物质呈减层。右前翼子板距地高63cm~88cm、距车前端49cm~104cm范围内见凹陷变形,伴刮擦痕迹,受力方向从前向后,其中距地高63cm~69cm、距车前端62cm~88cm范围内见硬物刮擦痕迹,表层白色涂层局部呈减层,局部粘附铁锈类物质,痕迹末端粘附红色物质;距地高78cm~82cm、距车前端49cm~80cm范围内见黑色带状擦痕;距地高72cm~88cm、距车前端56cm~104cm范围内见片状均匀分布布纹样擦痕,其部分擦痕与黑色带状擦痕相交,部分覆盖黑色带状擦痕。发动机舱盖距其前缘44cm~107cm、距其右边缘3cm~14cm范围内见片状擦痕,其中位于右上方片状擦痕,呈布纹样。前风窗玻璃距其右边缘6cm、距其上缘25cm为中心见放射状碎裂,中心右部见粘附毛发,其相邻右A柱见5cm×2.5cm凹陷变形;前风窗玻璃距其右边缘17cm、距其上缘54cm为中心见放射状碎裂,中心受力面较大。

(三)乙车检验所见

方向把顺时针偏转约45度。左前叉外侧距地高44cm~59cm见刮擦痕迹,表层蓝色涂层局部呈减层,局部粘附白色物质;其前方相邻位置悬挂一条环形锁,其外侧见刮擦痕迹,表面红色物质局部呈减层。前轮挡泥板后部左侧距地高45cm~53cm见刮擦痕迹,表层银灰色涂层局部呈减层。车架中下部向右弯折变形,其左侧未检见新近形成的刮擦痕迹。车锁左侧距地高51cm~58cm见刮擦痕迹,钥匙局部已锈蚀,其上系有红色编织麻花绳,麻花绳局部见刮擦痕迹,部分挫碎散开。鞍座呈顺时针偏转,鞍座垫左后部距地高77cm~83cm见刮擦痕迹,受力方向从后向前,表面黑色物质呈减层。书包架左侧支撑杆及后部相邻绳钩外侧距地高52cm~61cm见刮擦痕迹,受力方向从后向前,粘附黑色物质。车身右侧检见多处倒地形成的挫痕,其中方向把右把手外端、右踏脚外侧、书包架右侧悬挂篮筐外侧等凸出部件均检见挫痕。

(四)乙车当事人就医材料所见


右侧额叶、左侧基底节区及两侧胼胝体体部挫伤性血肿,左侧额部、小脑天幕旁硬膜下薄层血肿。脑室系统积血,蛛网膜下腔少许出血。右侧基底节区软化灶;脑干腔梗。右侧额部及两侧顶部软组织肿胀积气。右肺及左肺下叶挫伤或炎症,较前片有所进展。右侧肩胛骨粉碎性骨折;右侧多发肋骨骨折。两侧胸腔少许积液。心包少许积液。乙车当事人体表损伤照片示:左臀外侧见一处大小约为3cm×2.5cm皮肤脱痂痕;左膝外下方见两处大小约为1.5cm×1cm、0.5cm×0.5cm皮肤擦伤(已结痂);左小腿上段胫前见一处大小约为3cm×2cm皮肤擦伤(已结痂);左小腿中段内侧至左内踝见散在片状皮肤青紫;左小腿下段胫前见两处大小约为3cm×2cm、2.5cm×0.5cm皮肤擦伤(已结痂);右膝外侧见大小约为6cm×3cm皮肤擦伤(已结痂)。分析了乙车当事人损伤的形成机理及甲乙两车和血迹在现场的相对位置。

【分析说明】

根据甲乙两车所检见的痕迹,在部位、受力方向及附着物等方面均可以互相印证,结合乙车当事人的损伤情况、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图和现场照片对甲乙两车及血迹相对位置的描述分析,符合甲车正面右部与乙车左侧前部发生碰撞后,致乙车顺时针偏转过程中,乙车(含其当事人)左侧中后部再与甲车右侧前部发生碰撞后,乙车当事人身体与乙车发生分离,其头部与身体右部与甲车前风窗玻璃及右A柱、发动机舱盖右部发生碰撞后倒地,而乙车及所载篮筐向右倒地所形成的特征。

根据甲车与乙车及其当事人的碰撞形态,结合乙车当事人损伤情况分析,若事发时乙车当事人呈推行乙车姿态(位于乙车左侧),其身体位于甲乙两车之间,其一,其右下肢外侧在与乙车发生碰撞过程中理应形成相应的损伤,但乙车当事人右下肢外侧未检见相应的损伤;其二,其左下肢外侧较低位置不易与甲车发生碰撞形成损伤,但乙车当事人左下肢较低位置检见损伤;其三,由于受呈直立状态乙车当事人的阻挡,乙车鞍座垫左后部及下部锁具外侧难以同时与甲车右前翼子板发生碰撞并留下相应的痕迹,但甲车右前翼子板检见相应的痕迹;其四,呈直立状态的乙车当事人不易被抛起,并与甲车前风窗玻璃及相邻右A柱较高位置发生碰撞,但甲车前风窗玻璃及相邻右A柱较高位置检见相应的痕迹。


根据甲车与乙车及其当事人的碰撞形态,结合乙车当事人损伤情况分析,若事发时乙车当事人呈骑跨乙车姿态,其左臀外侧与乙车鞍座垫能形成甲车右前翼子板的带状黑色擦痕和片状布纹样擦痕,且共同作用形成了仅靠鞍座垫作用难以形成的巨大凹陷变形。乙车当事人左下肢内侧的损伤,在其呈骑跨乙车姿态下易于形成。

【鉴定意见】

事发时未悬挂号牌凤凰24英寸自行车当事人呈骑跨该车姿态可以成立。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