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许昌市魏都区金某与李某婚姻家庭纠纷调解案

许昌市魏都区金某与李某婚姻家庭纠纷调解案

分享
案例内容
【案情简介】

许昌市魏都区居民金某和李某于2005年8月登记结婚,育有一女李某某,15岁。2021年起,双方经常为生活琐事发生争执,感情逐渐破裂,无法继续生活。2022年2月某日,金某就离婚财产分割和争取孩子抚养权问题找到某街道调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调委会)申请调解,希望调委会能够调解解决纠纷。

【调解过程】

调委会征求李某意见后,受理了纠纷并立即委派经验丰富的调解员负责调解工作。调解员通过仔细查阅卷宗、走访邻里了解到,李某工作性质特殊,需要经常出差,金某工作也比较繁忙,双方平日沟通甚少,经常为孩子的教育以及一些生活琐事争吵不休。金某表示,一年多来,李某未尽一丝家庭责任,两人为此争吵不断,已无法为李某某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希望早日与李某解除婚姻关系,离婚后李某某由自己抚养,李某需每月支付其2000元抚养费,并将某小区房产归于自己。李某表示,同意与金某解除婚姻关系,但要求李某某同自己生活,同时认为金某提出的财产分割要求有失公平,自己难以接受。至此,调解员发现金某、李某双方感情确已破裂,无和好可能,双方对解除婚姻关系意见一致,所以,本起纠纷主要争议的焦点在于李某某抚养权归属和财产分割问题。

调解员向双方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规定:“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结合本案,调解员建议,关于李某某的抚养权归属问题应该重点考虑是否有利其健康成长以及孩子自己的意愿,在前期调查中,调解员了解到李某相比金某照顾李某某更少,因此建议李某某的抚养权归金某更有利于其健康成长。李某极力反对,表示自己今后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腾出时间对李某某多加关心和照顾。金某则表示,李某多年不顾家庭,对于李某某的学习和生活不管不问,肯定照顾不好李某某。双方对此争执不休。调解员劝说双方冷静下来,建议尊重孩子的选择,考虑孩子自己的意见。金某表示,在调解之前已经征求过李某某意见,其表示愿意和自己生活,李某也确认了这一事实。调解员遂劝说李某,父母的初心都是为了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李某考虑后表示同意孩子的抚养权归金某。

随后,双方对孩子的抚养费和财产分割问题进行了协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原则上应当均等分割。”调解员建议纠纷双方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分割共同财产。但在商定具体数额时,双方再次发生激烈争吵。金某认为,自己一人抚养李某某不容易,要求将位于魏都区某小区的房产归其所有,此外,李某某即将上高中,学习任务重,教育和生活开销会很大,要求李某在李某某成年之前每月给付2000元抚养费。李某表示,当初某小区房产的首付其支付了三分之二,房贷也是自己一直在还,故房产应归自己所有,自己只是普通的打工人,无法满足每月的高额抚养费,愿意一次性拿出50000元作为补偿。见状,调解员立即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五条:“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故李某理应支付抚养费,而不能用一次性的补偿款免除自己的责任,同时,调解员从情理出发,劝说双方毕竟经历了十几年的婚姻生活,两人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矛盾冲突,只是各自忙于事业,夫妻间的沟通交流变少,最终选择了离婚。婚姻关系即便不存在了,但两人还是李某某的父母,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建议双方各自退让一步,共同承担父母应尽的义务。

最终,双方经考虑后达成一致。金某表示,愿意放弃某小区房产产权,但要求李某在李某某成年前每月支付1000元抚养费以及一次性支付其70000元作为补偿。李某对此表示无异议。

【调解结果】

2022年3月某日,在调解员的主持下,双方自愿达成如下达成协议:

1.婚生女李某某归金某抚养,李某自2022年3月起每月支付抚养费1000元至李某某18周岁之日止;

2.李某2022年2月某日前以银行转账形式支付金某70000元作为补偿;

3.位于许昌市魏都区某小区的房屋归李某所有。

经回访,双方已在离婚冷静期后正式办理离婚手续,孩子抚养权和财产分割已按协议内容履行。

【案例点评】

本案是因离婚引发的婚姻家庭纠纷,其主要争议的焦点在于抚养归属、财产分割等问题上,尤其是涉及到子女的问题,往往是双方的“心结”。面对此类纠纷,当事人往往因情绪激动,缺乏理智,无法正确处理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本案中,调解员以法律为准则,以情理为“催化剂”,用法理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解,耐心细致地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引导当事人双方换位思考,互相包容理解,倡导“以和为贵”,及时有效的化解了矛盾纠纷。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