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法律援助中心对汤某劳务合同纠纷提供法律援助案
案例内容
【案情简介】
汤某是一名油漆工,虽已临近退休年龄,为了生计依然奔波于各装修工地为雇主提供临时劳务获取报酬。2015年7月,汤某经中介介绍认识了冯某,冯某雇佣汤某到上海市青浦区某学校从事油漆工工作,并约定以250元/天为标准支付劳务费。汤某从2015年7月16日至21日共计工作了5天,工作结束后,冯某向汤某承诺于当年年底一次性支付劳务费共计1250元,汤某遂耐心等待至2016年春节假期结束,冯某却杳无音讯。2016年3月起,汤某持续不断向冯某进行催讨,但冯某以各种理由推脱,迟迟未予支付。2021年底,汤某在工友口中获知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免费得到律师帮助,于是决定通过诉讼途径拿回自己应得的报酬。
2021年12月7日,汤某前往上海市青浦区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经审查,汤某要求支付劳动报酬且家庭经济困难,符合法律援助的事项范围和条件,中心于当日受理、审批通过汤某的法律援助申请,并指派上海市方正律师事务所倪烜璟律师承办本案。
接到指派后,援助律师立即与汤某取得联系,通过会谈详细了解案件情况。经过沟通,律师发现汤某除了知道冯某的名字和电话之外,对自己提供劳务的事实和报酬计算依据等没有任何证据,且本案距发生已逾6年,虽汤某不断催讨,但关于催讨的证据也非常薄弱。援助律师考虑到汤某多年的奔波十分不易,在向其详细告知本案存在超过诉讼时效及证据不足的诉讼风险后,与受援人商定优先促成调解的代理方案,尽力维护汤某的合法权益。
援助律师凭着汤某提供的微弱线索,与其一同前往派出所查询被告的身份信息,然而结果查无此人。“冯某可能是假名字”在援助律师的脑中一闪而过,没有明确的被告身份信息使案件又陷入了僵局。
援助律师没有气馁,对汤某提供的那张记录着“冯某名字和电话”的纸张反复查看,想到可以通过支付宝转账记录,查询到了被告手机号码绑定的真实姓名。援助律师和受援人再次前往派出所调查,最后成功调取到了被告的身份信息。
接下来就是着手收集证据,援助律师从受援人口中了解到,他曾经前往司法所申请人民调解,司法所工作人员通过电话联系过“冯某”,当时对方口头答应支付1000元,双方未调解成功。于是,援助律师尝试再次致电“冯某”并全程录音,在与其协商过程中让他确认了本案的相关事实,得到了本案唯一的音频资料证据,为事后调解打下了基础。
2021年12月21日,援助律师向法院书面提交了立案材料,因本案属于追讨劳务报酬,且属于小额诉讼,为降低诉讼成本,便利群众,法院依法将本案纳入了诉前调解程序。经过援助律师与承办法官的共同努力,“冯某”最终同意当月向汤某支付共计1600元,汤某在收到上述钱款后,依约向法院撤回了起诉。至此,本案终结。
【案件点评】
本案系一起典型的劳务纠纷案件。受援人被老板拖欠工钱六年之久,手里除了一张记录老板口述的名字和电话的纸条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证据,导致极高的诉讼风险。在办案过程中,援助律师通过蛛丝马迹,努力寻找案件突破口,积极促使本案达成调解,充分维护了受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援助律师也向受援人进行了普法宣传,告知其今后如何规避类似法律风险,包括以后接活一定要签订书面的劳务合同,要当场确认老板的身份证信息,遇到拖欠报酬如何写欠条等,令受援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