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法律援助中心对农民工集体讨薪提供法律援助案
案例内容
【案情简介】
王某等400多名农民工系浙江温州某鞋业有限公司员工(以下称“用人单位”)。2016年10月,该公司因经营不善陷入停产停工状态,拖欠员工工资共计300多万元。2016年10月12日,王某等400多名员工害怕自己的工资没办法拿到,全部聚集在用人单位的厂房,要求用人单位立即支付所欠薪资,现场部分员工情绪激动。瓯海某街道劳动监察部门知悉此事后,立即到达现场,一方面介入调解,缓和员工情绪,一方面联系瓯海区法律援助中心,希望法援中心能介入共同化解矛盾纠纷。为稳定员工情绪,避免员工与用人单位正面冲突,中心立即指派工作人员及浙江浙合律师事务所多名律师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后,中心工作人员和浙合所律师详细了解案件情况,与职工进行耐心交流,让他们不要采取任何过激行为,希望他们相信法律会给予公正处理。至当晚22时许,员工情绪得到了稳定,用人单位与400多名员工达成一致意见,通过合法、公正的司法途径来解决拖欠劳动报酬事宜。为此,法援中心开辟绿色通道,当场受理了439名员工提交的法律援助申请书,统一办理法律援助手续,当场指派浙合所7名律师共同承办此案。为提高办事效率,承办律师与用人单位代表充分沟通,用人单位与所有员工对拖欠的工资进行结算,并出具了欠条。
为便于本案办理,7名承办律师组成了一个专业团队,共同参与讨论、共同决策。在办案过程中,法援中心全程监督此案办案进度,共同参与此案办理方案的制定,并就细节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一、统一办案思路,设法让用人单位提供支付欠薪的渠道——寻找第三方代为支付。考虑到用人单位名下的资产无法短期内折现,又必须保障400多名员工能够快速拿到拖欠的工资。法援中心、街道劳动监察部门、承办律师共同协商,决定寻找第三方代为垫付。即先由第三方以借支的形式垫付用人单位所欠400多名员工薪资,以缓解400多名员工生活拮据的现状。之后,400多名员工通过诉讼途径,直接向法院起诉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拖欠的薪资,等法院将拖欠的薪资执行到位后,400多名员工需将该笔款项偿还给第三方。经协商,最终各方达成一致意见,决定由街道劳动监察部门作为第三方与400多名员工分别签订借支生活费的协议书,以借支生活费形式垫付用人单位所欠400多名员工薪资。
二、集中办理相关委托手续。因向法院起诉及后续强制执行所需签订的材料众多,承办律师与各受援人签订了特别授权委托书,由承办律师作为特别授权代理人代为提起诉讼、参与诉讼活动,代为提出、承认、变更、放弃诉讼请求,进行调解或者和解,代为签署调解或者和解协议,代为撤诉,代为签收全部法律文书,代为提起上诉,代为办理诉讼费退费,代为领取并处置调解款、和解款等案款;代为申请强制执行,代为签署强制执行申请书等相关法律文书,在执行过程中代为承认、放弃、变更执行请求,代为执行和解及签署和解协议,代为领取并处置执行所得案款,避免员工循环多次到法院签署法律文书,便于他们安心寻找新的工作。
三、快速处理,快速结案。尽快准备起诉材料,早日到法院立案,争取通过法院调解方式解决纠纷。承办律师接受指派后立即准备了民事起诉书、证据清单等材料,并将400多个案件在一个月内分8个批次将诉讼材料依次送到温州市瓯海区人民法院立案。鉴于本案的特殊性,瓯海法院安排多名法官加班加点处理案件,充分保障了本案的诉讼效率。承办律师与经办法官多次沟通后,提出解决方案,最终以调解的方式结案。
在法院、街道劳动监察部门、法援中心及承办律师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11月,400多名员工全部拿到了拖欠的薪资,共计3550684元。
【案件点评】
本案系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员工诉求就是工资一项,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之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可向公司请求支付劳动报酬,但该公司经营不善已进入停产停工状态,涉案人员众多,员工情绪激动,与用人单位关系恶化。本案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政府与员工之间的信任,稳定员工情绪,保障员工利益,以平和的手段化解双方之间的矛盾。故在处理此类案件时,需要各部门间协力配合,以实效为目标,以调解为主要手段。
承办律师及相关部门在处理本案时,默契配合,及时、高效地解决纠纷。本案从矛盾纠纷发生至纠纷化解,前后仅一个月时间,既快速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树立了政府良好形象,进一步强化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