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打造“法治茶馆”助力基层善治
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2022年以来,常州市金坛区指前东浦村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八五”普法规划新要求与广大群众“吃缸茶”的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积极探索“一站式”法治服务,努力打造“政府买单、群众喝茶”基层依法治理新模式,挂牌建立“法治茶馆”,定期开讲法治评书,方便群众在喝茶闲暇中潜移默化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大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不断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任务措施】
(一)“三员”服务为群众送上“功夫茶”。法治茶馆聚合党员干部、乡企乡贤、学校师生、“法律明白人”、网格员等村内骨干,以及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等专业型人才,组建26人茶馆服务队,围绕招商引资、土地流转、养老诈骗、婚姻家庭等不同主题定期开展法治讲座,精选群众身边的典型案事件,大力宣传宪法、民法典、长江保护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知识。2023年以来,共开展村道路改造、土地流转承包等协商议事12次,收集美丽乡村基础建设、数字化渔场扩大经营等方面舆情114条,排查矛盾纠纷隐患3个,开设学法讲课4节,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二)“四套”茶单为群众送上“暖心茶”。周一早茶单,每周一上午8点,村党支部书记准时茶馆值班,一杯清茶,聊述群众急难愁盼事项,缕清思路,拿出解决建议或方案;下午茶单,“三官一律”排班轮岗,接待群众现场咨询。结合“民法典宣传月”等时间节点,开设“典亮生活”专题下午茶,重点向讲述彩礼退还、夫妻共同财产、婚前婚后出资买房、子女抚养等相关问题。夏日晚茶单,运用视频投影设备,投放法治公益动漫、法治抖音视频、云党课、学习强国慕课等,结合法律热点问题开展以案释法,不断提高群众法治意识。上门茶单,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儿童和失独家庭等特殊群体提供茶馆“外卖”服务,2023年春节期间,协助残疾人村民张某通过法律援助讨回拖欠工资1万元。
(三)“五项”举措为群众送上“养生茶”。深入一线察民情,党员干部轮班“坐馆理政”,边喝茶,边倾听,了解群众真实想法,当面回应群众关切。重大事项听民声。把“有事好商量”“人大代表议事厅”“援法议事厅”“老兵调解室”等直接搬到法治茶馆,合理优化办公用地,整合联动优势力量,鼓励群众参与听证,激发自治力量,探讨解决村务管理重大问题。规范执法解民忧。扩大法治茶馆服务外延,邀请基层执法工作人员参与茶馆主题法治学习,适时开展群众“找茬”活动,不断提升执法人员法治素养,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普法守法相贯通。谋求发展聚民智,针对可开发利用的闲置土地资源,激发群策群智,探索通过集体或个人流转模式,建立土地利用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因地制宜种植经济作物,发挥土地资源最大价值。同时把“招商引资”“企业风险防范”相关政策法规纳入茶馆宣传重点内容,通过发动群众、回引在外成功人士、招引企业等多种方式,探索“农户+企业”“村集体+合作社”“村集体+大户”的发展模式,激发群众耕种积极性,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路径,实现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双赢格局。稳定和谐惠民生,借助法治茶馆平台不断推动法治服务重心下移,加大宪法、民法典、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法律知识宣传力度,切实增进群众与法治工作者之间亲密感与和谐度。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等茶馆服务队成员通过讲述真实案例,细致剖析适用法律及解决方法,引导群众自觉养成“法治习惯”,主动以法治思维思考问题,带头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特点和效果】
一是“茶馆”让法治宣传更接地气。指前镇东浦村将“茶馆”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主要场所,融合乡土特色文化,聚焦群众关心关注,开展接地气、有温度的法治宣传活动。“茶馆+普法”的模式巧妙地将茶香、法韵、本土文化三者有机融合,形成“强互动”“重融合”“能复制”的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法治文化建设新模式,截至2022年底,金坛区已打造同类阵地22个。
二是“茶馆”让法治宣传更聚人气。“法治茶馆”的运行集结法治宣传成员单位和基层党员骨干力量,改变传统讲课宣传模式,让群众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法治熏陶,更能汇聚人气。2022年9月“法治茶馆”模式正式运行,人流量平均每日超过40人,登记群众各类法治需求121个,上门调解矛盾纠纷成功率超过90%。
三是“茶馆”让法治宣传更具生气。“开门就是群众,出门就是基层”,依托“法治茶馆”接地气有人气的阵地平台,让群众开口说话,畅谈意见建议。通过“说学逗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辩论是非曲直,不断提升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