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桐梓县大河镇七二村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
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20世纪90年代,随着西南大通道G210国道车流、人流、物流量的迅速攀升,位于G210国道的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大河镇七二村村民“靠路吃路”,大多数成为“公路飞虎队”、“劫道班”和“飞车大盗”,导致黔渝铁路、G210国道七二村路段“盗”、“抢”、“敲诈”等违法犯罪行为频繁发生,屡禁不止。从1993年到2004年的11年间,七二村违法犯罪人数累计达261人,被处以极刑2人,家庭犯罪率超过50%,违法犯罪的高发性和普遍性令人震惊。为改变这一现状,桐梓县司法局、大河镇党委政府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为载体,狠抓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强化刑释人员帮教,着力推进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建设,使七二村从曾经家庭犯罪率超过50%到如今全村零违法、零犯罪、零事故、零上访,无毒、无黄、无赌、无邪,特别是刑释人员帮教使其“思想得改造、致富有产业”的双重成果,破解了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这一公认的社会管理难题,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刑释人员帮教新路。
【任务措施】
(一)创新教育方式,确保普法教育“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针对七二村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特殊情况,2006年以来,桐梓县司法局、大河镇党委政府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为载体,积极创新方式方法,狠抓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一是主题宣传增实效。利用每年春季和秋季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春耕、秋种的机遇,分别确定不同主题和内容,以院坝会、圈圈会,拉家常、摆故事等方式,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普法教育;对生病不能到会的老人,坚持到病床前宣传教育;对在外务工的群众,通过打电话、发信息、写公开信进行教育,确保普法宣传教育“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2006年以来,七二村共开展主题宣传和教育活动近30场(次),受教育群众累计达到4.6万人(次)。二是法律知识进家门。在春节、国庆、春耕、秋种等重要节日和重要时段,组织镇村干部进入群众家中逐户宣传,并将宣传单张贴到农户家门上,累计张贴宣传单25500张,将法律知识送进千家万户,让群众接受法治宣传教育。打造“法治景观大道”,采用72种不同写法书写“法”字,并配以农村适用法律法规知识,制作72块法治名言警句宣传牌,固定在G210国道七二村路段72个拐弯处,丰富了宣传内容,还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当地群众、休闲度假游客和过往车辆驾驶员潜移默化受到法治教育和法治熏陶。
(二)认真开展帮教活动,引导刑释人员“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其特长。”1.强化刑释解教人员家庭帮扶。对被判刑的刑释解教人员家庭,县司法局、大河镇党委政府及时派出工作组深入家中,对家庭成员进行思想安抚,针对子女上学困难和家庭成员生活困难的家庭,帮助申请民政救助。针对刑释解教人员家庭劳动力缺乏的情况,在春耕、秋收等农忙季节,镇村干部积极动员和组织邻里帮助抢种抢收。2.强化刑释人员教育帮扶。每位刑释人员刑满释放后,镇村干部及时深入家中与其交心谈心,针对刑释人员刚释放时生活较为困难的实际,将大米、猪肉、菜油等送到家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同时,根据刑释人员特长、技术、居住位置等,有针对性地引导创业就业,提升了帮扶实效。现年50多岁、曾经被判死缓的赵某义刑满释放后,村支两委不但帮助调节宅基地,还帮助协调银行贷款70万元,修建一栋2000多平方米的乡村旅馆;2012年,赵某义开业第一年就接待游客1.3万人,纯收入18万元;2013年至2016年,年均接待游客达1.8万人,年纯收入达25万余元。
(三)强化基层民主建设,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1. “四民主两公开”还权于民。2007年以来,七二村探索实施以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财务公开、村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四民主两公开”制度,健全完善村民会议制度、村民代表大会制度、重大事项听证制度、便民服务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公路建设、山林承包、退耕还林、宅基地审批等重大事项,交由村民集体讨论、共同决策,最大限度地还权于民,激发了群众主人翁意识,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格局。如2012年通过村民组集体讨论、集体决策后,只有60多户农户的大湾村民组仅用1个半月时间就完成了1.85公里通组公路建设。2. “两述职一测评”强化责任。2009年以来,七二村探索实施“两述职一测评”制度,即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每年分别向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进行两次述职,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每年分别对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一次现场测评、现场公布测评结果,进一步增强了村支两委主动联系群众、主动服务群众的责任感、紧迫感。如今,哪户农户有什么困难、通过什么途径解决,村支两委如数家珍。
(四)在普法教育增强“诚实劳动、守法经营”意识和“四民主两公开”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村支两委积极引导群众特别是刑释人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增收致富。1.发展乡村旅游。七二村海拔960米至1450米,气候凉爽,森林覆盖率85%,具有“神州第一弯”美誉的G210国道72道拐穿村而过,形成一道奇特景观。2008年以来,七二村利用气候、地理优势,紧紧依托重庆市场,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引导村民新(改)建乡村旅馆46家、床位3800余张。2017年,全村共接待游客25万余人次,创收1500万元,乡村旅馆户均收入30多万元。2.发展特色养殖。七二村根据森林覆盖率高、草山草坡资源丰富的实际,建立生态产业滚动发展体系,引导群众发展特色养殖业。目前,全村共存栏生猪900多头、白山羊4000多只、牛180多头、禽类4500余羽。2016年,全村养殖收入550万元,共涌现出各类养殖大户23户。3.发展交通运输业。依托G210国道,引导和鼓励村民购买大中型货运车辆,组建一支拥有33辆大中型货车的长途货物运输队。2016年,全村货运创收500多万元,从事货运的村民户均收入10余万元。4.有序组织农民外出务工。依托“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对村民进行务工技能培训,共培训群众15533人(次)。同时,村支两委积极联系、有序组织农民外出务工。2016年,全村农民务工收入1600万元。刑释人员李逊务工期间通过承包小工程,目前资产超过百万元,其个人不但实现了人生价值的新转变,而且还获得了党组织和人民的充分认可及高度评价,七二村及时把他纳入党组织进行培养,并于2008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特点和效果】
(一)“持之以恒、潜移默化”,确保法治教育取得实效。七二村之所以实现从违法犯罪到遵纪守法转变,主要得益于2006年以来连续11年的持之以恒。刚开始时,群众对法治教育和普法宣传抵触情绪很大,开会没人到、宣传没人听;镇村干部在群众房门上张贴法治宣传单干部刚走群众就撕。镇村干部不但不气馁,反而带着花生、瓜子、糖果等逐家逐户邀请群众参会听讲;宣传单撕掉后干部又去贴。反反复复、久而久之,群众终于理解镇村干部的良苦用心,主动参会听讲、主动接受教育。如果当初群众抵触,干部就放弃,就不会有七二村今天的和谐、民主、法治新景象。
(二)“真情感化、产业致富”,让刑释人员真正放下包袱、回归社会。刑释人员由于服刑期间与外界隔绝,刚释放时适应社会能力弱,加之有的刑释人员对党委政府心存敌视,有的担心会受到歧视,从而背上思想包袱导致很难自主回归社会。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帮教,很容易重新走上犯罪道路。如何让刑释人员放下思想包袱,回归社会?七二村一方面在刑释人员劳教期间做好其家人的法律宣传教育,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感化其家人,再通过家人宣传教育、引导刑释人员知党恩感党恩;另一方面,刑释人员刑满释放后,镇村干部第一时间与其交心谈心,帮助解决具体困难,让刑释人员充分感受到党委政府并没有抛弃他们,时时关心着他们。只要刑释人员对党委政府有了信任和感恩之情,就会放下思想包袱,积极参与党委政府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融入社会、回归社会。
(三)“致富有路、生活富足”,让刑释人员彻底改邪归正、走上正途。刑释人员之所以犯罪,原因多种多样。七二村村民上世纪90年代违法犯罪率高,除了不懂法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致富无门路,家庭贫困、生活困难。要想刑释人员彻底打消重新违法犯罪的念头,除了让他们思想受到教育外,还必须致富有门路。七二村在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和普法教育的同时,积极引导刑释人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只要刑释人员一门思想谋发展、谋致富,客观上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再去违法犯罪,主观上也不愿意再违法犯罪。
(四)“依法行政、还权于民”,真正构建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公正是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生命线。有的地方干群关系紧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干部不懂法,执法不当、执法不公所造成。七二村在对村民进行普法教育的同时,也增长了干部的法律法规知识,提升了干部依法行政、依法执政的水平,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增进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干群和谐。七二村还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将整个政务村务置于“阳光”下,让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真正还权于民,让人民当家作主,为构建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凝聚了民心、打下了基础。2015年3月,七二村被司法部、民政部授予“全国第六批民主法治示范村”;2017年10月,七二村七二弯法治景观大道被评为“贵州省十佳法治文化阵地”,七二弯法治景观大道成为当地群众及各地游客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弘扬法治精神的法治文化宣教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