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拱北海关“三化”强化“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
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八五”普法期间,拱北海关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将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工作机制作为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重要抓手,在全国海关系统率先研究制定直属海关和所属12个隶属海关等两级普法责任清单,实施普法清单“项目化”“信息化”“指标化”等“三化”管理措施,进一步压实各部门单位普法主体责任,助力构建“大普法”格局。并坚持普法责任清单推进落实与“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相结合,聚焦“六稳”“六保”、疫情防控、纠纷化解等重点工作,实施精准普法,全面提升普法质效。
【任务措施】
把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工作机制作为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重要抓手,在全国海关系统率先研究制定拱北海关年度普法责任清单及12个隶属海关等两级普法责任清单,有效激发普法工作合力,推动普法工作取得实效。
(一)建立责任清单“三化”管理措施
一是项目化。根据“八五”普法规划目标要求和工作重点,立足服务和保障关区中心工作大局,按照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在广泛征求社会公众和基层一线意见建议基础上,围绕“贯彻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稳外贸稳外资”“加强口岸疫情防控”等模块,研究确定直属关和隶属关两级“43+358”项普法任务。并对每项普法任务实施项目化管理,逐项明确普法对象、宣传内容、预期成效、完成时限以及主协办部门,推动将法治宣传教育贯穿于日常工作各环节。同时加强普法任务完成进度的实时监控和完成效果的定期评估,实现普法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
二是信息化。建立关区普法责任清单“在线表格”共享平台,实现43项普法任务开展情况“实时填报、实时查询、实时统计、实时监控”,助推年度各项普法工作任务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开发“拱北海关法律事务统一平台”,搭建“法治文化展示”模块,设立“普法宣传作品+普法工作案例”等栏目,供各部门单位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三是指标化。将普法责任清单落实况作为各部门单位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设立“基础分+加减分”评分规则,以普法责任清单各项任务完成情况为基准分,同时对普法作品被各级媒体刊登、普法经验被广为宣传等亮点突出、成效显著的单位予以加分,实现普法工作由“软任务”向“硬指标”转变。截至2021年底,各部门单位已累计开展专题普法活动650次,设立法治宣传专栏120个,服务企业2600余家次,接受法律咨询1400余次,年度普法任务完成率达100%。
(二)聚焦海关“服务大局”普法中心任务
一是聚焦“六稳”“六保”。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面向辖区企业开展“指尖”调研,深入了解企业难点痛点堵点,对接企业需求,通过现场查验宣讲、关企微信联络群答疑、服务窗口咨询讲解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法律政策咨询服务和个性化指导,解决企业问题6方面24类。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海关制度红利,通过“海关·企业面对面”“外贸110”等线上线下方式,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20余场。及时向企业介绍海关最新政策法规,通报海关总署、拱北海关促进外贸稳增长的支持措施,精准指导企业及时掌握海关最新要求,为企业赋能、让企业获利。
二是聚焦疫情防控。推出以健康申报、体温监测、隔离排查等为主题的中英双语原创普法插画,通过“报网微端屏”多领域、多渠道、多层面开展疫情防控法治宣传,寓教于乐向广大进出境旅客、进出口企业宣传依法防控、联防联控的法治理念。在旅检口岸现场实施嵌入式普法、说理式执法,加强面对面政策法规宣讲,增进社会公众对海关法律的理解与认同。疫情发生以来,该关依法对经拱北口岸出入境的数千万人次旅客实施体温监测和健康申报,同时严厉打击出入境旅客健康申报不实等妨害国境卫生检疫违法行为,实现无一起行政纠纷。
三是聚焦纠纷化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注重发挥普法在“抓前端、治未病”中的重要作用,以全国最大陆路旅检口岸——拱北口岸为试点,建立“‘枫桥经验’实践工作室”。将“一看二听三问四讲”普法工作法与行政争议化解有机结合,提出“在基层海关现场科室遴选人员建立一支兼职纠纷调解员队伍,制作携带货币、检疫物、违禁品等进出境政策普法宣传微视频”等26项具体措施。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多元手段运用、多元措施保障”,积极构建旅检渠道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切实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营造和谐有序的通关环境,进一步提升旅客通关体验感和满意度。
(三)全方位推进各部门普法取得实效
拱北海关党委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研究制定印发《拱北海关党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意见》,从6个方面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关区法治建设。创作推出《“关”系民法典》系列原创微信作品,撷取海关工作片段、模拟现场场景,通过“小切口、微观点”展现“大法条”,促进海关执法与民法典实施有效衔接。创新举办法治文化作品“云展览”,自主创作书法、绘画、摄影等法治文化作品31件,在微信平台进行线上展览,累计观展人数达3000余人,提升海关法治文化的社会辐射力。同时,紧贴工作实际,主动收集基层执法疑难问题近200个,面向基层执法人员开展知识产权、关税、国境卫生检疫等业务领域法律专题讲解、研讨近70次,编发法律法规制度汇编、典型指导案例汇编等8份,指导基层一线依法履职,强化执法人员法治意识及专业素养。各隶属海关结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8·8海关法治宣传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宣传海关进出境行李物品监管规定、口岸疫情防控要求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海关规定,引导群众守法自律,相关情况被学习强国、《南方日报》等媒体登载。
【特点和效果】
一是有效强化普法责任约束力。通过对普法责任清单实施“三化”管理,以普法责任清单“在线表格”共享平台为载体,围绕服务和保障关区中心工作,设立囊括“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43项普法工作任务的年度关区普法责任清单。并将清单落实情况作为各部门单位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实现普法工作由“软任务”向“硬指标”转变。同时,不断优化管理模式,实现科技赋能普法,进一步强化了普法责任约束力,有效提升普法任务完成率。
二是助力构建“大普法”工作格局。通过建立两级普法责任清单,压紧压实各部门单位主体责任,形成关党委统一领导、法制部门专职负责、其他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的“大普法”工作格局。各部门单位将普法工作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普法工作已演变为全关“大合唱”,实现普法与业务工作目标同向、工作合拍。
三是全面提升普法质效。坚持抓住“关键少数”,完善海关领导干部集体学法、法治讲座、法律培训制度,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情况纳入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重点抓好全员培训,结合海关职能特点及岗位要求,对海关工作人员分层分类开展法治培训,不断提高与岗位职责要求相适应的法治能力;瞄准相对人的不同需求,通过“一企一策”“精准画像”“因人施策”等方式,有的放矢地对进出口企业和从业人员投放普法资源,开展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海关法律规定法治宣传,促进企业依法诚信经营,引导公众守法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