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建立全过程“实时普法”闭环机制
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昆山市司法局通过在立法参与、行政执法、司法办案、法律服务中嵌入专门普法环节,让“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法律服务者”在最擅长领域、最熟悉环境下开展实时普法、精准普法、互动普法,探索建立法治实践前端、中端、末端无缝衔接、环环相扣的全过程实时普法闭环机制。
【任务措施】
(一)“立法参与+实时普法”,催生“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实践。一是强化立法互动回应,跑出全民普法“加速度”。创新开展立法全环节“伴随式”精准普法,充分发挥区镇人大代表之家、律师事务所、总商会、台协会、综治网格等20个立法信息联络站和1593个立法信息采集点扎根基层、贴近实践、面向群众的优势,推动实时普法融入民众立法意见建议征集及法律解读全过程,使公众在积极参与国家立法活动的过程中接受普法教育、树立法治思维、感受法治进程。二是整合立法专业力量,扩充普法宣传“讲师库”。按照立法与普法相结合、法治理论与法治实务相结合、法律服务行业与其他专业力量相结合的原则,将立法咨询专家和法官、检察官、律师等纳入“立法参与普法讲师库”。在立法“起草、难点论证、审查修改”等环节,邀请“立法参与普法讲师库”的专家提出意见建议、开展释法释理,努力实现在立法工作中常态化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在培育全民法治理念的同时充分集聚民意民智。三是打造立法参与载体,探索依法治理“新实践”。将立法民意征集作为社会公众参与法治实践的过程,广泛发动台商台企参与《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条例》立法,传递基层“法治声音”。基层立法联系点开展工作以来,累计参与23部法律草案征询任务,提交意见建议1100余条。
(二)“行政执法+实时普法”,释法说理大力提升行政执法质效 。一是拓展普法途径,提升法治实践“体验感”。制定《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开展实时普法的工作指引》,确保群众在接触行政执法、产生问题疑惑、寻求法律咨询的“第一现场”就能得到行政执法人员及时准确的解答。例如昆山海关通过合规性监管、行政指导、靶向普法等方式,筛选在通关流程中违规次数较多的企业和业务领域,开展“集中会诊”,帮助企业分析守法用法薄弱点。对辖区内400多家企业开展“嵌入式”普法2356次,帮助企业化解法律风险。二是明确普法场景,融入行政执法“全过程”。深入推进执法普法一体化,引导行政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许可、行政给付、行政确认、行政征收等行政执法行为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环节,面向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开展普法活动,提升行政执法实效。三是节约普法资源,提高全民普法“到达率”。目前,昆山市共有各类行政执法人员数万人,每年开展数百万次行政执法活动,累计实时普法数量十分巨大。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结合法定执法程序,把握普法时机,开展以案释法活动,做到有效节约普法资源、提升执法公信力、减少行政争议。
(三)“司法办案+实时普法”,在司法实践中生动赋能法治宣传。一是明晰司法普法内容,促进实时普法“规范化”。将司法办案视为难得的普法良机,出台司法办案全环节、全过程实时普法工作规范。围绕刑事、民事、行政等各类司法案件进行释法说理,提出主动告知式普法、答疑解惑式普法、释法说理式普法、舆情回应式普法、全民公开式普法5种实时普法方式,推动形成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二是紧扣企业需求导向,助力企业合规“有成效”。2022年3月,昆山市法宣办联合市检察院以及相关企业、监管部门等就一起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开展企业合规线上推进会,围绕涉案企业的合规后续整改相关疑惑进行解答,开展普法教育。涉案企业对合规整改方案进行说明,两位合规监管员分别从法律合规和税务合规的层面提出了完善路径,完善“刑事+行政”合规路径,真正提升全面依法治企水平,提高企业规范经营、抵御风险的能力。三是促进办案良性互动,提升司法普法“结合度”。司法办案不仅仅是办理案件、化解纷争,更是以最生动、最直观的案例向群众解读法律内涵、传播法治观念的过程。司法办案全过程实时普法打破传统“复读机”式普法模式,借助司法办案人员的专业力量,抓准普法时机,借助群众对案件的高度注意力,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司法办案的全过程,既彰显了司法办案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又增强了普法的实效性。
(四)“法律服务+实时普法”,优化服务供给提升群众法治满意度。一是开展普法专项活动,扩大法律服务“影响力”。在全市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公证、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行业广泛开展实时普法专项行动,积极培育选树先进典型,明确法律服务从业人员在提供法律服务、调处矛盾纠纷、参与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处理过程中,自觉进行释法析理,引导社会公众依法办事。二是打造专业普法团队,推出尚法讲堂“点菜单”。成立昆山市“八五”普法公益讲师团,遴选讲师57人、讲师团体10个,推出“尚法讲堂”,包括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板块,开设了“婚姻家庭继承法律实务”“青少年法律启蒙”等课程,今年以来已举办各类普法讲座近百场。三是主动回应群众需求,增强普法受众“获得感”。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律服务理念和普法导向,主动回应群众的法治需求,以鲜活的案例讲好法治故事,向群众说明事理,切实做到实事求是、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使案件依法解决的过程成为全民普法的“法治公开课”,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法治幸福感。
【特点和效果】
一是提高普法灵活度,有效节约普法资源。深入推进立法参与、行政执法、司法办案、法律服务、法治宣传一体化,让“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法律服务者”变身“普法者”,具有“普法主体特定、普法场景特定、普法对象特定、普法程序特定、普法内容特定、普法目标特定”六大特点,有效节约普法资源、提升法治公信力、减少法律争议。同时结合“三单一书”制度加强跟踪督促,通过查阅案卷、召开座谈、回访当事人、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及时掌握行政执法、司法办案、法律服务过程中普法情况,确保法律得到精准适用、执法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
二是强化民意回应率,推动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的“立法”项目,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访谈、专家解读等方式进行解释说明,利用政府网站、社交媒体等加强与公众交流和互动,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使群众在参与立法活动的过程中接受普法教育、树立法治思维、感受法治进程,成为社情民意的“直通车”、法治宣传的“播种机”、基层治理的“检测器”。
三是加强普法精准度,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注重在行政执法、司法办案、法律服务过程中普法,通过生动直观的行政执法、司法办案、法律服务等形式,使典型案事件依法解决的过程成为全民普法的“公开课”,既增加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又提升执法司法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