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干县积极探索“三合一”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
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为破解乡镇维稳工作“九龙治水”的困境,针对乡镇维稳工作存在的问题,上饶市余干县按照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的部署,紧扣保障社会公正、促进社会诚信、维护社会秩序三大重点任务,坚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于2015年9月初出台了《关于理顺乡镇综治维稳信访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干办法〔2015〕43号),建立了“三合一”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处工作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了矛盾纠纷,为全力建设法治余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任务措施】
一、建立“三合一”机制。所谓“三合一”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处工作机制,即是以乡镇司法所为平台,通过整合司法所、乡镇信访办、综治办三个部门的力量,成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处中心,承担司法行政、信访接待、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处等三方面的职能。司法所长按副科级别配备,同时兼任信访办主任、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心主任由乡镇党委副书记兼任,将过去伸开“五指”抓维稳转变为握紧拳头抓维稳。
二、实行“三固定”(固定场所、固定编制、固定人员)办公。在固定场所上,通过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处中心办公室统一设在司法所,统一对外挂牌;在固定编制上,由县里统一调剂,司法所、信访办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处中心人员编制不挤占乡镇编制数,司法所配备4-7名工作人员(乡镇人口在6万以上的,按6-7人配备;人口3-6万的,按5-6人配备;人口3万以下的,按4-5人配备),人事调配权在司法局(不含司法所长),那么再加上党委副书记1人和综治专职副主任1人,每个矛调中心能配备到6-9人;在固定人员上,按有关人事政策,统一招考法律专业素养强的大学生、群众工作能力强的村(居)党支部书记、组织纪律性强的部队转业三级以上士官作为专职维稳人员,全部分配到司法所(矛调中心),人事调配权归县司法局调配,不安排他们驻村包户,不分配与维稳无关的工作任务。
三、规范“三统一”(规范信访事项办理、矛盾纠纷排查和调解工作流程)流程。统一信访事项办理流程,在固定场所接待群众信访,统一受理登记、分类,受理职责范围内的信访事项直接办理,受理职责范围外的则引导信访人到相关单位处理;统一矛盾纠纷排查流程,采取线上排查与线下排查相结合的方式,线上排查主要是通过微信平台和电子邮件进行;线下排查主要是乡村组三级维稳信息专员按时反映;统一矛盾纠纷调解流程,推广“5步10拍”工作法,即:第一步受理审查,并确定调解团队;第二步调查取证,做到查清事实;第三步制定调解方案,确定调解方向,通知双方当事人;第四步实施调解,做到因案施策,因人施策,因时施策,依法施策;第五步协议、回访,通过与调解成功的稳控人员签订人民调解协议书,预防和化解矛盾,并做到及时回访,督促当事人履行协议,对不成功的则引导当事人依法诉求。
四、筑牢“三配套”(经费配套、宣传配套、力量配套)基础。关于经费配套,余干县每年从县财政拨给各乡镇10万元的维稳经费,县、乡(镇)两级纳入财政预算,分别解决矛调中心人员公共经费1万元/人,共206万元。关于宣传配套,全县每个村组都建起了法治宣传长廊,让群众在悠闲三步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关于力量配套,余干县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组建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人民调解室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处,充分发挥农村“五老”人员的作用,让他们秉着“五心”(调解工作有热心、说服教育有耐心、排忧解难有诚心、平息矛盾有信心、评理说事有公心),说好“五话”(安心话、风趣话、圆场话、劝和话、希望话),做好“五功”(听功、问功、记功、答功、劝功),打造乡镇党委政府领导、民间社会力量参与的全方位矛盾纠纷调解机制。
五、矛调队伍不断壮大。在矛调中心成立后,维稳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各矛调中心平均达到7个人,其中乡(镇)党委副书记和综治专职副主任各一名,全县矛调处队伍达143人。
六、矛调中心建设不断完善。随着“三合一”工作机制在全县充分落实推进,各乡镇纷纷加大了对矛调中心的投入,矛调中心的办公面积平均增加了50平方米,大部分进行了刷新装修、添置办公设备,并且更新设置了规范的调解室。同时,县司法局与成都某公司合作,研发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平台,将矛调中心调解的案件全部进行录入上网,真正做到信息共享、随点随查。
【特点和效果】
2017年以来,全县各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纠纷1060件,其中疑难纠纷96件;医患纠纷23起,赔款金额156万元,全县各乡镇群众来县上访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5%以上,乡镇原先用于稳控和劝返的开支大幅减少。正是矛调中心的建立并发挥实效,乡镇主要领导可以从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事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搞好中心工作。“三合一”工作机制建立后,各乡镇都把司法所设在醒目的位置上,并统一了标识,方便群众好找。现在,矛盾纠纷调处部门明确、责任到人,不再有推诿扯皮,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真正从体制、机制上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一、推进了“警司联调”机制。为增强调解的权威和效率,余干县司法局推动司法所与派出所联合组建“警司联调”,由派出所选派一名公安民警常驻司法所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取得了良好的调解效果。
二、推动建立全省首个调解类协会-余干县第三方调解志愿者协会。该协会以“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为宗旨,充分依托调解志愿者和专业人员等“第三方”力量,坚持以“用身边的人调解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为理念,运用“12字调解法”(说事、析法、明理、疏心、调情、劝和),免费调解民间纠纷。该协会吸收了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和专业人员(法律、教育、卫生、心理和调解等)加盟,邀请《金牌调解》首席调解员胡剑云担任名誉会长,观察员廖喜玉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观察员陈虹担任顾问。目前,近50人陆续加入,主持或参加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和交通事故等纠纷20余起。“第三方调解”不仅参与人民调解,也为信访事项、社区矫正提供第三方评议,并提供法律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日前,第三方调解与县法院家事法庭正在尝试合作,创新成立首家家事调解工作室。
第三方调解平台组建以来,有效化解了多起疑难纠纷,从源头消除了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