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铜山区“法治+”助推“汉风法韵”特色小镇建设

铜山区“法治+”助推“汉风法韵”特色小镇建设

分享
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为顺应群众需求,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司法局不断探索普法新路径,结合地方实际,立足现有法治文化阵地和省级法治文化示范点,扎实开展法治文化特色小镇培育建设。汉王镇位于徐州西南苏皖交界的群山之中,素有山水一色、民丰物阜之称,被誉为徐州会客厅,是江苏省生态文明示范镇、特色田园乡村、园林小城镇和旅游特色名镇。汉王镇拥有着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镇域有闻名遐迩的“拔剑泉”,相传为汉刘邦剑刺马趴而成;文化底蕴丰厚,张柏英书院和竹坡书院分布在紫金山两侧;红色基因深植,汉王北望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2006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近年来,江苏省铜山区通过打造“法治+”模式,积极推进汉风法韵“法治小镇”创建活动,为乡村振兴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任务措施】

一是拓展阵地,打造“法治+景观”模式。坚持文化互融,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景观,充分融合党建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将汉王村文化礼堂、汉王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4小时自助法院”解纷中心、紫山广场、党建+法治公园等阵地串点成线,打造精品法治文化景观带。探索了“育民+惠民”“线上+线下”“示范+全面”的法治宣传新模式,以图、文、声、像等通俗生动的形式向群众普及法律法规。

二是创新载体,打造“法治+庭院”模式。坚持匠心独运,打造“法治庭院”模式,利用民俗、农家乐等场地资源,构建集法治宣传、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等多功能普法阵地,为村民就近提供精准优质法律服务。如汉王镇紫山村“法治庭院”,内设人民调解室、法治书屋、未成年人活动室、法律服务室、乡贤工作室、民主协商议事室等,公民可在法治庭院内参加法治讲座、观看普法视频。目前已在“法治庭院”内开展“法治讲座”40余次,播放普法视频110余场,受教育群众8000余人次。

三是突出特色,打造“法治+书院”模式。结合铜山特色书画院,在紫山村张伯英书画院、竹坡书院的基础上,积极打造“法治书院”,将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相融合,见缝插针融入法治元素;充分依托书画院优势,开展法治书画展览交流、开办道德讲堂及法治讲座。2021年先后开展了“铜山区法治文化作品大赛”、“世界水日”青少年书画大赛,部分优秀法治书画作品在铜山区文化馆及法治书院进行巡展,持续增强了法治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四是提高效能,打造“法治+服务”模式。聚焦群众法律服务需求,结合“法治扶贫”“送法下乡”等活动,将“一村一法律顾问”线下送法与“法润民生群”线上服务有机融合,全方位为村民自治、村集体重大项目、矛盾纠纷化解等提供法律服务;加强镇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司法行政工作站标准化建设,调解员、法律援助工作者、律师、公证员定期“坐诊把脉”,解答群众法律需求;依托“云视讯”平台,推行“视讯点单”服务,面对面答疑解惑,打通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五是提升治理水平,打造“法治+队伍”模式。把提高镇村干部的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营造农村良好法治环境作为创建“法治小镇”的重点。在汉王镇各村建立普法教育网络,做到每村有一所法治学校、一个法治宣传栏、配备一套法律图书和建立一支法治宣传队伍;建立村“两委”干部每季度至少两次、党员和村民组长每季度一次的集中学法制度;在各村开展争创“遵纪守法光荣户”等活动,使“研究工作先学法、作出决策遵循法、解决问题依照法、言论行动符合法”逐步成为村干部和普法骨干的自觉行动,全面提高乡村依法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特点和效果】

一是结合镇域发展,优化法治体验线路。汉风法韵特色小镇,以汉文化为切入点,以党建为引领,以红色景点、名人故居、书院为依托,积极打造汉文化寻根、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励志教育等多维度精神文化学习的特色文旅小镇。小镇坐落于5A级旅游景区内,按照“一园一址两馆”的布局建设,全域布点文旅产业,借势借力镶嵌法治因子,形成法治景观与旅游产业相融合,让法治景观成为必经要道。同时,在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设立红色精神感悟室和红色老物件怀念坊,循环播放党建、法治等专题片,将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开展主题党日、情景党课、专题普法宣传等学习实践活动,让广大群众在红色氛围里深化法治认识。

二是整合法治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将镇村两级法治工作队伍整合协同起来,切实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按照工作重心和工作力量下移的要求,重点加强农村基层一线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科学合理配置法治工作人员,保证重点地区、重点部门、重点领域法治工作的需要。建立由当地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的机制,将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纳入政府购买清单,由财政负责保障实施,健全基层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律师驻点个案补贴及服务补助等制度,激励广大乡村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积极性。

三是强化基层治理,推进“三治”融合。以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为着力点,将特色小镇建设与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基层普法依法治理、法治乡村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推动法治文化融入村居孝悌文化、楼院文化、节庆文化,融入村规民约、家规家训、“道德银行”。围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和省市级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公民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在各村镇设置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和遵德守礼提示牌,固化核心价值观标语。开展“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诚信经营户”等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并对优秀事迹进行广泛宣传,让基层群众感受榜样风采,凝聚道德力量,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村风。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