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三聚焦”打造青少年法治文化矩阵
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八五”普法以来,如东县司法局深入贯彻落实的党的二十大精神 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校园法治文化名品活动和名品阵地建设为牵引,“三聚焦”打造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的校园法治建设新矩阵,不断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以法治方式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任务措施】
(一)聚焦主题,打造示范性法治教育基地。以青少年法治教育为主题,依托如东洋口青少年基地,不断放大社会共建合力效应,建成法制史教育、环保法治教育、交通安全法治教育、禁毒法治教育馆等16个法治教育馆,形成法治教育体系化、规范化。在新建和扩建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声、光、电等新技术,推动基地提档升级,实现基地建设数字化、生态型,增强法治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以青少年成长环境、性格特点、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开设法治教育与德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教育课程,截至2023年9月,已有50多万名学生接受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法治教育。
(二)聚焦特色,打造个性化法治文化阵地。与县教体局联动,引导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结合自身学校场地条件和当地文化特色,建设有显著法治主题标志、宣传大屏、法治雕塑等元素的法治文化主题广场、法治文化宣传栏、法治文化宣传教育馆等青少年法治文化阵地。先后打造掘港高级中学法治文化小广场、栟茶高级中学法治教育馆、马塘小学法治文化长廊、岔河小学法治文化银杏课堂展览室等14个特色校园法治文化阵地。开展校园法治文化阵地评选活动,联合县教体局对优秀校园法治文化阵地进行命名,并给予奖励,开展专项复核和不定期抽查,推动各学校定期更新维护阵地,持续策划举办活动,确保阵地切实发挥作用。
(三)聚焦互动,打造情境式法治文化名品。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作用,结合学校高质量的教师资源,开发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特征的法治课程资源,通过各项课程资源的挖掘整合,形成分专题、成体系、适合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的法治课程资源库。搭建互动式法治学习平台,创建了童店小学“育德知礼少年法学苑”、兵房小学“检校共建法学苑”、如东高级中学“模拟法庭社团”等一批具有辨识度高、互动性强、持续时间长的法治文化名品。名品课堂通过“民法典晨读”“小手拉大手”“模拟法庭”等方式,加强学生的法治体验,同时通过歌曲、舞蹈、情景剧、演讲、竞赛等形式丰富的法治活动,不断提升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热情,得到师生和家长的一致认可。
【特点和效果】
一是变“灌输”为“引导”,涵养法治精神。县司法局联合多部门,累计投入3亿元建成如东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有法制史、人防、禁毒教育、环境保护、红十字及交通安全等体验式展馆群,并探索设置互动投影、全息投影、电子沙盘、儿童游戏互动系统等声光电多媒体技术,在寓教于乐中根植法治精神,满负荷年接待量可达8万人次,随处可见的法治展板从法律条例解析到以案释法,通过生动有趣的图文介绍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法治观念。全县中小学同样结合自身场地条件与实际情况,先后打造掘港高级中学法治文化小广场、岔河小学法治文化银杏课题展览室等14个特色校园法治文化阵地。
二是变“被动”为“主动”,践行法治实践。以暑期青少年沉浸式、项目式体验为抓手,结合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组织“小小普法志愿者”活动,深入小区、商场等公共场所发放防疫知识、交通安全、反邪防诈等法治宣传资料。建立模拟法庭,让青少年扮演 “法官”“检察官”等角色,全方位、立体式参与普法活动,提升法治宣传效果。通过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开放日活动,组织青少年与智能设备进行“人机对话”,体验智慧法律服务和“小小公证员”“小小调解员”的工作日常,使青少年在实践体验中涵养法治精神,不断提升法治意识,形成法治思维。
三是变“单兵”为“协同”,完善协同育人。加强与检察院、公安、税务等单位沟通合作,组建由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律师、司法干警等参与的法治副校长团队,深入学校开展法治讲座及法律咨询、上好开学第一堂法治课等活动,通过讲解实际案例、解读相关法律法规等方式,深入浅出地宣讲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充分发挥专业团队的能力和特长,协助学校开展未成年权益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工作。开展“法伴成长 护航青春”普法宣传活动,以网络安全为主题,引导同学们识别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惯用套路、遇到网络暴力等不良信息处置方法,在老师和家长的监护下合理、合法使用网络资源,增强青少年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