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兵团十四师二二四团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普法宣传活动

兵团十四师二二四团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普法宣传活动

分享
案例内容
【活动概况】

为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未成年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4月21日,二二四团普法办为二二四团中学的300名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安全法治教育讲座。此次讲座,工作人员结合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抢劫、盗窃、故意伤害等青少年犯罪的真实案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案释法,生动地讲解了什么是犯罪,什么是违法,刑事责任年龄如何划分及认定,未成年人安全、法治、反思等问题。为保证宣传效果,工作人员还精心选取一些校内多发的、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通过学生故意伤害案的讲解,指导师生如何正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并针对在校学生发生的交通安全、人身安全案件,引导学生要加强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安全法治观,鼓励青少年学生从我做起、增强素质、慎交友、敢维权,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同时,该团普法办、司法所还利用电子屏幕、电视台、广播、普法群等多种手段进行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

【重点宣传内容】

一、什么是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狭义青少年犯罪是指14—25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是指6—25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生理发育很快,但心理发展比较慢,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性,容易走上歧途。青少年违法比较常见的是一般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是一种社会危害性较小的一种触犯法律的行为,仅是违反《刑法》以外的法律规定,受民事、经济、行政等方面的非刑罚制裁方式的处罚。如破坏公共道路上的小树违反《森林法》,在公路上并排骑自行车相互追逐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未经允许未办理烟草专卖经营许可证私卖烟草触犯烟草管理法规规定。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不成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走上犯罪道路。此外,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不满十八周岁人违法犯罪是否会被惩罚、被谁惩罚?

刑法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是否负刑事责任作出不同的规定:一是不满十四周岁的人,一律不负刑事责任。二是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等八种罪之一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三是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我国《宪法》法律规定任何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刑法》也规定任何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允许任何人享有特权。所以青少年违法犯罪触犯了法律规定也必然要受到法律的惩罚与制裁,法律同样适用于未成年人。

四、通过案例来进行分析

小王看到同桌小强有支漂亮的钢笔,便趁小强不注意时偷偷把钢笔塞到自己的书包,小强发现自己的钢笔不见之后报告给老师,小王知道错了,到办公室将钢笔交给了老师,老师对他进行了教育后在班上说是小王捡到了小强的钢笔交给了老师,即保护了小王又避免了同学的纠纷。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23条: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应当加强教育、管理,不得歧视。所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要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小红放学回家,经过一条弄堂时,发现两个身材高大的歹徒正拿着刀向一个同学要钱,小红深知仅靠自己是无法制止两个歹徒的,于是她马上跑到对面的公用电话亭拨打110,警察叔叔很快就赶到了案发现场,将两名歹徒制服,小红的机灵勇敢,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3条:对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及举报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应当加强保护,保障其不受打击报复。

小明是某初三学生,经常向低年级的学生拳打脚踢、强行索要财物,低年级的学生迫于小明等人的暴力将身上的零用钱物交出,后来有学生将该行为向公安局报警,公安机关对小明等人进行了治安处罚。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7条:未成年人有本法规定严重不良行为的,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状况时时存在,由于社会现实的各种因素致使青少年犯罪的诱因多种多样,有自身因素也有社会因素,青少年预防犯罪工作越来越突出。据社会统计,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70%以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严峻,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应当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

五、《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九种不良行为

(一)旷课、夜不归宿;

(二)携带管制刀具;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六、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方式

要成功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要加强青少年滋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低于犯罪感染的能力。要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有效地防止青少年犯罪心理和行为产生。要注重学校教育,培养青少年法治观念,通过发自还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做到知法、懂法和遵纪守法。要净化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活动特点和效果】

一、针对性强

法治教育活动要针对学生、老师最关心的问题,展开交流并一一进行解答。在演讲结束时,通过最后的互动,学生和老师不仅了解到怎样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还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疑问和难题找到了答案。讲座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

二是深入宣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与未成年人怎样预防犯罪相关知识

通过参与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会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也让青少年学生明白法律的界限,避免走上犯罪的不归路。也对安全守法知识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为深化平安和谐校园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对提高师生的法律意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是有力推动了“七五”普法工作实践

此次活动注重创新宣传方式,通过讲座的形式,让普法者与老师、学生开展面对面交流,使广大青少年学生、老师更容易理解与接受法治知识;提升了法治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