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区组织开展农村“法律明白人”反诈法治宣传专题培训
案例内容
【活动概况】
为充分发挥农村“法律明白人”带头学法普法作用,提高辖区群众防范网络及电信诈骗意识,筑牢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行为的屏障。2022年1月28日,青原区司法局联合富滩镇政府、富滩镇派出所在作埠村组织开展“农村‘法律明白人’反诈法治宣传”专题培训,45名“法律明白人”骨干参加。
培训会上,派出所民警为大家讲解了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的发案形势,并结合身边的案例解析了虚假网络理财、微信交友、网购退货,冒充领导、熟人、公检法诈骗等电信诈骗的种类及惯用手段,要求“法律明白人”充分发挥“本地通”的地域优势和知法懂法的法律优势,争做百姓“钱袋子”的守护人。在上门入户的宣传中要及时提醒群众不要相信以各种理由索要财物的陌生电话或短信,以及从天而降的中奖信息,尤其要重点提醒老年人遇事应及时与子女、亲属沟通商议或者拨打报警电话。会上,民警还现场指导“法律明白人”骨干如何安装、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为群众远离电信网络诈骗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重点宣传内容】
1、冒充公检法类:诈骗类排名第一位
真实案例:2019年5月,青原公安分局接到万女士报警称:一位自称是北京市顺义公安局的“王警官”打电话告知她涉嫌非法洗钱,要求万女士将银行账户内的资金转入“王警官”提供的账号内,以此验证银行资金是否与案件有关。万女士转账后才发觉被骗,共计被骗20000元。
预防要点:接到自称是公安、检察院、法院的工作人员电话后,对方通常能说出你的身份信息获取你的信任。你可以联系当地公安机关查证对方身份。要谨记公安、检察院、法院工作人员联系你一定要和对方见面,涉及到查验资金的情况一定不要相信。
2、兼职刷单类:诈骗类排名第二位
真实案例:2019年5月某大学生在一个兼职群中获悉刷单赚钱的信息,便信以为真,扫描了这个二维码加了一个昵称叫“小小1313”的客服。通过与客服联系得知:通过刷单每刷一百元可以返五元人民币后,该学生扫描客服1313多次提供的微信支付二维码转了469元和1888元,对方声称可以退款但还要转2888元才能退,杨某再次扫了对方发过来的二维码,转完之后立即被对方拉黑,杨某才发现被骗。
预防要点:对于网上、朋友圈、微信群里的兼职刷单信息要保持警惕,这类诈骗一般一开始金额都比较小,也确实能获取小额利益。骗子正是利用受害人这种心理,第一次支付后骗子都会以各种理由要受害人继续做“任务”,致使受害人连续被骗。
3、购物退款客服类:诈骗类排名第三位
真实案例:2019年3月,青原区刘女士接到一个自称某淘宝店家的电话,询问刘女士是否在其店里购买了一条裙子,称刘女士购买的裙子出现问题,要赔偿三倍裙子的价钱。刘女士信以为真,添加了对方微信,扫了对方发来的二维码,结果发现自己微信中的21000元钱被转走。
预防要点:该类案件系嫌疑人获取了受害人的交易信息后,主动和受害人联系实施诈骗。接到该类电话后,应当和自己购物的店家联系,确认事情的真假,如果确实有退款赔偿,应当通过正规购物网站。在网上购物或者交易时,如果遇到问题,应当直接进入网站,联系网站的客服人员,对陌生人发来的链接不要随意点开。
4、仿冒身份类:诈骗类排名第四位
真实案例:青原区某公司财务人员收到一人要添加其为QQ好友,QQ昵称显示是“胡某某”,而胡某某正好是其公司的总经理,对方让其向合作伙伴“李涛”转账73万元货款,转账后打电话核实发现有人冒充其总经理qq让其转钱,被对方诈骗73万元。青原公安通过侦查共抓获7名犯罪嫌疑人,为该公司挽回损失68万元。
预防要点:接到自称是亲戚、朋友、同事打来的陌生电话或者是熟悉的号码发来消息要钱的,一定要与本人通过电话再次核实。
5、“杀猪盘”类: 诈骗类排名第五位
真实案例:2019年10月,家住吉州区的陈先生在某恋网站上认识一名女子,双方添加微信好友后经常聊天,陈先生渐对该女子生好感,该女子借机向陈先生介绍一个赌博网站,以掌握操网站漏洞为诱,引导陈先生充值和投注。陈先生一开始投入10万余元,盈利近万元,并顺利提现。随后,该女子以网站即将修补漏洞为由,诱使除先生又充值了260余万元,最终陈先生全部亏损。
预防要点:犯罪分子通过各种方式添加被害人为好友,与被害人聊天交流培养感情即为“养猪”,当被害人把犯罪分子介绍的投资或赌博平台当成生财之道的时候,实际上自己已经成为了犯罪分子刀下的“肥猪”。对于网友介绍的投资或赌博平台,切不可被网友几句话忽悠而丧失自制力和判断力。
6.办贷款、信用卡类:诈骗类排名第六位
真实案例:2019年7月一个微信名为小胡(微信号为:wxid-u66p16k0tmn722)添加丁先生为好友,问其是否需要办理网络贷款并推荐一款叫“新易贷”的APP让其填写个人信息。之后其被对方以要成为高级会员、交贷款押金、贷款被冻结交保证金等方式诈骗20668元,同日其又下载了另一款叫“银图贷”的APP进行贷款,被对方“贷款专员”要求交包装费的方式诈骗3500元,丁先生共被诈骗24168元。
预防要点:需要办理贷款或信用卡应当通过正规合法的贷款途径,最好能去柜台当面办理,不要相信陌生电话和网上、街头的小广告。目前,该案三名诈骗嫌疑人已被青原公安抓获,丁先生损失已被追回。
7、投资理财、赌博网站类:诈骗类排名第六位
真实案例:2019年10月,居民孙先生的一名微信好友向孙先生推荐了一个赌博游戏APP,告诉孙先生APP充值有返现。孙先生通过微信付款的方式网银充值进该网站40000元,随后发现钱无法提现。
预防要点:网上的赌博网站都不是国家认可的正规网站。市民们不要贪图小利,把资金投入这种类型的网站里。
8、冒充军警类:诈骗类排名第八位
真实案例:2019年4月,市民潘先生接到朋友的短信说,消防支队的领导有个业务可以介绍给他,要潘先生和对方联系。潘先生打通电话后,对方自称是消防支队的领导,需要采购四台太阳能发电机,要潘先生到厂家采购,从中赚取差价,并告知其厂家的联系方式。随后,潘先生便与“厂家”联系,“厂家”要其先转账付款再发货。潘先生转了184000元给对方后发现被骗。
预防要点:接到朋友发来的介绍消防等军警单位关于业务的消息,不要轻信,一定要朋友核实对方的身份,同时自己也要留个心眼。
【活动特点和效果】
一是使反诈宣传深入人心。区司法局联合乡镇(街道)、派出所在辖区内组织农村“法律明白人”进行反诈法治宣传专题培训8场次,进一步提高了“法律明白人”的防骗反诈意识,为其发挥法治带头人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础。并利用好岁末年初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高峰期,组织“法律明白人”组成反诈普法志愿者配合相关单位广泛开展系列反诈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普及识骗、防骗知识,不断筑牢群众心理防线。
二是使反诈宣传效率不断提升。依托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建立起村组三级反电诈宣传微信群常态化开展防骗反诈线上宣传。同时,积极引导群众下载、注册和运用“国家反诈中心”APP,保护好群众财产安全。截至目前,安装运用“国家反诈中心”APP 3000余人次,累计注册2.9万余人。集中推送反诈宣传公众号信息1期、反诈宣传MV2个,覆盖群众近2万余人。全区共发出预警信息300余条,止付20万元,挽损1万元。
三是使涉诈重点人员得到有效管控。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血缘、亲缘、地缘优势,协助相关部门做好辖区涉诈人员信息采集、活动轨迹研判及管控工作,从源头上筑牢打击诈骗犯罪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