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启航法律课堂”对校园欺凌说NO ——浦东新区开展青少年专题法治宣传教育
案例内容
【活动概况】
为深入贯彻“七五”普法规划关于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的要求,全面落实上海市委办公厅、市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推动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新区司法局联合新区教育局共同开展了浦东新区“青春启航·法律课堂”法治宣传教育项目。
该项目针对新区百所初级中学近3万余名在校初二学生及14所职业中学学生,以校园欺凌为视角,讲授与此年龄段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通过“四个标准化”(课件标准化、课时标准化、师资标准化、课堂标准化)教学,帮助广大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以及牢固的法治理念。
截至2018年4月,该项目已完成140余场巡讲,收到的6000多份学校调查问卷中满意率达100%,激发了法律共同体参与公益普法的热情,并被市司法局评为上海市司法行政工作创新性项目,取得良好成效。
【重点宣传内容】
(一)学习法律的重要意义
1、法律的概念和特性
谈到法律的时候,能联想到什么?警察?法庭?监狱?手铐?水?天平?正义女神?
“法平如水”-天平,象征着法律的公平、正义。法律联想的不应只是警察、监狱这些暴力机器。
如果说法律长着一个“面孔”,是什么样的?颜值担当的美女?凶神恶煞的壮汉?丑陋无比的老太?历经世事的老人?
法律的面孔更接近“历经世事的老人”形象,法律是理性的。
2、法律规范生活的各个方面
是不是捡来的卡就可以随意使用呢?其实并不是。生活中还会遇到很多事,你认为无比寻常,但是实际上已经违反了法律。比如,如果闯红灯就违反了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二条: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或者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应当在确认安全后通过。)所以说,不要认为法律跟我们每个人没有关系,法律离我们并不遥远。
3、法律的概念
法律无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实体法,规定权利与义务以及违反的法律后果。还有一个就是程序法,规定怎么样去行使权力和义务以及违反之后如何去追究法律责任。所以,这个程序法也很重要。当然,这些知识在你的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用。所以不要一想到法律就是牢房、监狱、手铐,不是这样的。实际上,法律就是教你怎么样做,可以非常安宁的、和谐的在这个社会上生存。
(二)法律视角下的校园欺凌
1、校园欺凌的真实感受
模拟欺凌游戏可以体验到遭遇校园欺凌时委屈、无助、恐惧、屈辱甚至绝望。
2、目前我国校园欺凌的情况
教育部对好几个省进行调研,在全国范围内按照等层抽样的方式,抽了29各县或市,其中对14445名初二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偶尔被欺负的有25.5%,超过1/4的人在学校总的还是被人欺负过的。经常被欺负的有5.3%,这是初中生。偶尔欺负别人的,有16.5%,说明你在学校不欺负人也不太可能。然后经常欺负别人的有3.8%,两个交叉在一起的,既偶尔欺负别人又偶尔被欺负的有10.9%,就是说1/10的孩子在学校既欺负别人又被别人欺负。1.8%的孩子在学校经常欺负别人也经常被人欺负。所以两者之间实际上是有个交叉现象的。
调查对象除了初中生,还包括高中生、小学生和中职生。经常被欺负的以及偶尔被欺负的比例是33%,表明1/3的孩子在学校是遭受过校园欺凌的。这个调查省市有上海市,包括浦东新区。
3、校园欺凌的定义
主体:发生在学生之间
主观:故意侵害
形式:力量悬殊,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多欺少
手段: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多种手段
后果:对精神、身体造成危害后果-被害人感受
其实法律层面对校园欺凌的界定跟其他领域的界定是不一样的,非常强调危害后果。而这个所谓的危害后果是以被害人的自我感受为中心的。同样的一句话,可能一个孩子觉得是在打闹,可能另外一个孩子就会觉得受到了伤害。法律往往就强调一定要造成轻伤后果,一定要造成自杀的后果,这才是校园欺凌。
还有一个主体是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打学生的算不算校园欺凌呢?不算,这是校园暴力。主观上,一定是故意的行为,不是过失。而且一定是一个力量悬殊的状态,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多欺少。必须是通过肢体语言,或者其他的一些方式来实施,包括孤立,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非常的多样。所以,某种意义上讲,校园欺凌是伸缩性比较大的一个概念。
4、怎样应对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防治口诀:校园欺凌可以防,自我保护很重要。交友结伴不炫耀,不惹是非相处好。遭遇欺凌智脱身,报告老师和家长。谁的青春不迷茫,强心健身似小强。
5、实施欺凌者将面临怎样的惩罚?
校园欺凌作为法律所明确禁止的一种违法行为,无论你的年龄多大,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还有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包括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行政责任,包括治安拘留,最高可以拘留15天。还有罚款。刑事责任,最高刑可以判死刑(成年人)、无期徒刑(未成年人),还包括管制、拘役等刑罚。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国家《刑法》有责任年龄的规定,但是矫治的年龄和刑事责任年龄不是一个概念。即便年龄小,法律仍然是有办法的,也仍然会有非常严重的法律后果。比如说,《关于防治中小学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中,就专门规定了,如果你实施校园欺凌行为了,你在学校会受到校纪的处罚,如果你表现比较恶劣,可能会被送到专门学校。再比如,因为你刑事责任年龄没达到,但是如果你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可以被政府收容教养。
【活动特点和效果】
(一)取得了学校师生的良好反馈
一是根据引入课程学校的德育老师反映,目前在校初中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机会并不多,法律意识不够强,这样一堂法律课很有必要,授课课件专业程度高、数据分析翔实、真实案例十分震撼,法律常识讲解、模拟互动设置和视听资料的结合使课堂知识性和趣味性并存。二是学生调查问卷反馈显示,大多数听课的学生认为此堂法律课很有必要并非常喜欢,听完有感触和收获,如果将来有类似法律课程愿意继续听课。
(二)激活了法律共同体参与公益普法的热情
一是讲师来源丰富。48名讲师中来自公安系统、司法行政系统等政府机关的讲师12名,其余36名则来自高校老师、律师、企业法务和重点法学院在校研究生。二是讲师授课热情高涨。讲师课程安排采取微信群抢课模式,课程表提前一周时间在法律课堂讲师微信群发布,由讲师自愿抢课,先到先得,通常一周35节课20分钟就可以完成抢课。
(三)确保了授课质量的统一
一是确立四个标准化。通过课件标准化即使用统一课件,课时标准化即1个小时,师资标准化即讲师统一培训、统一讲义,课堂标准化即听课学生全部为初二学生和高职学生,确保了整体授课效果的相对统一。二是对授课讲师采取积分制评估淘汰机制。由司法局和教育局工作人员跟听课程,并对所有听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综合评判讲师授课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