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兵团第一师职业技术学校开展新媒体普法活动

兵团第一师职业技术学校开展新媒体普法活动

分享
案例内容
【活动概况】

为加强学校师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观念,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法治舆论环境,第一师阿拉尔职业技术学校在2017年8月创办了“一师职校普法办”公众号,在公众号里定期推送法律常识。2017年9月18日,学校普法办召集全校35个班的班长和宣传委员参加了学校普法宣传骨干培训,培训中普法办老师给“普法小卫士”们介绍了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当场扫码关注,他们还肩负着回班宣传的任务。学生通过新媒体学习法律法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学校普法工作上升一个新的高度。

【重点宣传内容】

一、如何用微信公众号学习法律知识

新媒体已经越来越火,微信公众号等微信应用应运而生,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微信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己呢?扫码关注“一师职校普法办”公众号,观看公众号中定期推送的文章。

二、如何做好“普法小卫士”的宣传工作

督促本班同学关注公众号,将公众号中的文章推送给本班学生。负责本班同学一切有关法律的事物,宣传依法治校的工作方针。

三 、学校“普法公众号”推送哪些法律常识

有关《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跟青少年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案例。

四、中职学生需要了解哪些法律常识

(一)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包括: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二)“严重不良行为”的界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1.纠集他人结伙打架滋事,扰乱治安;

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6.多次偷窃;

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8.吸食、注射毒品;

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三)处罚。任何人不得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或者为未成年人实施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提供条件。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发现犯罪行为怎样解决?

未成年人发现任何人对自己或者对其他未成年人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章规定不得实施的行为或者犯罪行为(以上第一条、第三条),可以通过所在学校、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向公安机关或者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也可以自己向上述机关报告。受理报告的机关应当及时依法查处。

(五)在别人打我时,我该怎么做呢?

如果是同学之间发生轻微的摩擦,要尽量冷静处理,决不能采取极端的方法去报复,如果双方不能和解,可以向学校教师反映情况,由校方进行处理。如果是社会青年无端殴打你,首先要保全自己的生命安全,及早脱身,然后及时打110报警,不应盲目的抗打硬拼。

(六)由于对方的原因引起互殴,而在互殴中将对方打伤,为什么只追究我的责任,不追究对方的责任呢?

许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怎么也不明白自己只是还手反击,将对方打伤,而只追究自己的责任,对方却没事。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伤害只有达到轻伤时,才构成犯罪。即便对方也将你打伤,但你经过法医鉴定,结果为轻微伤,而你将对方打成轻伤,那么对方不够成犯罪,而你却构成犯罪。因为故意伤害罪是以结果论,看所受伤害的结果:达到轻伤才构成犯罪,达不到轻伤不构成犯罪。

(七)怎样拒绝别人的要求一起去违法犯罪呢?

一是要明辨是非,极力劝阻。二是劝阻无效,自己坚决拒绝。三是如被迫,应及时报案。四是积极向家长、学校、警方报告情况。

(八)在校女生如何保护自己?

一是平时尽量少和社会不良青年及校内有不良倾向的学生接触。二是注意端正自己的行为举止。三是外出时尽量结伴而行。四是遇到情况要巧妙周旋,会自我保护。五是拒绝陌生人的好意。

(九)自然人犯罪与年龄的关系是怎样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十)刑法对故意伤害罪是怎么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十一)违反学校纪律,对造成其他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学生规定:学校可以给予相应的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中职生学习法律常识有什么用?

第一、学习法律常识,是依法律己的需要;第二,学习法律常识,是依法办事的需要;第三,学习法律常识,是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第四,学习法律常识,是承担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历史重任的需要 。

法治教育要明确青少年的法律地位,树立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最主要和最核心的是要通过法制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宪法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1)宪法意识是法律意识的核心,因为宪法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带有全面性、根本性的问题,体现了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是我国法律的灵魂。因此,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首先是要让他们从小就要维护宪法的尊严,矢志不渝地坚持宪法中所规定的四项基本原则,并同各种违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2)了解和掌握有关的权利义务知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具备良好法律意识的青少年,应该正确、合法地运用好自己的法律权利,并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像政治民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劳动权利、休息权利、婚姻家庭权利等,法律都有明确的规定,一旦权利受到侵犯,就应该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而不应该忍气吞声、自认倒霉;也不要采用“私了”的方法来解决。法律是公正的,青少年完全可以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当然,每个青少年在广泛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亦必须全面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权利可以不行使,但义务不能不履行。法律是绝对不允许只要求行使权利却不履行义务的。对不履行义务的人和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活动特点和效果】

微信有庞大的用户群,手机不离手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模式,通过在微信公众号中推送普法有关知识,学生可以通过使用教育资源进行移动学习,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目前学校普法微信公众号总用户数562人,文章的关注量也在持续上涨。学生反映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比做讲座和挂横幅更加有效,学校普法工作也上升一个新的高度。这也体现了时代青少年的鲜明特征,更是法治社会的希望所在。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