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展全民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工作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2008年8月,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资阳所)挂牌成立,并承担全省男性艾滋病病毒感染戒毒人员(以下简称艾滋病戒毒人员)的集中管理治疗工作。同年11月,资阳所利用开放日,邀请了社会各界人士600余人来所,就毒品危害、艾滋病防治和禁毒意识进行了民意测评。600名社会民众中能正确认识毒品危害、了解艾滋病防治基本方法的84人;能主动参与禁毒防艾斗争的32人;没人主动提出禁毒防艾教育建议。3000余名戒毒人员中有586人知道毒品的部分危害;106人知道艾滋病传播途径。400名艾滋病戒毒人员中有58人的亲属愿意照管他们的生活和配合戒毒所的工作。为适应全新工作,增强和巩固场所戒治效果,调动广大民众学习禁毒防艾知识,参与禁吸戒毒工作,了解支持场所,正确认识艾滋病,关爱接纳艾滋病戒毒人员,资阳所党委反复研讨,决定勇担禁毒防艾宣传教育的社会职能。
【方案制定】
2009年,资阳所创新“禁吸戒毒工作社会化”理念,坚持“立足所情、面向社会、顺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工作思路,研究制定了以“打造‘蓝莲花家园’品牌,辐射禁毒防艾宣传效应;开展多种活动,丰富禁毒防艾宣传的内容形式;注重家庭帮教,增强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力度;‘走出去、请进来’,深化禁毒防艾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场所开展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多途径、全方位开展全民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工作。
【实施情况】
(一)打造“蓝莲花家园”品牌,辐射禁毒防艾宣传效应
艾滋病戒毒人员入所时,绝大部分悲观绝望、迷茫无助。蓝莲花,寓意对生命的敬畏、对智慧的渴望和对永恒的追求。资阳所选定“蓝莲花家园”,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充满大爱的温馨家园,关爱接纳每一位艾滋病戒毒人员,同时,要求家园民警像蓝莲花一样,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引领艾滋病戒毒人员从黑暗到光明,从漠视生命到珍爱生命。为此,场所坚持“社会化思路、人性化教育、家园式管理”的工作理念,修建了独具川西民居风格的更生苑、矫治苑、关爱苑,完善了系列硬件设施,以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和格式塔“关注现在”的治疗思想为理论基石,以“尊重生命、降低危害、提升生命质量”为宗旨,于2008年11月创立了艾滋病戒毒人员集中管理治疗的“蓝莲花家园”模式。
2009年,资阳所“蓝莲花家园”建成全国司法行政戒毒系统艾滋病集中管理治疗工作窗口单位和培训基地,至今共举办各类专业培训11期,接待全国30余个省市区兄弟单位4000余人来所交流学习。2012年,资阳所深化与北师大刑科院的合作,着手建设艾滋病戒毒人员集中管理治疗工作的国际示范点。2013年,为实现对艾滋病戒毒人员的全面照管服务,“蓝莲花家园”成立了“关护救治”“权益维护”“转介帮扶”三大中心,有序推进国际示范点的建设步伐。2014年,在考察、学习了加拿大、美国、瑞典等国家的相关举措和经验后,场所和北师大联合编撰了《守护那朵蓝莲花》。该书既是司法行政国际化改革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丛书与教材,又是场所创建艾滋病戒毒人员集中管理治疗“国际化示范基地”的成果。
至今,资阳所“蓝莲花家园”共收治4000余名艾滋病戒毒人员,已经顺利回归3000余人,无一人发生恶意传播事件。场所在科学戒治的同时侧重社会预防,一方面让“艾滋病感染到我为止”的誓言深入每一位感染者骨髓;另一方面依托“蓝莲花家园”公益网站,精心打造全民禁毒防艾网络宣传教育中心,努力倡导社会各界参与禁吸戒毒工作。这一积极举措,深受中央电视台、《禁毒周刊》、《法制日报》、中国普法网、《四川日报》等10余家国家级、省级、市级媒体领导和记者的特别关注,他们先后深入场所,与家园民警、戒毒人员、艾滋病戒毒人员零距离接触,全面了解毒品、艾滋病对社会、家庭的危害和场所科学戒治、真情感化的特色举措,进而多角度报道,全方位辐射全民禁毒防艾宣传教育。
(二)开展多种活动,丰富禁毒防艾宣传的内容形式
开展所内多种竞赛。每年“6·26”“12·1”,在场所民警职工和戒毒人员中举办禁毒防艾知识竞赛、禁毒防艾黑板报及征文比赛各一次。2009年至今,场所累计组织9次1.5万余名戒毒人员和民警参加的禁毒防艾知识竞赛,18期以大队为单位的禁毒防艾黑板报比赛,9次主题征文比赛。累计收到禁毒防艾黑板报样稿900余张,主题征文1000多篇。戒毒人员获奖人员名单及稿件作品在蓝莲花报上选登。民警职工获奖人员名单及稿件作品在蓝莲花家园季刊上分期分批刊用。
开展网络、报刊知识竞赛。2012年5月,场所与市禁毒办、四川法制报等单位,联合举办首届全民网络报刊禁毒知识竞赛活动。为此,场所“蓝莲花家园”网站与地方多家门户网站和四川禁毒网加强链接,发布赛前公告。整个活动共计75318人参赛,参赛人员遍布了河北、山东、山西、浙江、天津、重庆等省市和四川省21个地、市、州。所有参赛试卷经逐一批阅和最终审定,评出了88个个人奖项和5个组织奖。同年6月25日下午,场所与市禁毒办联合邀请了社会各界人士300余人,在当地师范校举行了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和现场颁奖仪式。
开展“蓝莲花杯”主题征文。2014年,在国家《禁毒周刊》、《法制日报》、《华西都市报》等的精心指导下,场所面向社会启动第二届“蓝莲花杯”全国全民禁毒防艾征文大赛。整个活动共收到征文585篇,参赛人员遍布了山东、河南、广西、浙江、天津、重庆等省市和四川省各地、市、州。所有参赛作品经专家逐一批阅和最终审定,共有138篇文章获奖。场所还将优秀作品选编成集,丰富禁毒防艾宣传资料。
(三)注重家庭帮教,增强禁毒防艾宣传教育的力度
场所设立了戒毒人员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培训内容以《禁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党的方针政策、毒品危害及种类、艾滋病防治知识、“蓝莲花家园”集中管理治疗模式、戒治对象表现、帮教工作指南等为主。并结合场所实际,开展了迎新春、闹元宵、清明祭祖、端午话粽、中秋思亲、新年畅想等多种形式的亲情帮教座谈会。2009年至今,场所共给戒毒人员家属邮寄宣传资料及邀请函31426份,专访戒毒人员家属653人次,举办戒毒人员家长培训班115期,受训人员45168人次。
(四)走出去,请进来,深化禁毒防艾宣传教育
“走出去”是场所主动与党、政、工、团、公安、司法、社区、教育等部门联系,组织志愿者,包括民警和戒毒人员,在重大节日、纪念日期间,走进学校、社区、乡镇、孤老院、走上街头,发放宣传资料、表演文艺节目等,大力宣传毒品、艾滋病的危害,推广科学戒毒模式,将拒毒防艾知识传递到千家万户,让更多的人了解“禁毒防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2009年至今,场所先后有3689人次的民警和戒毒人员参与资阳市区、周边农村的禁毒防艾宣传文艺演出;有6156人次的民警和戒毒人员到资阳市周边的学校和孤儿院等地进行知识宣讲和现身说法。
“请进来”是场所邀请志愿者到所开展就业辅导、创业指导、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等活动,丰富戒治内容。同时,场所还充分发挥资阳市法制教育基地和警示教育基地作用,接待四川省和资阳市的学生、党政干部、武警官兵等来所接受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九年来,场所一共接待在校师生21766人、党政干部5769人、武警官兵1363人来所开展禁毒防艾教育活动。
【案例思考】
(一)效果
多年来,资阳所克服重重困难,开创了全省乃至全国“场所与社会资源联动禁吸戒毒支持系统”的先河,禁毒防艾宣传教育成效显著。
建成“全民禁毒宣传教育阵地”。2009年,资阳所积极将网络技术运用到禁毒防艾宣传教育中,开通蓝莲花家园公益网站,设置官方微博、禁毒论坛、戒毒在线等板块,并在网站首页建立“全民网络禁毒宣传教育专题页面”,友情链接四川禁毒网和四川省各地、市、州搭建的禁毒网络教育平台,建成“全省网络禁毒宣传教育中心”。2011年3月,根据国家禁毒办《关于开展深化全民禁毒宣传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资阳所申报了“全民禁毒宣传教育阵地建设”试点项目,历经前、中、后三期评估,2012年年底,资阳所正式建成四川第一个场所性质的“全民禁毒宣传教育阵地”。
2017年6月,场所以国际禁毒日为契机,对500名来所的学生、戒毒人员家属、部分志愿者,另外随机抽取100名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能正确认识毒品危害,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防治方法的有582人;能主动参与禁毒防艾斗争的有468人;382人了解场所主要工作,主动提出禁毒防艾教育建议。
(二)反思
禁毒防艾斗争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全民普及禁毒防艾宣传教育、积极参与禁毒防艾斗争,还任重道远。资阳所面临长期警力紧张、经费不足、场所安全压力巨大的诸多挑战,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一是进一步完善“全民禁毒宣传教育阵地”工作机制,在抓好场所戒治主业的同时,开展常态化的全民禁毒防艾宣传教育活动。
二是进一步加强场所艾滋病戒毒人员国际化示范基地建设,在回归艾滋病戒毒人员的出路上下功夫,在关爱帮扶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
三是进一步充实禁毒防艾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场所戒毒体验建设,使警示教育集互动参与、震撼感悟于一体,不断增强教育效果。
四是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建,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形式,让更多的单位与禁毒戒毒基地携手,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开展常态化的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巩固宣传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