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运用“红罂”品牌提升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效果的案例

运用“红罂”品牌提升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效果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红”意为警示,“罂”意指毒品,“红罂”品牌之名彰显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的坚定立场和决心。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厦门所”)深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融入社会治理大局,创建红罂禁毒品牌,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对象,探索实践“三点连一线”预防毒品教育工作法,围绕“三个重要”“三个创新”“三个培育”,不断扩宽宣传渠道、创新宣讲方式、扩大宣教影响,为厦门市青少年筑起一道坚实的“红罂”防毒之墙。

【案例基本情况】

(一)以“三个重要”为落脚点,实现“红罂”禁毒全覆盖。

一是聚焦重要人群。厦门“红罂”禁毒宣讲团以校园为主阵地,深入大中小校园,与学生开展面对面交流,传授禁毒知识,耐心答疑解惑,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加深学生们的理解。针对青少年这个重点人群,“红罂”推出了“两城三所十校禁毒云课堂”,吸引了万余名学生在线参与。

二是抓住重要节点。在“3.8”国际妇女节、“6.26”国际禁毒日、“全民禁毒宣传月”“世界艾滋病日”“世界无烟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组织毒品预防教育活动。对内鼓励在所戒毒人员利用视频连线的方式,现身说法,进行面对面的警示教育,以真实经历警醒他人。对外设立禁毒宣传示范点、展示醒目的宣传展板、讲述感人的戒毒故事以及深入剖析戒毒案例等多种形式,积极向青少年推广“健康人生、无毒生活”的理念。

三是把好重要内容。实施一类人群一套教案,根据宣讲对象不同群体、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结合民警个人风格,打造“一师一优课”项目,研究出开发“小学”“初中”“高中”“高校”“社区”“农村”“社康社戒人员”“禁毒社工志愿者”“禁毒师资”“单位员工”十套红罂禁毒课程体系,不断提高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以“三个创新”为突破点,拓宽红罂禁毒新渠道。

一是所内+所外并轨创新。在所内,充分利用“红罂”禁毒戒毒教育基地与演播室,通过组织参观学习、现场深入解说及与戒毒人员的实时视频交流,向公众直观且生动地传达无毒生活的核心价值。在所外,“红罂”禁毒宣讲团、帮扶联盟以及分布在社区的10个社区戒毒康复指导站,则通过戒毒知识普及、安全警示教育以及社康人员的真实经历分享,全方位强化青少年对毒品的辨识能力,提升他们的防范与拒绝毒品意识。

二是线上+线下融合创新。“红罂”禁毒宣讲团在开展禁毒宣讲外,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和今日头条等平台推送禁毒内容,深化青少年对禁毒的认识。同时,“红罂”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发送500多万条禁毒警示短信,编排了手语操、答嘴鼓(闽南曲艺)、闽南童谣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禁毒文艺节目,拍摄的禁毒宣讲纪录片在全市公交、地铁、楼宇平台1.4万块移动屏幕上播放。此外,还与FM107电台合作,向33万余听众传递禁毒理念,筑起防毒屏障,保护厦门市青少年免受毒品伤害。

三是参与+实践模式创新。在学生群体中,成立了“红罂小卫士”小小志愿者团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禁毒社会实践中来。一方面开展“孩子讲给大人听”,在文化旅游区、繁华商业区和人流密集区等地方,通过设置摊位的形式,开展毒品预防教育活动,让学生们直接向市民宣传讲解毒品的危害;另一方面倡导“学生讲给学生听”,形成大学生向中学生传递,中学生再向小学生宣传,最后小学生将禁毒理念讲给家长听的良性传递链条。

(三)以“三个培育”为立足点,打造“红罂”禁毒生力军。

一是培育专业宣讲队伍。针对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集中组织多次宣讲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宣讲技巧和实战能力。自行培养了6名民警成为金牌讲师。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有41名民警讲师在正常履职基础上,利用休息时间开展禁毒宣传活动。其中,有的民警将禁毒宣传与自身特长有效结合,开发出《医眼看吸毒》《运动防毒》等宣讲课,个别民警还自学手语,为提升青少年禁毒宣讲成效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培育志愿服务力量。为了更有效地推进青少年禁毒宣讲工作,“红罂”广泛吸纳对禁毒戒毒充满热忱的学校师生、优秀社工和各界爱心人士加入宣讲团,与他们共同探讨如何提升禁毒宣讲的吸引力、实用性和趣味性,至今已成功举办20余场禁毒教育师资培训。此外,我们还特别成立了以集美禁毒社工和高校学生为核心的“集美分团”,以及由在校中小学生组成的“红罂小卫士”,从而持续扩大禁毒宣传的影响力。

三是培育现身说法骨干。为了更好地开展警示教育,红罂特别成立了由5名正处于社康的人员和已解除社康的人员所组成的“阳光小分队”。这些队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分享他们曾经的吸毒经历、毒品的巨大危害,以及他们戒毒的过程,通过这种现身说法的形式,他们不仅教育公众要远离毒品的诱惑,也鼓励和引导着更多的青少年选择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厦门“红罂”禁毒宣讲团目前已累计开展校园毒品预防教育178场次,受众38万余人次,基本实现了厦门市岛内学校全覆盖。2022年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当天,厦门市长专门给“红罂”禁毒宣讲团授旗。2023年6月,“红罂”禁毒宣讲团被评为厦门市第二届“最美禁毒人”。

【案例思考】

一是不唱“独角戏”,要奏“交响乐”。禁毒宣传不能唱独角戏,应该整合各方资源,集中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共同形成合力,才能产生强大的品牌效应。本案例中,厦门所不仅成立了“红罂”禁毒宣讲团,还衍生出针对青少年的“集美分团”“禁毒小卫士”,触角由所内延伸到所外的中小学校,既扩大了宣讲的社会覆盖面,品牌效应也更加凸显。

二是不演“样板戏”,要谱“创新曲”。禁毒宣传效果好不好,与内容是否新颖有密切关系。红罂禁毒宣讲团除了进行常规讲解方式外,还编排出“手语操” “答嘴鼓” “闽南语顺口溜”等特色创新曲目,丰富了演讲的载体,这些接地气的节目,受到了青少年们的广泛好评,也成为红罂禁毒宣讲团外出宣讲的保留节目。

三是不念“老黄历”,要绘“新蓝图”。“红罂”禁毒宣讲团还把戒毒故事拍成短视频,在全市公交、地铁、楼宇平台的移动电视屏幕上循环播出,多次携手厦门经济交通广播通过电波传递禁毒正能量,较好构筑起青少年预防毒品的“防护墙”,使无毒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实践证明,仅仅建立队伍远远不够,还必须创出品牌,提质增效,不断创新,从源头抓起,让青少年积极加入宣讲行列,这样才能让禁毒宣讲的“金字招牌”持续发光发亮。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