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陕北大秧歌促进戒毒人员身心康复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近年来,在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向科学化、专业化方向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康复训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矫治内容,成为了促进戒毒人员身心康复的有效抓手。如何采用简单易学、参与度高、危险系数低、戒毒人员乐于接受、效果明显的的康复训练项目,切实提高戒毒人员体能康复训练工作的科学性、实操性和有效性,成为了各地不断研究探索的课题。陕西省榆林强制隔离戒毒所从2018年7月份开始,结合陕北地域文化特点,选取120名戒毒人员,将陕北大秧歌作为一项康复训练试验性内容,持续有效开展,使其成为继广播体操、八段锦、太极拳之后,又一项康复训练的“规定动作”,取得了一定实效。
陕北大秧歌是一种流行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地方传统运动,其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在不断吸收农歌、菱歌和民间武术、民间杂技及曲艺等各种形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形成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扭”秧歌时,头、颈、肩、腰、胯、臂、腿包括眼睛和指头尖在内,都会饱含激情地扭动、甩动。“唱”秧歌时,又激情欢快,且秧歌词多以表达参与者歌颂现实生活、憧憬美好未来的旋律为主。综合而言,陕北大秧歌因其动作洒脱大方、简单易学,既强身健体,又愉悦身心,是一项综合性的锻炼项目,适宜在戒毒人员中大面积开展。
【案例基本情况】
(一)训练目标
1. 通过陕北秧歌训练,使戒毒人员初步掌握秧歌的动作要领,力争70%以上的队员能扭出秧歌的风格和韵律,从而提高戒毒人员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灵敏度、耐力。
2. 使戒毒人员通过秧歌训练,了解陕北大秧歌的历史渊源和发展传承。从个体上,使戒毒人员理解和领会陕北大秧歌背后承载的陕北人民乐观、豪迈、务实、淳朴、善良的性格,从而形成阳光、健康、积极的心态,激发戒毒动力。从整体上,增强队员间的合作、协调能力,提高戒毒人员的团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课程安排
1. 由各大队民警利用每周康复训练日进行一次正式训练,对大秧歌中的每个动作反复讲解、训练、纠正,要求原理清楚、动作标准,直到整套动作协调统一,不断增强戒毒人员对陕北大秧歌基本步伐、基本动作的熟练度。(课时为1个月)
2. 由康复训练中心民警组织戒毒人员开展不定期的练习。第一阶段主要掌握规范的动作,学会基本的步伐,主要为"十字步",用"十字步"的方式做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等动作。同时,能使步伐与鼓点相结合;第二阶段学习扭秧歌的动作神态,领会陕北人民“闹”秧歌背后的精神世界和秧歌的深刻文化内涵;第三阶段根据戒毒人员的戒治生活和场所特点,自编自创新动作、新花样、新队形。(课时为2个月)
3. 以5个大队为单位,开展“正月十五闹元宵”陕北秧歌比赛,检验训练成果。(课时为1天)
(三)陕北秧歌课程教法、学法
1. 阶段训练法。将学习陕北大秧歌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学习基本步伐、基本动作,学会基础步伐和动作要领;第二阶段改善动作与姿态,巩固每个动作,能跟随音乐鼓点节奏自然练习,强化个体动作神态及整体队伍编排效果;第三阶段主要学习“扭”秧歌时的神情,将良好的精神面貌与扭秧歌进行结合。第四阶段主要学习“唱”秧歌的基本要领,将秧歌背后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融入到秧歌训练当中。
2. 分组练习与合作探究法:一是让戒毒人员以大队为单位,分组讨论陕北大秧歌基本动作的练习方法等内容,使戒毒人员学会自我学习。 二是从每个大队选取3-5名基本功扎实,领悟能力强的戒毒人员组成小组,与民警共同探究讨论并制定基础动作之外的、适合戒毒人员身体锻炼需要的新动作、新花样、新队形。
3. 评价激励法:由康复训练中心组织具备一定秧歌表演水平的民警对戒毒人员训练效果进行打分评价,对在秧歌训练中表现积极,能创新动作、编排的戒毒人员给予一定的积极数奖励,充分激发戒毒人员参与训练的热情和积极性。
4. 成果展示法:根据训练目标,给戒毒人员一定的展示机会,在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和外来人员参观场所时,组织秧歌队进行康复训练成果展示,激发戒毒人员持续参与秧歌训练的自信和热情。
5. 以赛促练教学法。为了调动戒毒人员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训练水平,利用正月十五元宵节举行秧歌比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效果。
(四)训练效果
训练开始前和训练三个月后,分别由康复训练中心和心理矫治中心对参与秧歌训练的戒毒人员进行体质测试和心理测试,取得相关数据并进行了对比分析。
1. 团体效果方面
通过训练,参加训练的120名戒毒人员均能熟练完成基本的秧歌动作,并能进行动作组合,形成一定的表演队形,初步组建成50人的正式秧歌表演队。
对照国民体质测试标准,大部分参与秧歌训练的戒毒人员在经过3个月的训练后,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测试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对比部分未参与秧歌训练的戒毒人员,参加训练的戒毒人员无论是心态还是身体素质方面,均有明显提升。
下面两张图分别为戒毒人员参与秧歌训练前后体质达标人数比例图。
2.个体效果方面
(1)戒毒人员李某,38岁,秧歌队队员,入所时进行体质测试,各项结果均与国民体质标准有一定差距,经过3个月年的秧歌训练后,体质测定其纵跳达到了26CM,右手握力为33KG,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提升。
表2-1李某康复训练前后体质、体能对比表
项目评估 |
纵跳 |
握力(右手) |
仰卧起坐 |
跳绳 |
400米跑 |
参训前评估 |
18CM |
25KG |
8个/分钟 |
10个/分钟 |
4分50秒 |
参训后评估 |
26CM |
33KG |
20个/分钟 |
35个/分钟 |
2分30秒 |
(2)戒毒人员王某,30岁,因多次出入戒毒场所,家属对其极度失望,妻子与其离婚,父母也基本不与其联系。其本人因多次被强戒,逐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缺乏戒毒动力。2018年11月入所后,王某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消极参与学习、训练、习艺等各项活动,且经常与其他戒毒人员争吵,经常违反所规队级,在戒毒人员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大队的正常教育矫治秩序。
大队民警在得知其有一定的文艺特长后,鼓励王某参与陕北大秧歌训练。由于在外时便以文艺演出谋生,王某在参加训练后心态转变很快,主动要求担任秧歌队小组长和锣鼓手,配合民警指导其他戒毒人员一起开展训练。随着训练的深入开展,王某逐渐变得性格开朗起来,不仅不再与其他戒毒人员产生矛盾了,而且还经常主动利用休息时间,组织秧歌队成员进行排练,帮助不熟悉动作的戒毒人员反复练习秧歌的步伐,纠正动作要领。同时,他还经常主动与民警及其他戒毒人员讨论秧歌的动作创新、队形编排等事宜。在2019年正月十五闹元宵秧歌汇演活动中,王某作为该大队秧歌队的教练和“伞头”,积极参与了秧歌比赛。在“唱秧歌”词中,表达出了其对戒毒民警的感激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参与陕北大秧歌训练,让王某消除了不良情绪,身体机能得到了有效恢复,不良心态得到了有效扭转,建立了戒除毒瘾的坚定信心。
表2-2 王某康复训练前后体质、体能测试对比表
项目评估 |
纵跳 |
握力(右手) |
仰卧起坐 |
跳绳 |
400米跑 |
参训前评估 |
19CM |
26KG |
11个/分钟 |
10个/分钟 |
4分35秒 |
参训后评估 |
28CM |
35KG |
30个/分钟 |
40个/分钟 |
2分10秒 |
运用SCL-90对戒毒人员王某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结果如下表:
表2-3 王某康复训练前后心理评定量表SCL-90对比表
症状因子 |
参训前各因子平均数 |
参训后各因子平均数 |
中国正常人常模平均数(N=1388) |
躯体化 |
1.57 |
1.36 |
1.37±0.48 |
强迫症状 |
2.40 |
2.20 |
1.62±0.58 |
人际关系敏感 |
3.21 |
2.22 |
1.65±0.52 |
抑郁 |
3.54 |
2.62 |
1.50±0.59 |
焦虑 |
2.16 |
2.04 |
1.39±0.43 |
敌对 |
2.43 |
1.32 |
1.48±0.56 |
恐怖 |
1.53 |
1.54 |
1.23±0.41 |
偏执 |
1.83 |
1.77 |
1.43±0.57 |
精神病性 |
1.92 |
1.86 |
1.29±0.42 |
其他 |
2.00 |
1.57 |
|
总分平均数 |
2.27 |
1.85 |
1.44±0.43 |
从表2-3中看出,戒毒人员王某参训前在SCL-90测验结果上各因子及总平均数均高于全国常模,说明该戒毒人员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其中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两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常模两个标准差,可见王某在这两个因子上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参训后,王某在躯体化、敌对两个因子上的平均分低于全国常模,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两个因子上的平均分低于全国常模两个标准差。
由此可见,参加陕北大秧歌训练对戒毒人员王某的人际关系敏感及抑郁两个因子有很大的缓解,对王某的躯体化、敌对两个因子有很显著的改善。
【案例思考】
(一)通过实践表明,在戒毒人员中开展陕北大秧歌训练,对于丰富康复训练内容,促进戒毒人员身心康复具有如下几点积极意义。
1. 可丰富康复训练的内容和形式。秧歌训练不仅是对队列训练、广播体操、八段锦等传统的康复训练内容的有效补充,而且,由于其形式活波、生动有趣、简单易学,且受场地、器材、环境影响因素较小,使其具有较好的可开展性和操作性。
2. 可促进戒毒人员身体素质的提升。“扭”秧歌时,人的头、颈、肩、腰、胯、臂、腿包括眼睛和指头尖在内,都会饱含激情地扭动、甩动、抖动,长期坚持训练,可帮助戒毒人员逐步改善身体机能,还原一个正常、健康的体魄。
3. 可促进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程度的提升。乐观、积极、欢快是陕北大秧歌的主旋律,特别是在“唱”秧歌过程中,秧歌词多以表达参与者歌颂现实生活、憧憬美好未来的旋律为主,坚持秧歌训练,可帮助戒毒人员逐步改善不良情绪、缓解焦虑、提高自信心,促进心理健康。
4. 可帮助戒毒人员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全面提高个体思想素质。陕北大秧歌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土高原文化的典型表现。其充满现实感、大开大合的舞台动作和乐观积极高亢的秧歌词,背后承载着陕北人民不畏艰难、乐观向上、勤劳朴实的内涵品质和对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和向往,通过“扭”秧歌、“唱”秧歌,可使戒毒人员逐步理解和领会秧歌背后的深刻文化内涵,从而有助于其形成健康向上的三观,提升个人素质。
5. 有利于使戒毒人员出所后训练习惯的保持。陕北大秧歌由于其简单易学、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等特点,深受广大陕北人民群众的喜爱。如今,不仅仅是陕北地区,即便在其它城市,只要有陕北人居住的地方,就一定有陕北大秧歌,陕北大秧歌的这种社会化、群众化的特点,使戒毒人员在出所后,仍然有条件继续参与这一项运动,可有效巩固其在所时期形成的运动习惯和训练效果,对戒毒人员长期保持操守具有积极意义。
(二)在戒毒人员中开展陕北大秧歌训练,对康复训练乃至教育矫治整体性工作亦有一定的启发。
1. 要大力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康复训练项目和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相对于传统的广播操、工间操等康复训练内容,具有地域特色和地方传统的陕北大秧歌康复训练项目,由于是陕北民间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戒毒人员普遍具有一定的基础,易于掌握和接受。针对戒毒人员的身体情况,通过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康复训练,可提高趣味性,增强戒毒人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戒毒人员中开展地方性的传统文化教育,也更容易被戒毒人员理解和接受,在花费同样精力的情况下,也更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
2. 要丰富和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康复训练项目,扩大戒毒人员的参与度。陕北大秧歌康复训练项目是一次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实践。实践表明,大部分戒毒人员在接受训练后,无论是心态还是身体素质,都能有明显的提升。因此,要积极探索与地域文化相关的、诸如陕北腰鼓等传统文化运动,不断丰富具有地域特色的、戒毒人员喜爱并乐于接受的康复训练项目。同时,也要扩大戒毒人员的参与程序,将陕北大秧歌康复训练内容作为全体戒毒人员必须参与的“规定动作”,全面促进全体戒毒人员的身心康复。
3. 要进一步扩大陕北大秧歌训练的专业化水平。要结合戒毒人员的身心特点,不断开发和创新适合戒毒人员戒治需要的秧歌动作、姿态、表演形式,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训练范本,让康复训练在满足戒毒人员戒治需要的同时,也能将地方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戒毒场所中深入推广。
4. 要形成多方合作的教育戒治格局,要让康复训练工作和课堂教学、心理矫治、医疗戒治工作相互配合,共享数据,共同研究制定方案,将多方力量和技术加以融合,形成多方合力促戒治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