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女性强戒人员心理问题咨询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一)基本情况
静,36岁,天津人,吸食冰毒,主要家庭成员为母亲和女儿。强戒起止日为2015月1月30日-2017年1月29日。
(二)自诉及咨询师的初步印象
主诉:近期总是梦到以前经历过或没有经历过的吸毒场景,醒后难以走出,白天备受困惑,对于自己的梦有一种恐惧的心理,寻求班里人员及管班民警了解梦的预示作用,未果,并引发很多的焦虑情绪,导致心情低落。
咨询师初步印象:身材高大,头很大且自来卷,眼睛很小且两眼的距离有一点远,说话有点“江湖”感觉——重感情讲义气,时常成为焦点,直率,思维活跃。
(三)心理测试情况
心理健康测查量表
因子名称 |
|
原始分 |
标准分 |
|
Ⅰ.躯体化 |
Som |
25 |
93.00 |
** |
Ⅱ.抑郁 |
Dep |
16 |
66.00 |
* |
Ⅲ.焦虑 |
Anx |
18 |
72.00 |
** |
Ⅳ.病态人格 |
Psd |
17 |
82.00 |
** |
Ⅴ.疑心 |
Hyp |
19 |
83.00 |
** |
Ⅵ.脱离现实 |
Unr |
17 |
78.00 |
** |
Ⅶ.兴奋状态 |
Hma |
12 |
65.00 |
* |
弃权的题数 |
Q |
0 |
42.00 |
|
说谎分 |
Lie |
3 |
52.00 |
|
诈病或装坏 |
F |
12 |
98.00 |
** |
(四)问题诊断
结合近期心理测试结果:紧张、焦虑、反复思考,常为琐事而烦恼,自信心低,自责自罪倾向;难以具体描述的躯体方面的主诉,敏感多疑,脱离现实,缺乏动力,及人格障碍倾向,出现症状时距离出所不足3个月时间,出现焦虑情绪可能是一种临近出所的反应,再加上来访者自诉的引发症状的具体原因为频繁的梦境,该人对自己的症状存在完好自知力,且时间未超过3个月,并有寻求改变的动机。针对该人情况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方案制定】
(一)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缓解、疏导由于频繁的梦境引发的焦虑情绪,并不断提升觉察能力,领悟自身焦虑问题背后的原因。
远期目标:促进自我意识的完善,提升戒毒动机,激发心理能量,为出所后适应社会生活做准备。
(二)方案设计
遵循人本主义理论流派的基本要求,通过陪伴、共情、倾听、无条件积极关注等相关技术,结合来访者“梦”的问题,结合一定的精神分析的思想,引导来访者领悟梦境背后的情绪。每周一次的个体咨询,共5次,每次60分钟(50分钟咨询+10分钟总结)。
【实施情况】
(一)第一次:总是梦见“溜冰”场景
来访洪者叙述着梦中时常出现原来在外面“溜冰”场景、很久以前的男朋友和一些不认识的人,并表示自己还有3个月就要回家,所以内心特别的焦虑。和班里的人提起时,无人理解。自己很想了解梦的预示作用,主要是担心梦里的内容变成真的,还主动表示自己很想戒毒、不希望复吸的愿望。
咨询师在倾听与询问中的过程中不断澄清问题,并使来访者明白到梦的内容本身没有意义,但梦里的情绪却是真实的,引导来访者表达自己的情绪并给与充分的理解和共情。
(二)第二、三次:梦里的担心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说到女儿的变化,自己在所里两年时间,女儿从15岁的学生到现在成为了一个社会习气很重的大人,并且交了男朋友还从家里搬出,离开了姥姥。还说起自己当年生她的时候就是18岁,因为有了孩子,就在没领证的情况下结婚,婚后丈夫在外面乱来被人打成脑残,后自己带着孩子回到父母身边,没几年丈夫就死了。
这次咨询中,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澄清:原来静的焦虑情绪是因为自己刚刚步入社会的女儿,她的担心总结起来就是怕女儿嫁错人,并由女儿想到了自己一直希望却得不到的情感归宿。咨询师引导来访者去觉察在今天的女儿身上她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在接下来一次的咨询中,来访者进一步说到自己对于年轻时那场婚姻有很多的后悔,并表示在女儿小的时候,自己一直认为她是自己的“拖油瓶”,甚至想过送人,是自己父母不同意在没有送。“不过后来因为没送走,我就开始对她好了,总给她买东西,几乎也是要什么买什么。因为我想既然没送走我就得对她好,进来前她还要苹果6,我也买给她,其实很多时候我俩就想姐俩一样,因为我生她的时候自己还是个孩子呢,那时整天还看漫画书,带她玩也是给她讲我喜欢看的漫画书,她有的时候出去就管我叫姐姐,以前我有的时候和男朋友出去,也带着她,她小时候就和我叫姐姐,她觉得这就不会让别人知道我有个孩子。”
“听起来,孩子4、5岁要被送人的经历,让她有了一个让自己安全的方式,就是和妈妈叫姐姐,这样不会成为妈妈的“拖油瓶”,也可以避免被给人。”咨询师将这样的理解反馈给来访者。
(四)第四次:你是你,女儿是女儿——划清界限,不要用爱的名义实施控制
有了之前的谈话内容,来访者开始意识到这些年其实女儿也为自己做了很多的,并且在女儿心中可能会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本不该有的。在咨询的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来访者开始站在女儿的角度考虑问题,对于女儿多了很多的理解,同时对问题进行了不断的区分,有一些自己对女儿的担心可能是自己的投射。在这样的理解中,来访者不再纠结自己的梦,焦虑的情绪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之后,咨询师又给来访者介绍了一些“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在对于女儿的男朋友的问题上如何避免“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等,目的是引导来访者意识到不能以“爱”的名义对女儿进行控制,而应该更多的让女儿感受来自妈妈的关系、接纳、理解和支持。
这次咨询快结束的时候,来访者自己说到那些梦是因为担心女儿总是出入各种娱乐场所,也走上吸毒的道路。
到这次咨询结束前,来访者领悟到对于已经步入社会的孩子要以平等的姿态给她自由的空间,支持她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但同时要从过来人的角度给予她必要的提醒,比如采取避孕措施等,避免不必要的伤害,让女儿和男朋友的交往光明正大的,而不是背着家人朋友的,自己要成为可以让女儿在感情受到伤害时还愿意回来作为倾诉对象的妈妈,这样才可以有机会用过来人的经验引导她,永远为女儿留好回家的门。
(五)第五次:从咨询的效果中发掘戒毒资源,强化戒毒动机
来访者说到在上次咨询后的接见中,她自己和女儿聊了很多,她说女儿已经步入社会了,远比自己想象的成熟,两年的时间她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小女孩,女儿对于她的“避孕”和毒品的提醒也做出了承诺。这些让静在后续谈话中表现出轻松和释然。
咨询师进一步建议,还可以找机会和女儿说说她当年想不要她的想法有不得已之处,以及现在的感受,争取她的理解。静说“这个我已经在给她的信里写过,我说妈妈爱你,妈妈永远爱你,她也说妈妈我不怨你,你当时也很不容易,我理解。”
当女儿的状况不再是静的苦恼时,女儿就可能成为她自身戒毒的动力,静也意识到她与女儿是需要互相支持的,如果她重回老路,女儿很容易也随着妈妈堕落,如果她可以坚持规划和开始新的生活,对女儿无疑是一个榜样和警醒。
【案例思考】
(一)效果
1.主诉及咨询师观察:出所时,静一段时间不再出现之前的梦境,也没有了原来表现明显的焦虑情绪,戒毒信心更大了,并有了很多关于和女儿一起开始新生活的规划。
2.量表资料:
心理健康测查量表前后对比情况
因子名称 |
|
前测标准分 |
后侧标准分 |
效果 |
Ⅰ.躯体化 |
Som |
93.00 |
79.00 |
缓解(14) |
Ⅱ.抑郁 |
Dep |
66.00 |
71.00 |
升高(5) |
Ⅲ.焦虑 |
Anx |
72.00 |
57.00 |
缓解(15) |
Ⅳ.病态人格 |
Psd |
82.00 |
64.00 |
缓解(18) |
Ⅴ.疑心 |
Hyp |
83.00 |
55.00 |
缓解(28) |
Ⅵ.脱离现实 |
Unr |
78.00 |
75.00 |
缓解(3) |
Ⅶ.兴奋状态 |
Hma |
65.00 |
54.00 |
缓解(11) |
弃权的题数 |
Q |
42.00 |
42.00 |
没有变化 |
说谎分 |
Lie |
52.00 |
46.00 |
下降 |
诈病或装坏 |
F |
98.00 |
83.00 |
缓解 |
(二)反思
心理咨询工作不等同于教育工作,我们要解决的是来访者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我们觉得她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强制隔离戒毒的场所同样如此。在本个案中,咨询师在咨询中始终没有和她提过她要如何戒毒的问题,但当来访者开始有力量面对和解决自己与女儿之间种种问题时,那一刻她无疑是想要戒毒的,这种戒毒动机的激发就是心理咨询在戒毒人员戒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