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运用认知疗法治疗毒品成瘾者抑郁症状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目前,在我省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戒毒人员中,使用合成毒品的人数占比较大,约占82%。而合成毒品成瘾者中,绝大多数人具有抑郁症状,有的已经达到了抑郁性神经症的水平,严重地影响了场所的安全稳定。认知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技术,是将认知过程作为行为和情感的中介,帮助患者找出不良认知以及不良行为情感,使他们的认知更接近现实。继而对不良认知进行正确合理的再认知,使患者的心理问题逐步好转,从而改善不良行为和情感。认知治疗对抑郁症状的疗效近年来得到人们的承认,尤其对症状较轻,发病与心因性因素密切相关的患者效果尤为显著。
基本情况:男性,33岁,因持续性忧伤、情绪低落和孤独感受而走进戒毒所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并求助于专职心理咨询民警。该名戒毒人员来自江苏省苏州平望镇,父母做小生意,家境一般。从小母亲要求严格,对其期望值很高,希望他能出人投地。他自小学习刻苦,但成绩平平,平时也经常会与母亲发生冲突。勉强读到高中后,他开始焦虑,本来不够自信的他更是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后来成绩一落千丈以至辍学回家,在家中觉得对不起父母,便随老乡到外地谋生,因为学历不高,找不到工作,心中更加郁闷。在朋友引诱下吸食冰毒,后被决定执行强制隔离戒毒两年。经观察询问,求助者仪表整齐,交谈能认真回答问题,语速较慢,时有心慌胸疼,夜晚睡觉失眠。
【方案制定】
一、心理评估
(一)心理测验
在征得求助者的同意下,对其做了SCL-90、SDS、SAS的测试。
90项症状量表:抑郁3.8分,焦虑3分,人际关系2.8分,躯体症状2.4分,敌对2.4分;
抑郁自评量表(SDS)分:72分(标准分);
焦虑自评量表(SAS)分:53 分(标准分)。
(二)个案概念化
从发生事情的性质、反应的持续时间、强度和反应程度评估,求助者问题的性质属于严重心理问题。这是因自卑心理以及不合理信念引发的心理问题,有明确的外界环境刺激因素;表现出情绪低落、抵触、焦虑等情绪反应;病程时间已经持续四个月时间,内容已开始泛化;社会功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习艺劳动效率下降,交往活动减少。
造成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求助者性格内向、自卑、敏感、情绪不稳定是造成心理问题的人格因素。
2.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存在歪曲的认知偏差是形成心理问题的认知因素。求助者比较自卑,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往往是“我失败了,我做不来”等等,缺少正性强化。
3.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不顺辍学,失业待业时间长,就业屡遭挫败,强制隔离戒毒生活不适应。求助者不能适应强戒所环境,不能很好地进行角色转换。
4.社会支持系统缺乏。在所结识的朋友中以偷窃、吸毒的损友居多,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抽烟、赌博和吸毒),因此难以融入社会主流群体。
二、咨询目标的制定
在与求助者沟通后,共同商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找出产生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成因,消除抑郁症状,改善人际关系,恢复正常社会生活。
近期目标:提高认知能力,正确对待批评,学会面对现实,将一些不理性认知,调整为与现实相适应的理性认知。
长远目标:帮助求助者正确看待自我,完善人格,提高自信心及自我价值感,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实施情况】
根据该求助者的情况,咨询师运用认知疗法,进行了8次访谈。
一、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第1次咨询)
在第1次访谈中,首先倾听求助者的叙述,确认其要解决的问题。“我要解决我的问题,同时我希望自己更快乐些。”对求助者进行诊断,确定适应不良的认知—情感—行为类型,进而与求助者对其问题达成认知解释上意见的统一,对不良表现给予解释并估计校正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接下来向求助者介绍认知模式,让求助者学着自我检测思维、情感和行为,并给予指导和纠正。尤其是当场进行自动思维的检测,这样就更有说服力,增加其对治疗的信心。然后布置作业,即让求助者记录随后一周中什么情境下感觉心情糟糕,当时想到了什么,包括当时大脑里闪现了怎样的画面。最后复习本次谈话的内容要点。(以后的访谈中都会先回顾上次要点,检查作业和总结当前要点)
二、认知领悟与修通阶段(第2-7次咨询)
在第2、3次访谈中,主要是帮助求助者对适应不良的认知进行矫正。在治疗过程中努力使求助者发展新的认知和行为来代替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引导求助者在日常习艺劳动和教育戒治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让求助者练习将新的认知模式应用到新的生活情境中去,从而取代原有的认知模式。民警咨询师发现求助者比较自卑,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往往是“如果我失败了,我做不来”等等,他很少想象经过努力后,做成功了会有怎样的回报,所以在开始努力之前,就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了,久而久之,缺少成功的强化,形成了恶性循环,越发感觉自己不能够胜任,感觉不如别人了(有关求助者的认知概念化图解如后图所示)。针对这种情况,先引导求助者用想象的方式来练习处理问题。“我会觉得我还可以啊,不比别人笨嘛,另外,我想我要是快乐些,我妈妈也会很高兴的。”(求助者原话)。之后模拟一定的情境或假设一定的条件,引导求助者使用积极的思维进行思考。
经过前3次的访谈,求助者已经真正明白他能够矫正他的功能障碍性思维,并且与咨询师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在4-7次的访谈中,侧重于努力帮助求助者改变关于自己的认知,即矫正求助者的负性核心概念。负性核心概念通常是大体的、过于概括化的、绝对的,当某个核心概念活跃时,求助者能够容易地接受支持它的信息,但是,他经常不能认识与之相反的信息。在帮助求助者识别并提出了负性核心概念后,让求助者了解关于核心概念的以下几点:
1.那是一个概念,不一定是真实的;
2.作为一个概念,是能够被测试的;
3.来源于童年事件,他第一次去相信它时,不论是可能的还是不可能的,在他的认识中已经是真的;
4.他乐于承认支持该核心概念的资料,而忽视或贬低与之相反的资料。
接下来的关键环节是设计一个新的、更有功用的信念,并指导求助者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利用的工具是核心概念作业表(CBW)。CBW分成两部分,如下表所示,对于下半部分引导求助者在会谈中自己填写,这样有助于求助者检查其信念的运转。
求助者的核心概念作业表
核心概念作业表 旧的核心概念:很多事情我不能胜任 现在你多大程度相信老的信念?(0-100%) 这个星期你相信它的最大限度是多少? 这个星期你相信它的最低限度是多少? 新的信念:我在一些方面是可以胜任的。 现在你多大程度相信新的信念?(0-100%) |
反驳旧的核心概念 利用再组织 支持旧的核心概念的证据 支持新的核心概念的证据 以前学习不好,老被母亲批评 不寻求帮助,但这不意味 生活方面做事比较迟钝 这我不能胜任,我去这么到社会上也无法好好适应 做可能会紧张,因为我能够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
三、结束与巩固阶段(第8次咨询)
经过前7次咨询,求助者的负性核心概念逐渐淡化,也渐渐开始学会寻找新的核心概念,但是求助者对于自己能否主动正确运用新的核心概念还心存疑虑。为了进一步使求助者透彻理解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处理问题,咨询师利用第8次咨询来回顾其7次咨询以来的进程和变化,进一步挖掘其正向的积极力量,巩固其治疗效果并且帮助其将新的认知有效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案例思考】
一、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8次认知治疗,利用心理健康评定系统对求助者进行复测后发现其各问卷抑郁分数明显下降,其本人也觉得更加自信:“我不觉得自己那么差了,我觉得自己经过努力还是可以的,我也开心很多了”。
(一)心理测验结果
SCL-90症状量表:抑郁1.8分,焦虑1分,人际关系1.8分,躯体症状1.4分,敌对1分;
抑郁自评量表(SDS)分:49分(标准分);
焦虑自评量表(SAS)分:40 分(标准分)。
(二)自我评价和主观体验
失眠现象消失,食欲恢复,抑郁状况减轻,感觉心情舒畅了很多,与其他戒毒人员也能和平相处,戒毒信心很足。
(三)生活及社会功能状况
可以进行正常的饮食、睡眠,恢复正常的人际交往,习艺劳动效率提高。
(四)咨询师的评估
三个月后的随访,抑郁情绪已基本消失。求助者能与其他戒毒人员正常交往,能遵规守纪,戒治表现积极,能较好地融入戒治生活。
二、体会与启示
认知疗法是情绪调节上的一项快速行动技术,可以快速应用于求助者身上,之所以强调这是一项快速行动技术,是因为相对于接受一个可能持续数月乃至数年的漫长治疗,它所消耗的时间是较为短程的,它可以较好的在短期内尽可能快地帮助求助者消除症状。同时能帮助求助者看到个人的成长,树立自信心,避免其跌入抑郁的情感境地。在对戒毒人员运用认知疗法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特别重视咨访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二是要特别注意循序渐进,对戒毒人员所出现的反复现象应当抱持足够的耐心和包容;三在作业布置上要注重阶梯性,由易到难,从表象到核心,从单一到组合;四是特别要争取管教民警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