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通过运动干预缓解周某等六名戒毒人员高血压症状的案例

通过运动干预缓解周某等六名戒毒人员高血压症状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随着“一体两翼”融合发展新模式的推进,江苏省戒毒管理局积极服务禁毒工作大局,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吸毒人员“清零”“清库”“清隐”行动,做到“依法依规、应收尽收”。在当前应收尽收的形势下,拥有基础疾病的戒毒人员越来越多,其中高血压患者更是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同时戒毒人员的高血压与普通人员相比具有较明显的特殊性。

目前,收治的戒毒人员多以吸食冰毒(甲基苯丙胺)为主。相关研究表明,冰毒能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体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水平,继而通过兴奋中枢和收缩外周血管升高血压,同时去甲肾上腺素可致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增强,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血管重构关系密切,血管重构既是高血压所致的病理变化,又是高血压维持和加剧的结构基础。冰毒又可强化肿瘤坏死因子的作用,促进动脉硬化,进一步升高血压。此外,对于长期生活在监管场所内戒毒人员来说,不适应戒毒管理氛围和生活、情绪时刻紧绷等都会造成血压进一步升高。这无疑进一步加重了高血压戒毒人员的管理难度。

本案例通过运动治疗,进行长期、有规律的运动,协助1级、2级高血压戒毒人员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和情绪,提高体力活动能力改善戒治生活质量。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今年年初,我所新收治戒毒人员15人,多为病残人员,其中患有高血压者7人,3级高血压1人,2级高血压1人,1级高血压5人。2月初,15人新分下队,下队后民警随即与医院配合,对全体高血压人员进行评估,包括评估病史、用药、临床参数(即身高、体重、静息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SF-36量表等。

下队测量血压心率数值如下:

周某,血压140-83mmHg,心率72次/分钟;

雷某,血压196-96mmHg,68次/分钟;

陈某,血压141-78mmHg,88次/分钟;

郑某,血压141-88mmHg,81次/分钟;

戴某,血压150-74mmHg,71次/分钟;

吴某,血压178-121mmHg,81次/分钟;

邹某,血压147-78mmHg,77次/分钟。

二、方案制定与实施

考虑到戒毒人员雷某患有3级高血压,属于高危人员,主要还是以药物降压为主。剩余6人在服用降压药物的基础上进行运动治疗。本次治疗根据6人评估情况开具相应运动处方,采取以循环抗阻运动和有氧运动为主要康复训练手段。运动过程中,现场配备AED、急救担架、降压药物等急救设备,同时现场民警根据心肺康复指南,针对6名戒毒人员具体情况监测运动反应,将风险降至最低。

1.处方制定

负责民警根据心肺康复指南,在预先制定的参数范围内制定安全有效的运动处方。

运动强度:70%最大心率的运动强度。

运动时间:持续时间为20-30分钟。

运动频率:每周锻炼2次,为每周三和周日康复训练时间。

运动形式:高血压的运动训练强调中小度、较长时间、大肌群参与具有节律性反复的动力性有氧训练。

运动程序:以间断型为主,运动时有间歇期,间歇时可被动休息,也可进行低强度运动(即主动休息)。

整理运动:运动训练结束时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调整呼吸、肌肉伸展、关节活动等,持续5~10分钟。

2.心理支持

为了提高戒毒人员短期和长期坚持锻炼的能力,负责民警将协同心理矫治中心,利用社会认知法,通过向戒毒人员介绍过去成功案例,让无法坚持锻炼的戒毒人员模仿其他人,民警给予相应鼓励表扬,预防可能出现的焦虑感、情绪低落和恐惧等问题,给予坚持锻炼人员相应奖励(如适当的报酬奖励)等,使戒毒人员的个人、行为、环境三者因素互相影响,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康复训练效果。

3.运动内容

根据戒毒人员特点,选取运动损伤风险小、剧烈程度较小的运动项目。

循环抗阻运动:利用康复训练中心的弹力带进行用循环抗阻训练,采用相当于戒毒人员40%-70%最大一次收缩力作为运动强度,进行大肌群的抗阻收缩,每节10-30秒内重复8-15次,各节运动间休息15-30秒,10-15节为一循环,每次训练1-2个循环。逐步适应后按每周5%的增量逐渐增加运动量。在增强肌肉力量时,宜逐步增加阻力而不是增加重复次数或持续时间。训练中应避免屏气动作,用力时呼气,放松还原时吸气,避免做一些头部低于身体的动作。

有氧运动:患有高血压的戒毒人员进行运动时不宜过分强调高难度和高强度。太极拳的动作柔和,肌肉放松且活动幅度大,意念集中,强调动作的均衡和协调,有利于高血压患者放松和降压,也可改善头晕等症状。因此本案例有氧运动选择太极拳最为适宜。采用间断型的训练方式,持续时间20-30分钟,期间运动和休息时间根据6人体质进行个性化调整。尽量通过太极拳里的动作(如野马分鬃)让四肢较大幅度的活动,从而降低周围血管阻力。

三、实施效果

以前任何形式的抗阻运动均视为高血压患者的禁忌项目,但近年来研究提示,在一定范围内,中小强度的抗阻运动可产生良好的降压作用,且并不引起血压的过分升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现场民警发现戒毒人员在做完一次运动数分钟后,血压可以明显低于安静水平,并可持续1-3小时,甚至可以持续到10个小时。经过两个月的训练,甚至安静时的血压也有所下降。

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氧训练可以使小血管扩张,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明显。经过持续2个月的太极拳训练,负责民警通过数据监测发现高血压戒毒人员在练完一套太极拳后,收缩压可下降10-20mmHg。

6名高血压戒毒人员的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距离平均增加了60米,SF-36量表平均提高4分。2个月后血压数值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

【案例思考】

一、康复训练需以科学理论为基础

本次针对高血压戒毒人员的运动治疗,涉及心理、医疗、教育等多个学科知识,只有以科学理论为基础,利用专业设备优势,既各尽其责,又共同协作,采取科学的方法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二、控制血压需药物治疗协同进行

目前高血压尚无根治方法,临床主张终身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事实上目前监管场所也是如此。大多数民警对于患有高血压的戒毒人员都选择让其尽量避免进行任何运动。然而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有学者说过:“在高血压患者中透过有氧运动可以达到的血压降低的成效,其实与使用单一降压药相同,甚至更高。”众所周知,运动具有调整神经系统功能、增加外周血管顺应性、降低血容量、调整内分泌、调节患者情绪、减轻精神压力等作用。因此,在规范使用降压物治疗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运动干预(医疗步行、降压体操、气功、太极拳等),配合物理治疗、行为干预等方法,可以调节血压、减少降压药物用量、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体力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三、康复训练需持续跟踪为保障

目前戒毒人员康复训练尚未形成成熟的工作模式和经验,运动干预成功的实证案例也不够丰富,需要持续跟踪。本案例持续时间较短,只有2个月,针对周某等6名戒毒人员训练保持效果如何,血压控制是否稳定,是否需要巩固康复训练,运动干预控制血压的成效是否具有人群普遍适用性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