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一例失独女性戒毒人员的哀伤心理辅导案例

一例失独女性戒毒人员的哀伤心理辅导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很多人在丧失亲人时会出现强烈而无法平复的哀伤反应,尤其是遇到非自然状态下独生子女死亡的情况,哀伤反应更加强烈。每个人走出哀伤状态所需的时间不同,哀伤的表达方式也会因人而异。一般对哀伤的处理都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承认事实-宣泄悲伤-完成告别-重建自我。本文记述的案例是一例由于女儿自杀,出现创伤性哀伤反应的女性戒毒人员(来访者)心理辅导案例。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综合评估来访者情况、制定针对性哀伤处理措施,帮助来访者在戒治期间应对创伤,学会克服丧失后再适应过程中的障碍,最终建立新的生活平衡。

【案例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卜某,42岁,小学文化,多年海洛因吸毒史,育有一女,15岁,后夫妻感情破裂,离异,因自身吸毒史,离婚时女儿判给前夫抚养。卜某对此深感无奈却也只能接受。在其入所8个月后,女儿因学习问题与前夫发生争执,情绪行为失控,投河身亡。因涉及到保险理赔适宜,卜某得知女儿意外身亡的事实。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1.生理层面:卜某得知女儿消息后,出现入睡困难、做噩梦等睡眠障碍,经常梦见女儿衣着单薄地站在桥边呼喊“妈妈”,惊醒后流泪不止。白天则会有心悸、心慌等症状,食欲明显减少,体重下降,体检查甲状腺功能T3、T4指标偏高。

2.心理层面:在告知女儿出事之初,卜某的情感反应并不强烈,她没有哭闹,只是反复念叨“不可能”,表示没有亲眼看见就不是真的。但当白纸黑字盖着红章的死亡告知书呈现眼前时她崩溃倒地。此后,她极少与同伴交流,即便交流,也不会谈及女儿的事情。没人的时候,她时而小声嘀咕,时而沉默不语。脑海中常会侵入式浮现养育女儿的情景;自责未能争取到抚养权,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有时又怀疑女儿的离世是场阴谋,急切想要找前夫对质,弄清缘由;还想要追随女儿一了百了,但又想起年迈的母亲无人照顾不能死。常感孤独,觉得人生失去目标,毫无意义。情绪持续低落,思维矛盾,丧失自我价值感。民警安排同伴24小时密切关注,轮流陪伴。

(二)分析与诊断

本案例中来访者,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遭遇丧女,加之其与前夫的婚姻纠葛掺杂其中,因此其哀伤反应更为特殊和复杂。

1.应激反应。本案例中,卜某在遭遇失去孩子的重大丧失后从一开始拒绝、否认,到随着时间推移出现情绪低落、反复闯入性痛苦回忆、睡眠问题等。具体来说她出现了以下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情绪反应悲伤、郁闷、恍惚、愤怒、悔恨、孤独,难以遏制的无力感,情绪及其不稳定;行为反应上是不愿意与人沟通交流,做什么都没劲。

2.逃避心理。失去孩子的母亲,内心的痛是随时会被勾起。卜某表示自己看到寝室16岁的同伴穿着卡通睡衣的样子就会不自主的想起女儿的模样,让她不要再穿那件衣服。大队组织集体观看新闻,看到记者采访背着书包的高中生,卜某情绪失控,嚎啕大哭,赶紧让宿舍戒毒人员关掉电视。她逃避与女儿的有关的种种,回避与同乡的联系,怕别人问起,也不主动和同教、民警说起女儿的事。

3.内疚、愤怒心理。面对导致女儿死亡原因时,卜某出现认知偏差,这种偏差让她对自己内疚,对前夫愤怒。她认为根源是因自己轻信朋友吸毒失去照顾女儿资格才使悲剧发生;而对前夫的愤怒则来自认为他重组家庭后没有好好对待女儿,让女儿受到委屈,同时萌生出女儿自杀是否正是他想要的结果。

4.抑郁情绪。失去孩子,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强烈的悲伤反应会逐渐减弱,但是抑郁情绪反应会伴随一生。卜某情绪低落、无价值感表现得较为明显,她兴趣缺失,做什么都没劲,明显话语减少,整日神情凄楚,认为人生毫无意义。  

(三)哀伤辅导过程

哀伤辅导的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目标帮助当事人增加丧失的现实感;协助处理已经出现或者潜在的情感;协助当事人克服丧失后的再适应过程;并增进重新开始生活的能力。

1.前期准备阶段:收集信息及评估情况。

了解基本情况,收集信息;采用心理量表(SDS、应激状况、创伤性哀伤测试、自杀风险)等量表,评估该员目前心理状况,有无抑郁情绪、自杀等危险性情况。

咨询师在对该员的具体生活事件、心理反应以及持续时间、反应强度进行分析,综合心理测验SDS(65分)、创伤性哀伤程度(71分)的结果,综合判断分析她现在的反应为遭遇丧女之后的“正常哀伤反应”,出现回避阶段(震惊与逃避)与面对阶段(面对与瓦解)的并存现象,需要对其进行紧急的情绪处理。

2. 工作阶段

(1) 接受生命的离开。此阶段,咨询师先向卜某介绍了所爱之人突然离开会出现的一般反应以及哀伤的过程,帮助来访者理解现阶段她的反应。接着运用叙事疗法,采用开放式的提问,“可以和我说说你女儿的故事吗”,“可以再说得更具体一点吗”…,在安全的环境中,卜某细致地分享了与女儿有关的记忆,咨询师运用尊重、共情、倾听、以来访者为中心、积极关注等辅导策略,帮助她充分表达了对女儿的思念,倾诉了目前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描述所经历的所有情感和行为反应,为开展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同时也谈论了女儿去世及去世后相关事宜的处理,增加了她正视女儿离开的事实,也允许自己在哀伤中待一段时间。

(2)表达哀伤的情绪。面对“锥心疼痛”,咨询师一次次耐心陪伴,让其选择适当的方式倾诉,宣泄对女儿的思念与哀伤, 处理其内心的自责与歉疚。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认真倾听卜某的表达,不加任何评判,理解她的痛苦,不强行让她放弃这种情绪,让她正视痛苦,不回避,不否认,并鼓励她充分表达自己的痛苦情绪,哭出来,不需强忍。同时通过心理聚焦,体会这件事实给自己带来的不良情绪具体体验有哪些,这种情绪在身体上哪个部位最有反应,是一种什么状态,在咨询师的带领下完成正常的悲哀反应过程,让卜某的这种负面情绪的能量得到化解。

(3)保持适度连结。在这一阶段, 咨询师与卜某讨论,征求她的意见,采用表达性疗法,布置家庭作业:写日记和绘画,前者中的文字帮助她体会了曾经生命的真实、现在的思念、以及未来的希冀;后者中的色彩和图形本身帮助她更容易表达和宣泄负面情绪。给女儿日记中卜某写道“丫丫,你最希望妈妈怎样生活下去呢”,“孩子,还记得最后一次见你,送上车的时候,你说妈妈,你要好好的,不要再碰(毒品)”......通过仪式活动帮助卜某与女儿保持适度连结。在重大的哀伤状态下,人会通过梦境的形式看见或听见逝者,在意识中与逝者保持联结。咨询师与她讨论和女儿相关的梦境,帮助她正视这些梦境、觉察失落,和宣泄哀伤情绪。

(4)告别练习。由于未能见女儿最后一面,卜某一直深深悔恨,此阶段,咨询师采用空椅子的辅导策略帮助卜某完成与女儿没有来得及的告别, 感谢她曾经给予给自己做母亲的幸福和快乐,向她道歉,告诉她自己会好好戒毒,不要担心。对于随身携带的女儿照片,卜某选择先用信封把她装起来,夹在抽屉底层,她说,十分想她的时候她会拿出来再看看。

(5)重建与成长。为了提供更好的陪伴,鼓励卜某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咨询师建议大队将卜某入所前的同乡调至一个寝室;同时与家属联系,定期探访,通过母亲的来信、公安的鉴定书,让她逐渐接受女儿的去世,是场意外,是青春期孩子的冲动行为,让她适当从内疚与愤怒中转移。临近回归前的两个月,在良好家庭支持系统与同伴陪伴下,卜某逐渐有所恢复,她开始重视身体健康,关注身体变化,在访谈过程中,她谈及了近期甲亢各项指标有所下降;每月也收到现任丈夫的来信;打电话回家母亲说听她声音似乎比之前洪亮了些,她也开始思考出去之后可以去做的事情。

【案例思考】

特殊的情境(失去自由、离异、抚养权丧失)、特殊的身份(物质成瘾人员)等许多实际情况的交织,使得本案例的当事人表现情况更加复杂,在所期间,咨询师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她接受了现实,处理了哀伤情绪;利用重建合理认知、增强自我效能、发展积极的归因、提供社会支持等多种方式增强了她的心理弹性,使她基本能够顺利渡过戒治时间。但是失去亲人,尤其是母亲失去孩子,这种丧失带来的哀伤反应会是十分强烈而持久,卜某作为曾经的物质滥用者,其个性特征(性格倔强、不轻易与人表露心声)、所处舆论环境(在其描述中曾多次提到过吸毒已使家族蒙羞)、现实处境(回归社会后的生存问题)等等势必会影响她对哀伤的应对,会否因为某些生活刺激事件从而再次陷入物质滥用的高危情境中也难以预测。为避免给个体带来持久伤害,助人者应鼓励其寻找更多专业社会力量的帮助,以便给其提供及时和长期的干预。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